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肯寺

鎖定
巴肯寺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它是9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建都吳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廟。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高約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窟。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 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築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築上。巴肯山四周有壕溝圍繞,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
中文名
巴肯寺
建造時代
893年
建築風格
巴肯寺式
建造者
耶輸跋摩一世
供奉主神
濕婆(梵文:शिव,Shiva)

巴肯寺建築風格

巴肯寺
巴肯寺(5張)
(Phnom Bakheng)廟山為陡峭的五級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層長76米,逐層縮小到頂層長47米;陡峭的廟山象徵須彌山。廟山頂部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峯。台基四邊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層石階,每層十級,直通寺頂平台,每層石階左右,守護着一對坐獅,有些石獅已破損,看不出獅子模樣。

巴肯寺歷史沿革

巴肯寺建造於9世紀,是一座歷史十分悠久的寺廟。它由吳哥王朝的的國王一世所建。寺廟建在巴肯山上,是供奉着濕婆的印度教神廟。登上巴肯寺,可以把吳高窟的風景淨收眼底。平坦的山頂上,巴肯寺為陡峭的五級台基。正正方方的造型中底部達76米之長。陡峭的廟山是有象徵意義的,它象徵着神聖的須彌山。五座寶塔則象徵着須彌山的五座山峯。在每層的石階左右有一對對獅子,有些已經破損,還是絲毫不影響總體的視覺震撼感。五座寶塔一個在正中央,另外四個分佈在四個角。
巴肯寺位於吳哥窟的北邊約1.3公里處。進入巴肯寺的時候要通過一段十分陡峭的台階,但是小道周圍有風景,經典而愜意。在吳哥看日出日落最好的地方就是巴肯山,可以在這裏遠眺吳哥、洞裏薩湖,體會那滄海桑田,絕對是一個值得來的地方。建議大家儘量早點上山,然後選一個不錯的位置來觀看日出或者日落。

巴肯寺幾何分佈

巴肯寺平面圖 巴肯寺平面圖
巴肯寺的109座寶塔,按嚴格的幾何圖案對稱地佈置:頂層的五座寶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點梅花;廟山的每一層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層階梯的每一道每一層,各有一對寶塔伺立左右,共有階梯寶塔40座;另有44座寶塔環立廟山四周。14世紀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淵訪問真臘時稱巴肯寺為“百塔洲”,當時的百餘座塔還是金塔。今日不少寶塔已經殘缺不全。巴肯寺:建在巴肯山頂,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着整個宇宙的建築,設計上充滿了象徵符號:
7層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
33塔: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祇。
巴肯寺正對羅魯斯建築羣,它建造在吳哥古都附近的一座孤立的山上。位於吳哥城外南面,原為都城的中心,台基為金字塔式的五層,各層有塔,層層而上,極為壯觀。在山頂可以俯瞰吳哥窟全景、吳哥古都和周圍的景點,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