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黎倫敦落魄記

(2010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巴黎倫敦落魄記》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的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1933年。
《巴黎倫敦落魄記》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作者在巴黎的日子。他如何丟了錢財陷入絕境,如何捱餓,如何和鮑里斯一起去打工,又如何擺脱絕境,返回英國。第二部分寫他在英國的流浪日子。他如何在收容所和廉價公寓之間穿行,結識形形色色的窮人。該作品來源於奧威爾的真實生活,然後做了一些戲劇性的處理。 [1]  書中穿插了主人公的感想和評論,對貧困的真實含義做了深入剖析。
作品名稱
巴黎倫敦落魄記
外文名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George Orwell Penguin
作    者
喬治·奧威爾
文學體裁
報告文學
首版時間
1933年
字    數
176000

巴黎倫敦落魄記內容簡介

整部作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作者在巴黎的流亡生活,作者租住在巴黎貧民窟的三等旅館,這裏的房客大多是流亡在巴黎的外國人。旅館骯髒不堪,臭蟲遍佈,房客稀奇古怪。作者少許存款被偷,丟掉了家教的工作,當掉衣物,窮困潦倒,忍飢挨餓,最終找到了一份洗碗工的工作,每天在悶熱骯髒的地下室工作十幾個小時。作品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作者無法忍受洗碗工的生活後,從巴黎回到倫敦,然而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淪為無業流浪者,結交了幾位流浪漢朋友,在各個收容所顛沛流離的種種經歷。 [2] 

巴黎倫敦落魄記創作背景

1930年,奧威爾來到巴黎,想靠寫作謀生,結果差不多待了兩年,頭一年半基本上是靠積蓄維持生活。期間他也勤奮寫作,寫了許多短篇小説,但都沒有人賞識。他的積蓄漸漸枯竭,手頭已經沒有多少錢了,誰料到屋漏偏逢連夜雨,僅剩下的一點點錢還被人偷了。奧威爾徹底破產了,過了一段赤貧的日子,斤斤計較每一分錢,後來他根據這段似流浪的日子創作了《巴黎倫敦落魄記》。 [3] 

巴黎倫敦落魄記人物介紹

鮑里斯
鮑里斯是受傷的軍人,落下一條腿是殘疾的。在他腿受傷住院時,與作者有過一面之交,並且説,有困難就去找他。在作者的敍述中,充滿着對鮑里斯的喜愛。同時,又覺得他是一個怪人。可能他怪就怪在:他身無分文,急需催老友還借款充飢。小説中描寫他餓得像生病的人,加上屢次找工作被拒絕,沒有任何生活來源,想起故友還有一筆欠款,可以要來抵擋暫時的經濟困難。他提筆寫信,得到回覆,知道故友還不了錢,沒有再追債,反倒安慰其友,希望他堅強勇敢地渡過難關。 [3] 
查理
流浪漢查理屬於典型的惡棍流浪漢。他出身高貴,受過教育,後選擇離家出走,靠家裏偶爾寄來的錢過日子,落魄到要和作者住在同一家貧民窟旅館。他膚色粉紅,一頭小孩子般的褐色軟頭髮,嘴唇像櫻桃一樣紅潤,在孩童般的面龐下卻藏着一顆邪惡的心。查理父母讓他哥哥找他回家,他設法將哥哥灌醉,偷走了哥哥身上的一千一百法郎,用這筆錢逛窯子,強暴了一個被父母賣身為妓女的農村姑娘。家裏不再給他寄錢,查理當掉了一切,身無分文,三天沒有吃東西,仍然不願意工作,卻想出了一個歪主意。當時查理和一個名叫伊馮娜的姑娘同居,他教唆伊馮娜假扮孕婦去公立產科醫院,那裏向孕婦提供免費飯菜,伊馮娜每次吃飽之後,把麪包和乳酪塞在口袋裏帶回來給查理吃。一年後,查理和伊馮娜在路上碰到了產科醫院的護士,護士詢問寶寶是否是男孩,伊馮娜渾身發抖,緊張地説不是。護士又問那顯然是個女孩了? 伊馮娜太緊張了,也回答不是。查理立刻説是雙胞胎,護士非常高興。查理為自己的機智感到驕傲,在小酒館裏向大家炫耀這段經歷,吹噓他的智慧救了他和伊馮娜。 [2] 
帕蒂·雅克
善良與儒雅的流浪漢。他憂鬱、蒼白、還算乾淨,也不粗魯,憂鬱蒼白的外表象徵物質身體與精神身體欠佳,引導讀者作不好的想象。同時,又不動聲色地繼續拉着家常,他看見路邊紙包裏有兩個三明治,堅持要和“我”分享,“他天性慷慨’“從來不去偷東西”,即使餓極了,看到觸手可及的牛奶,非常想喝,卻毅然轉身走開了。他以道德意識與品行戰勝了生理的飢餓難熬,讀者自然就會在眼前呈現一位有道德約束力的流浪漢。他從不指望從那些有錢的少爺那兒討到一分錢,反而可從這些穿得很邋遢的傢伙那得到最多。在這拉家常中穿插了事實的對照,以有錢人與窮人的言行,昭示着物質上富有者其精神卻貧窮;物質上貧窮者其精神卻富有。 [3] 

巴黎倫敦落魄記作品鑑賞

巴黎倫敦落魄記主題思想

作品對失業流亡原因及其危害的探討反映了奧威爾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失業問題的批判,以及對社會底層大眾的關注,充滿社會主義人道精神。大部分的流亡者都是因為失業導致貧困流亡。文中以幽默的手法記述了作者的一次應聘經歷。一個馬戲團招人,工作主要是讓一頭獅子從胯下穿過,十分危險。作者提前一小時到,已有五十個人在排隊,作者調侃獅子具有某種吸引力。小説深入探討了流亡生活的三大危害:飢餓摧毀了流亡者的身體和未來的工作潛能;流浪漢絕大多數是男性,流浪使他們和女性絕緣,催生了收容所裏的同性戀行為;流浪漢不斷流動,每天步行幾十英里,從一個城市的收容所顛簸到另一座城市的收容所,因為英國《遊民法》規定,“流浪漢一個月內不能進同一間收容所或者倫敦的任何兩間收容所超過一次,違者拘留一週”。這三大危害摧垮了流浪漢的身心,使他們成為無用的社會棄兒。
作品批判了《遊民法》《寄宿宿舍法》和《乞丐法》這三項法令,提出保護流浪者權益的修改意見,體現了奧威爾民主社會主義法治觀。《遊民法》如前所述,充分暴露了當權階級恐懼羣氓鬧事,以此項法律將流浪漢捆綁在路上。關於《遊民法》,奧威爾認為流浪漢不斷流動完全是由其造成的,每間收容所的目標就是把流浪漢趕到另一間,因此後廚浪費嚴重,大量美食被倒掉,對流浪漢提供劣質茶點。奧威爾建議收容所可以經營一個小農場,至少一塊自用菜園,要求身強體健的流浪漢幹活,這樣既可以改善流浪漢伙食,又可以讓流浪漢做出貢獻,允許他們在一家收容所呆更長時間,避免現在的人為流動。除了收容所,流浪漢的另一選擇就是寄宿宿舍,但《寄宿宿舍法》只是“致力於禁止酗酒、賭博、鬥毆等,沒有一項法律規定寄宿宿舍的牀鋪必須睡着舒服”。關於《寄宿宿舍法》,奧威爾認為應該增加維護流浪漢權益的規定,比如要求寄宿宿舍老闆提供足夠的卧具和更好的牀墊,把宿舍隔成小間等。《乞丐法》規定,如果你走到陌生人面前跟他要兩便士,他可以報警,讓你因為乞討而被關七天,這就導致大量身無分文的流浪者採取一些“合法化的犯罪行為”,如騙人照相,來賺取錢財。 [2] 
作品抨擊了金錢至上的社會氛圍以及特權階級,倡導平等民主的價值觀。“金錢已經變成對美德的極其重要的試金石”,流浪漢中很多人被迫乞討遭人鄙視,作者嘲諷“要是一個人靠乞討每週能掙到哪怕十英鎊,乞討馬上就會成為一種高尚職業”。 [2] 
作品抨擊宗教捆綁和強行傳教的行為,體現了奧威爾宗教自由的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奧威爾在該書中傳達了強烈的反宗教情緒,在他看來教堂向流浪漢發放免費茶水和麪包,並以此強行傳教是宗教特權階層對底層流浪漢的羞辱和精神捆綁,流浪漢對此非常反感和抵制。 [2] 

巴黎倫敦落魄記藝術特色

《巴黎倫敦落魄記》主題雖然是黑暗的,但奧威爾以喜寫悲,讓讀者哭中帶笑。幽默的創作手法弱化了黑暗主題的沉重和壓抑,增強了讀者閲讀過程的愉悦感,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多方位立體地刻畫出流浪漢羣體的形象,顛覆人們對於流浪漢邋遢、懶惰的刻板印象,強化讀者對這一社會底層羣體的同情和憐憫,同時體現了奧威爾對嚴酷生活的反叛和超脱,以及審視過往痛苦人生歷程的超然態度。幽默的人物形象容易受到讀者的喜愛和接受,鮑里斯的樂觀和聰明,作者的真實和善良,博佐的清高和堅持均通過作品幽默生動的語言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共鳴。 [2] 
該小説藝術價值表現在:第一,具有流浪漢小説的主要特點,其第一人稱敍事與綴段式情節;第二,內視點敍事方式的真實性;第三,以“我”的漂泊為母題,外柔內剛式的逆向敍述;第四,寫作技巧表現在既重意象、圖像又重反諷意藴,既重言語又重行動的人物描寫技巧;第五,採用對話性的描寫或敍事,彷彿讓人感覺到是一種拉家常的敍述方式,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卻藴含着豐富的哲理,昭示着人的善惡對照,諷刺社會給流浪漢帶來的悲劇人生。 [4] 

巴黎倫敦落魄記作品評價

美國作家亨利·米勒:《巴黎倫敦落魄記》讓我喜歡得要命。這是一部經典著作。在我看來,這仍然是他的最佳著作。 [1] 
美國作家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這本書結構鬆散,顯得粗糙,個別地方甚至像記錄流水賬。 [1] 

巴黎倫敦落魄記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巴黎倫敦落魄記
9787544714181
喬治·奧威爾
譯林出版社
2010年10月1日 [5] 

巴黎倫敦落魄記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 喬治·奧威爾
喬治·奧威爾(1903—1950),英國作家。曾擔任駐緬英國皇家警察,為支持共和政府而參加西班牙內戰,在二戰期間參與地方誌願軍,併為英國廣播公司撰寫文章。他著有大量小説和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動物農莊》、《一九八四》、《向加泰羅尼亞致敬》等。 [6] 
參考資料
  • 1.    押沙龍著;周有光主編.冷峻的良心 奧威爾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03:64
  • 2.    江羣. 《巴黎倫敦落魄記》中流浪漢故事的解讀[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第34卷(6):35-37,48.
  • 3.    聶素民著.倫理訴求和政治倫理批判:奧威爾小説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05:139-143
  • 4.    聶素民.論《巴黎倫敦落魄記》中的倫理思想[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第2期).
  • 5.    [英] 喬治·奧威爾 .巴黎倫敦落魄記:譯林出版社,2010-10:版權頁
  • 6.    喬治·奧威爾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