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交往中心

鎖定
國際交往中心是指在國際交往中具有一定影響,能夠在地區或全球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我國的國際交往中心是北京 [1] 
中文名
國際交往中心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作    用
進行國際間的交流
特    徵
人口數量大,外交機構多

國際交往中心主要特徵

國際交往中心數量眾多

1.外交機構及友好城市
首都型國際交往中心城市,一般建有建交國大使館領事館,還有一些特殊關係國的辦事處,常設外交機構數量在100~180家之間。
除外交機構外,許多城市還締結了一批友好城市(姊妹城市),在貫徹執行國家外交政策、促進城市友好交流方面發揮着獨特作用。如被譽為“歐洲首都”的布魯塞爾,地處歐洲的中部,與外國的44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
2.國際組織。
城市擁有國際組織機構、有影響力的民間機構數量與該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密切相關。在國際交往中心城市中,巴黎所駐國際組織機構最多,達200餘家。總的來看,國際機構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洲。
3.國際商業機構。
國際商業機構通常指著名跨國集團總部及辦事處、代表處和經營性機構,如倫敦擁有外國機構700餘家,外國銀行480餘家;紐約的外國銀行有300餘家;東京的外國金融機構接近300家,這三個城市被公認是世界金融中心

國際交往中心活動頻繁

1.外交訪問和友好往來。
總的來看,如紐約、華盛頓、布魯塞爾日內瓦等一些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總能佔據國際交往舞台的中心和重要位置。這些城市很重要的特點是,其外交訪問和友好往來活動十分頻繁,而且相對穩定。
2.大型國際會議。
舉辦大型國際會議數量是城市對外交流頻度的重要標誌,被國際上公認為現代國際交流的重要渠道和高級形式。統計巴黎每年舉辦的大型國際會議在200~300個之間,穩居世界首位。亞洲國家中,新加坡每年舉辦的大型國際會議數量平均為130個左右,排在前10位之內。據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ICCA)1997年統計,全球國際會議在各洲召開的比例為:歐洲57%,亞洲19%,北美9%,大洋洲和中美洲各6%,非洲3%。從國際會議的數量和世界排名可以看出,那些重要的國際會議城市並不一定是世界最現代化的城市,但的確是最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20世紀末,國際展覽會作為國際會議的一種特殊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國際交往中心人口規模龐大

1.接待入境人口規模 跨國人員流動性是國際交往中心的最本質特徵。按國際慣例,國際交流活動一般都有旅遊內容,因此國際旅遊業的發展狀況間接反映出城市國際交往水平。巴黎倫敦曼谷等海外遊客達到500~1000萬,海外遊客數超過本市居民的半數以上。北京的年海外遊客接待量達到250萬人次的水平,已達到國際發達城市20世紀80年代的接待水平。
2.常住外國人數量。
城市外籍居民數量及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是反映城市國際人口構成和城市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這些城市中,北美的紐約和歐洲的莫斯科擁有外籍居民規模高達200萬;外籍居民比重都在20%以上,最高的達到了29%。亞洲國家城市中的外籍居民仍然偏少,東京外籍人口已達到26萬,漢城則有50餘萬人,沒有達到歐美城市外籍人口10%的較低水平。北京的外籍居民有5萬人,比重只有0.2%,差距十分明顯。

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魅力較強

1.城市形象。
國際交往中心通常有獨特的城市形象,這些標誌性形象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城市的外在表現形式,能對國際交往中心的確立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國際吸引物影響力。
許多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本身就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些世界著名景點直接構成國際交往的核心要素,對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很強的吸引力。①城市歷史;②主要吸引物品質如文化遺產、自然風光、主題公園、專題旅遊項目等。
3.固定節慶活動。
國際交往中心通常要舉行大型國際交流活動,定期舉辦國際性大型節慶活動是當今比較流行的做法。如狂歡節、電影節、音樂節、藝術節等。

國際交往中心設施發達

1.大型交流設施。
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通常擁有眾多大型的國際交往設施,特別是大型會議展覽設施,其規模和水平反映出城市舉辦國際活動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城市重點加強了大型會議展覽設施的建設,成為會議展覽業的“航空母艦”。
2.國際交流中心區。
國際交往中心的交往設施的規模比一般城市要大得多,而且有集中發展的趨勢,這些設施的集中佈局,一方面便於規劃建設,另一方面使得國際交流活動易於組織和更有效率,因此許多國際交往中心城市集中規劃建設相對集中的國際交流中心區。 如紐約的曼哈頓、東京的新宿、巴黎的拉芳斯等都形成相對獨立的商務中心區(CBD)。華盛頓、莫斯科和柏林等建有會議和展覽中心區。
3.現代航空口岸
城市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是城市國際交通的最主要指標。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則列世界第49位,説明機場的空運能力還相對較低。
4.城市標識系統。
為了便於外國人交往,國際交往中心城市一般都建有規範的標識系統,交通系統、旅遊服務設施系統、提示警示系統和公共服務系統等都有雙語(通常為本國語和英語)標識牌。

國際交往中心服務系統完善

1.專門的服務機構。
國際交往中心城市一般都有完善的專門接待服務系統,通常由政府服務系統和社會服務系統組成。
政府服務機構指專門從事涉外管理的部門。許多城市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推進國際交流工作,有許多城市政府設立了外國人信息服務中心,能用若干國家語言提供天氣、醫療急救、旅遊購物、住宿、出行、法律等問訊和諮詢服務。
社會服務機構。一些城市建有相當完善的社會服務系統,可以為外國人提供工作、生活和交流等方面的中介和直接服務。
2.信息服務系統。
現代化通信系統是國際交往城市的最基本的條件,由衞星、光纜組成的國際通訊系統已經十分普及。許多城市正在大力興建“信息高速公路”,將對國際交往產生巨大影響。
3.涉外飯店。
涉外飯店的規模和檔次是反映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如附表9所示,亞洲城市中東京的飯店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水平上都達到世界一流;北京是亞洲新崛起的飯店中心,涉外飯店總數超過300家,標準客房7萬餘間,星級飯店的硬件水平達到或超過國外同檔次的標準。
4.外語人才。
擁有龐大的外語人才對國際交往中心城市來説是至關重要的,一般要求國際語言普及率佔全市人口達25%以上,城區達到50%以上。發達國家由於高等教育十分普及,市民素質普遍比較高,加之使用英語國家又非常多,在參與國際交流活動時就非常方便。亞洲國家會外語的人相對較少,東京、漢城曼谷等城市都採取了許多措施培養外語人才。
5.相關法律和政策。
國際交往中心城市要求出入境手續方便。世界上許多國家實行有限免籤和落地簽證制度,如歐洲申報協議規定協議簽署國實行相互免籤,亞洲的新加坡、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地區有7日免籤和落地簽證的規定,我國僅上海和深圳特區有入境48小時內免籤規定。

國際交往中心北京特點優勢

國際交往中心新特點

當今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發展的新特點
(1)城市的國際分工日趨細化。
(2)經濟發展對全球國際交往中心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3)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交往舞台上的作用明顯增加。

國際交往中心基本功能

國際交往中心是首都的基本功能
1.首都是國際、國內交往的橋樑和紐帶。
首都城市發揮政治中心的作用,主要依託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中心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提高和完善這些功能,首都城市才能體現國家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先進文化的發展程度,也才能具有較高的集聚度。
2.首都城市的國際交往能力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
政治中心主要體現在對外界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上,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強,伴隨首都政治交往的同時,更多的是經濟、科技、信息、文化、體育等的交往,首都的政治影響力也被放大為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綜合影響力,其作用很大程度地體現於國際交往能力上。

國際交往中心重要戰略目標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世紀之交北京承擔起首都功能的重要戰略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以嶄新的風貌體現改革開放的形象。
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在政治上,將首都的開放推向更高層次,作為我國在新世紀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國策的重要標誌,可以樹立嶄新的對外開放形象;在經濟上,應該牢牢把握加入WTO的契機,充分發揮首都對外交往優勢,使之成為外向型經濟的窗口、輻射國際市場的戰略制高點,可以帶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佈局的優化。
2.挖掘首都對外開放的潛力,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北京對外開放工作的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是充分發揮首都優勢提升對外開放層次的現實選擇。北京地處沿海和西部之間,對外開放既有區位、自然資源等先天不足這處,也有智力密集和功能完善等獨特優勢。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完全符合首都的性質與功能,一方面可以與沿海和西部地區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同時,也可以使北京的對外開放從企業、行業甚至是產業層次,提高到首都層次和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層次,為北京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深度提供良好的空間載體。
3.促進北京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
①更高層次地配置現代經濟戰略資源;
②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
③加快城市現代化步伐;
④擴大就業、促進消費。

國際交往中心特殊優勢

北京城市國際化突出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
1.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是黨和國家賦予北京的神聖使命,也是世界經濟證章重心轉移的戰略需要。
2. 北京擁有特殊的國際交往資源。
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擁有全國最集中和第一流水平的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文藝和體育團體和新聞媒體,每年都舉辦大量的國際國內文化、藝術、體育等交流活動,在亞洲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響;北京是全國的科技、信息中心,具有較強的知識生產和傳播能力,北京的科技、信息交流日趨頻繁。北京是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觀光旅遊城市。
3.北京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北京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一區五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各項規劃全面展開,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推進;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推動首都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
4.北京具有基本的設施條件。
北京的電話普及率、人均電力消費量、人均綠地面積、環保直接投資佔GDP比重等指標快速提高,北京正在加緊建設“數字北京”工程。北京的城市建設仍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能力的提高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創造了必要條件。
5.北京具有必要的產業基礎
北京是一座特大型綜合性產業城市,形成了基本完備的產業體系,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必要的產業支撐。
6.北京國際交往已初具規模
北京是我國的國際交往中心,是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國際交往城市。
7.國際友好往來頻繁、友好城市眾多。
北京共有138個大使館,兩個名譽領事館,16個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189個外國新聞機構,6441家外國企業代表機構,15000餘家外商投資企業。全年接待國賓、黨賓112批,其中包括84位國家元首或首腦。與世界上23個國家的26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130多個外國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關係,其中締結的友好城市數量在世界主要大城市中,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三。
8.常住和臨時來京境外人員數量穩定增長。
1993年以後,北京國際旅遊業進入平穩發展階段,遊客數量和外匯收入的年增長率分別為1.6%和3.5%。到1999年,在京的常住境外人員達到5萬人,年接待海外遊客到達252.4萬人次,外匯收入25億美元,兩項指標占全國總額的20%~25%,居全國城市之首,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9.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居亞洲前列。
1994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接待外賓達3萬餘人。到1999年,北京擁有500座以上的常用會議場館25個,總座位數達22693個;常用展覽館6家,總面積達18萬m2,其中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展覽面積達9萬m2。北京舉辦的各類會議和展覽佔全國總數的80%以上,名列世界主要城市的第35位,在亞洲排在新加坡、香港和東京之後,列第四位。

國際交往中心現狀和問題

北京與當代著名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相比,國際交往功能還有很大差距,一是國際交往活動數量少,二是檔次低,三是影響弱。北京僅有聯合國的代表處和1個國際組織總部,這反映出北京的國際影響還不夠大。
1.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與建設思路: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必須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批覆精神,以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外交政策、促進國家對外開放為基礎,以為首都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為核心,以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己任,以廣泛開展各個領域的國際交流為手段,努力在下世紀中葉成為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綜合型國際交往中心,為推進首都現代化和國際化服務。
2.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
根據中央提出的戰略任務和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結合國際交往中心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北京的實際情況,北京到2010年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成亞洲一流和世界中等發達程度的現代化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成為世界性的國際政治中心、國際旅遊中心、國際科技貿易中心;亞洲的國際文化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和國際體育中心。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1)國際交流高級化。基本形成合理的國際交流結構,重點發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流主體;主要領域的國際交流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爭取主辦世界博覽會、奧運會等國際大型盛會,積極創辦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具有北京特色和民族風格的節慶活動;國際組織、跨國集團總部(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數量大幅度增加,達到亞洲領先水平。
(2)服務體系功能完備化。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全市國際交往工作,按照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協調配合的原則,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體系。基本建成高效廉潔的政府管理系統,使政府管理部門充分體現轉變職能、依法行政、精兵簡政原則,作好規劃編制、政策指導、執法監督、組織協調工作,及時為國內外單位和個人提供優質服務;建立符合國際規範的社會服務系統,大力發展信息諮詢、外語服務、中介組織、國際旅行社、國際語言學校、國際醫療救助中心等機構,形成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管理規範、高效便捷的社會服務系統。
(3)交流設施現代化。重點建設一批特大型國家會展中心、國家大劇院、奧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覽中心、娛樂中心等標誌性國際交流設施;規劃調整城市佈局,集中建設長安街和商務中心,初步形成有一定規模的國際交流中心區;加快進行首都機場擴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和數字北京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標識系統,創造良好的國際交流環境。
3.加快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統籌規劃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2)加強對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工作的領導,市委、市政府及在市委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下,成立首都國際交往中心推進辦公室(可設在外辦),統一協調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3)編制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各部門的推進計劃
(二)突出重點、龍頭帶動
(1)以奧運為龍頭舉辦大型國際活動,提高國際交流的檔次和知名度。全力做好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和組織工作,以此為核心全面帶動各項交流上規模、上水平;繼續辦好“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的組織工作,應儘快研究北京舉辦專業性和綜合性世界博覽會的方案,為北京“後奧運”時期繼續維持國際交往強勢做準備。
(2)大力吸引國際組織,提高國際機構的積聚程度。採取統一部署、分口負責的辦法,有針對性地吸引有國際影響的國際組織在北京落户。研究制定吸引國際組織、跨國集團總部(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的税收減免、擴大出口權、放寬市場準入度、放寬户籍管理和優先辦理護照等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3)集中建設“兩區一街”,形成國際交往中心區。商務中心區(CBD)是當代國際城市的重要標誌,需要儘快集中力量,規劃建設好與首都地位相適應的、具有21世紀水準的商務中心區。要率先高標準規劃建設好海淀園區,迅速佔領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長安街是北京政治中心的重要的形象窗口,也是開展國際政治活動的標誌性窗口。要以世界一流標準規劃建設好長安街,使之成為代表東方文明的世紀經典之作。
(4)大力興建重點交流設施,提高綜合接待能力。重點建成一批特大型國際會展中心、國家大劇院、奧林匹克中心、科技博覽中心等標誌性國際交流設施,彌補北京國際交往設施方面的缺陷,為廣泛開展大型國際交流活動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證。其中,應優先建設特大型會展中心。
同時,加快進行首都機場擴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和數字北京建設,大力改善北京的環境質量,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標識系統,創造良好的國際交流環境。
(5)規劃建設大型現代娛樂中心,加速旅遊產品升級換代。本着設計超前、科技領先、面向大眾、生態健全、綜合娛樂的原則,集中力量建設一個大型現代化娛樂中心(主題公園),以改變北京旅遊產品老化、結構單一的落後局面。
(三)大力開展友城工作,充分發揮政府國際交往主渠道作用
(1)積極擴大友城規模。積極爭取中央的指導與支持,使首都友城工作成為國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若干目標城市為工作重點,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建立工作責任制,有計劃地開展國際交流工作,積極擴大友城規模。
(2)建立工作系統,完善工作制度。系統收集整理友城的信息資料,建立北京友城資料庫和信息系統;在友城工作規劃基礎上制定友城工作的推進計劃,形成友城工作目標和計劃系統;有計劃地向重點友城派出工作人員,建立海外友城工作的組織系統。針對友城工作的特點研究制訂科學、規範的工作制度,推進友城工作的規範化和制度化。
(3)充分利用友城為首都經濟建設服務。一是友城工作為首都對外開放整體戰略服務。二是要增強友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利用友城的特殊優勢開展工作。要利用政府對外交流的規格高、影響大的特點,針對對外開放工作中一些關鍵問題和突出矛盾開展專項交流。同時,友城工作還要為社會、企業和民間的國際交往創造條件,引導和幫助它們更好地開展國際交流工作。
(四)建立多元投資體制、多種渠道籌措資金
(1)研究建立國際交往發展基金。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前期,需要政府的扶持,特別需要有相對穩定的資金支持。建議進行跨行業、跨地區資產重組,打造“航空母艦”。
(2)為了提升北京承辦大型國際交流活動的能力,政府應積極整合北京地區國際交流企業,形成幾個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母艦”,走聯合發展的道路。
(3)制訂產業政策鼓勵社會投資。
(五)完善政府管理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培育良好的交流環境
(1)明確思路、健全職能。為了實現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目標,全市涉外管理部門必須牢固樹立“首都大外事”意識,進一步強化服務觀念。利用外事部門的各種優勢,開拓創新,成為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核心力量。
涉外部門機構改革應當充分體現首都外事的特點,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服務,涉外部門應逐步完善領導職能、規劃職能、組織職能協調職能和涉外管理職能,逐步建立健全新的工作體制和高效的運行機制。
(2)歸口管理、各負其責。建設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必須建立完善的工作網絡,主要包括:以外事領導小組為首,以市委、市政府專職調研力量為核心,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規劃系統;以政府主管部門為主,民間機構為輔的申辦系統;以外事領導小組和推進小組為領導,相關部門和單位參與的協調系統;以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支持、配合的組織系統;以市委宣傳部為主,相關部門參與的宣傳系統;以政府管理機構為龍頭,社會接待、服務企業為補充的綜合服務系統。
(3)規劃協調、分級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互相協作原則進行。推進辦公室負責按照規劃統一進行協調。一是加強與中央單位的協調配合。二是加強與本市國際交往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協調配合。三是加強與兄弟省市協調配合。北京是全國的國際交往中心,必須充分體現面向全國、服務全國的原則,與兄弟省市聯合建立通暢的信息網絡和辦事機構,為兄弟省市開展對外交流服務。
(4)綜合服務、整體優化。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點扶持一批對國際交往影響較大的綜合服務行業。政府應採取多種形式,在首都地區進行跨地區、跨行業和跨部門的資產重組,成立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國際會展服務中心、旅遊諮詢和服務中心,改善首都地區的服務環境。
(六) 營造良好的涉外環境
(1)建立和完善涉外法律體系。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首先要對現有涉外管理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建立健全涉外管理的法律體系。其次,儘快研究出台《涉外家政服務的管理規定》、《外國留學生社會化管理規定》、《境外人員入境72小時免籤規定》等文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工作,為在京外國人提供法律服務,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2)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在對常住外國人和臨時來京的入境人員調查中,外國人普遍反映北京的環境污染、特別是大氣污染嚴重,將環境問題列為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的主要差距之一。在北京申辦一些有國際影響的活動時,環境問題也是主要障礙之一。必須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工業佈局、發展公共交通、城市綠化、水系治理等工作力度,改善北京的環境質量,為建設國際交往中心創造必要的自然環境。
(七)培養和引進各類專業人才
(1)有計劃培訓高級管理和經營人員。制定中長期培訓計劃,採取多種辦法加強培訓。繼續辦好赴美高級管理人才培訓班,並有針對性地選派政府公務人員和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到發達國家學習培訓;與高等院校合作,在國內舉辦專門培訓班,輪訓高級管理人員
(2)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努力提高市民素質。搞好教育綜合配套改革,提高各類教育機構自我發展能力,着力提高全體市民的整體素質,廣泛開展市民講英語計劃,提高外語人口普及率,為國際化打好基礎。
(3)大力引進急需的專業人才。研究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積極與國際教育組織和跨國集團合作,重點引進各類急需專業人才;建立國際級人才市場,吸引、優化人力資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