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斑刺蓋魚

鎖定
黃斑刺蓋魚(學名:Pomacanthus paru)是蓋刺魚科、刺蓋魚屬魚類。魚體扁圓。背鰭、臀鰭前部鰭條向後延長呈絲狀。嘴部淡黃色,胸鰭基部有一黃斑。身體上的鱗片是黑色的,邊緣有明亮的金黃色。胸鰭底部有一條寬的橙黃色條紋,背部有一條黃色的細絲。下巴發白。眼睛的邊緣是藍色的,虹膜的外面是黃色的。所有的鰭都是黑色的。幼魚與成魚的膚色差別很大。幼魚與成魚不同,它們的身體呈深棕色至黑色,鰭上有三條粗而垂直的黃色條紋。隨着幼魚的成熟,整個身體的鱗片都像成年魚的鱗片——黑色,邊緣呈黃色,除了魚體前部的鱗片仍然是黑色的。它也失去了垂直的黃色條紋,除了胸鰭外側基部的黃橙色條紋。背絲變黃。
巴西刺蓋魚棲息在珊瑚礁區,以珊瑚軟體觸角、被囊動物、藻類及甲殼動物食。幼魚有吃大魚身上寄生蟲的習性。通常單獨躲在洞穴中,出來活動則喜結對。分佈於大西洋西部,從美國佛羅里達、巴哈馬羣島,南至巴西;它的活動範圍還包括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羣島、百慕大附近水域。在東大西洋,分佈在阿森松島和聖保羅岩石附近。 [1-2]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外文名
French angelfish
別    名
法國神仙
巴西刺蓋魚
中文學名
黃斑刺蓋魚
拉丁學名
Pomacanthus paru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蓋刺魚科
刺蓋魚屬
黃斑刺蓋魚
亞    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Bloch,1787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5] 

黃斑刺蓋魚動物學史

黃斑刺蓋魚最初由德國魚類學家馬庫斯·布洛赫(Marcus Bloch)於1787年描述並命名為為Chaetodon paru。布洛赫(Bloch)以其1785年出版的《魚類自然史》而聞名。黃斑刺蓋魚被後來的工人重新分類為Pomacanthus paru(Bloch 1787)。 [2] 

黃斑刺蓋魚形態特徵

巴西刺蓋魚
巴西刺蓋魚(9張)
成魚最大長度可能達61釐米,更常見的長度為40釐米。魚體扁圓。背鰭、臀鰭前部鰭條向後延長呈絲狀。小嘴和梳齒狀的牙齒。下顎突出超過上顎。在恥骨前角有一個突出的脊柱。脊柱的邊緣在青少年中有鋸齒,在成魚中光滑。胸鰭,當被壓下時,延伸過肛門鰭的基部。成魚尾鰭的末端邊緣幾乎是直的。嘴部淡黃色,胸鰭基部有一黃斑。 [1]  [2] 
身體上的鱗片是黑色的,邊緣有明亮的金黃色。胸鰭底部有一條寬的橙黃色條紋,背部有一條黃色的細絲。下巴發白。眼睛的邊緣是藍色的,虹膜的外面是黃色的。所有的鰭都是黑色的。幼魚與成魚的膚色差別很大。幼魚與成魚不同,它們的身體呈深棕色至黑色,鰭上有三條粗而垂直的黃色條紋。隨着幼魚的成熟,整個身體的鱗片都像成年魚的鱗片——黑色,邊緣呈黃色,除了魚體前部的鱗片仍然是黑色的。它也失去了垂直的黃色條紋,除了胸鰭外側基部的黃橙色條紋。背絲變黃。 [2] 

黃斑刺蓋魚近種區別

該種幼魚與幼年弓紋刺蓋魚Pomacanthus arcuatus)相似,只不過前額下方有一條黃色的帶子,止於上唇根部,然後裂開並繼續繞着嘴。幼年的黃斑刺蓋魚也有同樣的黃色條紋,一直延伸到前額,但是一旦到達嘴唇就會停止。 [2] 

黃斑刺蓋魚生活習性

巴西刺蓋魚棲息在4.5米以下的珊瑚礁區,通常單獨躲在洞穴中,出來活動則喜結對。作為雜食動物,主要以珊瑚軟體觸角、被囊動物、藻類及甲殼動物食。幼魚以藻類和碎屑為食,同時也以它們從其他魚類身上清除的體外寄生蟲為食。他們傾向於“清潔站”,在那裏他們從各種各樣的魚類中清除這些體外寄生蟲,包括笛鯛、海鰻、髭鯛魚、刺尾魚和瀨魚。幼魚在清潔站以顫振的動作遊動,在清潔活動中,用其腹鰭觸碰帶有寄生蟲的魚體。 [1]  [2] 

黃斑刺蓋魚分佈範圍

黃斑刺蓋魚海域範圍

分佈於大西洋西部,從美國佛羅里達、巴哈馬羣島,南至巴西;它的活動範圍還包括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安的列斯羣島、百慕大附近水域。在東大西洋,分佈在阿森松島和聖保羅岩石附近。 [2] 

黃斑刺蓋魚國家地區

存在: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薩巴、聖尤斯特歇斯、博內爾)、巴西、開曼羣島、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共和國、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島(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島(荷蘭國部分)、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屬維爾京羣島。 [5] 
引種:百慕大。 [5] 
黃斑刺蓋魚分佈圖 黃斑刺蓋魚分佈圖

黃斑刺蓋魚繁殖方式

黃斑刺蓋魚體長達到25釐米時性成熟。產卵期從4月到9月。凌晨在暗礁區產卵。這對魚在礁石上方几英尺的地方遊弋,其間有幾次短暫的追逐。如果其他黃斑刺蓋魚靠近這對魚,它們很快就會被趕走。兩魚遊得很慢,在水柱中上升,把它們的排氣口靠近,將卵子和精子釋放到水中。在每次產卵期間,大約有25000-75000個卵被釋放。然後重複此活動。中上層卵是球形透明的,直徑為0.9毫米。受精後約15-20小時卵孵化。幼魚生活在浮游生物中,直到它們到達大約15毫米處,然後在那裏定居在珊瑚礁上。壽命長達10年。 [2] 

黃斑刺蓋魚養殖技術

黃斑刺蓋魚較易飼養,幼魚水族箱400升以上,成魚600升以上,內鋪設隱蔽礁體,水温25-26℃,可餵食豐年蝦、海蝦、碎貝肉、海藻等,也可喂蔬菜及人工專用餌料。 [1] 
一般情況下,不必擔心購買幼體的黃斑刺蓋魚不能存活,這些魚的捕撈和運輸方法非常成熟,很少會有中毒或患病的個體被引進。但如果你所在地的經銷商沒有足夠的飼養技術,則你也可能買到被二次感染的病魚。所以,在挑選的時候要注意找規模大技術成熟的商家,並觀察魚是否有明顯疾病或萎靡不振。35釐米以上的個體,不能馬上適應水族箱中狹小的環境,會有短暫的絕食現象。對於此類絕食魚應給予適當處理,首先最好能擴大其生活空間,特別是水的深度。45釐米的黃斑刺蓋魚至少要生活在90釐米以上深度的水中,如果決定飼養那樣的大傢伙,一定要定製一個有足夠高度的水族箱。新鮮的海藻和可口的蝦肉是容易撬開它們緊閉着的牙關之最好餌料,還可以放一些小型的雀鯛在它周圍,“傳授”它這裏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一小塊活珊瑚也是很好的開口餌料,總之,要儘量讓魚在3周內開始進食,否則恐怕就有危險了。35釐米以下的黃斑刺蓋魚如果不攜帶疾病,放入水族箱後的第二天就會開始尋找食物,不用特意地誘導,一週內就可以完全接受人工顆粒飼料。 [6] 
雖然黃斑刺蓋魚能生活在24-32℃區間的水中,但最佳的飼養温度是26℃,如果為了防疫白點病可以短時間將温度調節到28℃以上,但不要長期讓水族箱中那樣熱,畢竟加勒比海是比較涼爽的熱帶海域。產於大西洋的黃斑刺蓋魚、灰神仙女王神仙等,在硬度和酸鹼度不夠的時候很容易引發病毒性淋巴囊腫。特別是黃斑刺蓋魚,剛引進到新環境時,如果硬度不夠則基本都要爆發這種疾病,對於成功育成極其不利。最好提供不低於8.2的酸鹼度,硬度應保持在10°dH左右。 [6] 
黃斑刺蓋魚的生長速度不快,如果從10釐米以下的幼體飼養,可能需要3-5年才能長到30釐米,受到水族箱空間的侷限,人工環境下很少能將幼魚完全培養到成熟。如果你能成功地分辨這種魚的雌雄,那麼你有希望成功地在同一水族箱中同時飼養兩條。這種魚和分佈在太平洋地區的神仙不同,它們成熟後異性間很少互相攻擊。但雌雄分辨難度很大,簡直就是長的一模一樣。年幼的黃斑刺蓋魚不論“男女”一樣互相攻擊,所以不可以同時飼養兩條,但如果同時放養6條以上的羣落到可以相安無事。在混養中個體差異越大互相攻擊的可能越小,如:金色條紋沒有退去的20釐米以下個體和完全成熟的40釐米以上個體,通常可以生活在一個空間裏。 [6] 

黃斑刺蓋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5] 

黃斑刺蓋魚主要價值

黃斑刺蓋魚被認為是人類食用的優質食品,在新加坡和泰國新鮮出售。黃斑刺蓋魚是一種非常耐寒、長壽、抗病的魚類,在公共和私人水族館中備受推崇。 [2]  黃斑刺蓋魚是很受人們喜愛的海水觀賞魚之一,尤其是幼魚更受寵愛。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