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石河

鎖定
巴石河(英語:Pasig River,菲律賓語:Ilog Pasig,西班牙語:Río Pásig),又譯為帕西格河,為菲律賓的一條河流,連接貝湖(Laguna de Bay)與馬尼拉灣(Manila Bay)。全河綿延25公里(15.5英里),主要支流有馬利金納河聖胡安河 [1] 
中文名
巴石河
外文名
Pasig River
別    名
帕西格河
地理位置
連接貝湖與馬尼拉灣
河    長
25 km

巴石河治理開發

2023年中菲雙方簽署帕西格河橋樑項目框架協議。 [2] 
由中國政府援建的比農多—王城大橋橫跨帕西格河,大橋連接兩岸歷史街區,被視為中國與菲律賓友誼的象徵。 [3] 

巴石河人文環境

馬尼拉(Manila)是菲律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它地處菲律賓羣島中最大的島嶼--呂宋島西岸,也稱“小呂宋”,瀕臨天然的優良港灣--馬尼拉灣。馬尼拉建在巴石河兩岸。河流把城市分成兩大部分,14個區中的7個區在巴石河北岸,6個區在南岸,一個區被分成兩部分,河上的6座橋樑把城市南北兩部分連結起來。1976年11月,菲律賓政府決定把馬尼拉、奎松、卡洛奧坎、帕薩伊4個市和瑪卡蒂等13個區合併,組成大馬尼拉市,面積達626.58平方公里,人口約800萬,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被稱之為“亞洲的紐約”。而現今的馬尼拉更被評為世界級城市。

巴石河發展歷史

馬尼拉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它在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及中亞古文明的基礎上,融合西班牙,美國的西洋文明,形成東西合璧的文化。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黎蓋斯比從馬尼拉登陸,入侵併佔領了菲律賓,然後在馬尼拉市中心,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時起,這裏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統治當局的首府。
1898年,美國人打進馬尼拉,取代了西班牙對菲律賓的統治,隨後又征服了附近的尼格羅族,把四周的鄉鎮和地區併入馬尼拉,使馬尼拉逐漸擴大。1901年7月31日,馬尼拉被闢為菲律賓的特別城市,成了美國統治菲律賓的基地。從此,巴石河北岸的商業區內,大銀行、大公司、大飯店等高樓大廈拔地而起,1942年,日本取代了美國在菲律賓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破壞,城堡要塞周圍的建築物全部被炮火摧毀。1946年7月4日,菲律賓正式獨立,將馬尼拉定為首都。如今的馬尼拉,是一座市容整潔的熱帶花園城市,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商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