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爾薩斯鳴角鴞

鎖定
巴爾薩斯鳴角鴞(學名:Megascops seductus)是鴟鴞科、鳴角鴞屬的一種體型較大的貓頭鷹。體長24-27釐米,體重介於150-174克之間。它的面盤呈灰棕色,帶有棕色斑紋和深色邊緣。“耳朵”簇很短。冠部和上體也是灰棕色;冠部有較暗的條紋,上體有粉紅色的腮紅、暗條紋和其他痕跡。閉合的雙翅上有兩條白色斑點帶。下體比上體顏色淺,有狹窄的深色條紋和微弱的蠕蟲紋。
是夜間活動的鳥類。食物包括昆蟲、節肢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在墨西哥中西部的分佈範圍相對較小,在哈利斯科州、科利馬州、米卻肯州、莫雷拉斯州和格雷羅州相當常見。
中文名
巴爾薩斯鳴角鴞
拉丁學名
Megascops seductus
外文名
Balsas Screech-owl, Balsas Screech Owl, Balsas Screech-Owl
同義學名
Otus vinaceus ssp. seductus Moore, 1941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鳴角鴞屬
巴爾薩斯鳴角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oore, 1941)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巴爾薩斯鳴角鴞形態特徵

巴爾薩斯鳴角鴞體長24-27釐米,翅長17-18.5釐米,尾長8.8-9毫米;體重150-174克。是一種灰棕色、體型相對較大的鳴角鴞,有短耳毛和棕色眼睛。它以前被認為是西美鳴角鴞的亞種。面盤灰棕色,有斑駁和褐色蠕蟲紋。圓盤周圍的深棕色,有一個蒼白的邊緣。眉毛呈棕白色,不是很突出,延伸到相對較短的耳毛的尖端。虹膜呈深棕色至金棕色,但後者相當罕見。眼瞼的邊緣呈黑色。喙和蠟質呈綠色。頂冠灰棕色,有黑棕色軸紋,有白色斑點和棕色蠕蟲紋。 [4] 
上體呈灰棕色,上面覆蓋着酒紅色,有深色排紋和蠕蟲紋。肩角有白色的外緣,在肩部形成一條白色的帶子。翅膀的覆羽尖端呈白色,在閉合的翅膀上形成淺色的第二條帶。飛羽和尾羽較暗。下體比上體更蒼白,有細細的深色軸條紋和微弱的蠕蟲紋。上胸有幾條寬闊的深棕色或深栗色軸條紋,使頸部和上胸呈現不規則的斑點外觀。跗節長有羽毛,延伸至相對較大的腳趾的基部,這些腳趾有硬毛,呈灰棕色,略帶黃色。爪子呈角狀,尖端顏色較深。 [4] 
巴爾薩斯鳴角鴞

巴爾薩斯鳴角鴞棲息環境

棲息在海拔600-1500米的荊棘林和樹木稀疏的乾旱開放至半開放地區,有仙人掌的落葉林地,也生活在次生林和耕地邊緣。在Sierra de Huautla生物圈保護區的一項研究中,受保護的乾燥森林是首選棲息地,其次是荊棘森林、受干擾的森林和農業系統。 [4-5] 

巴爾薩斯鳴角鴞生活習性

生活習性與同屬的與其他鳴角鴞相似。夜行性。會發出二種聲音:雄性的A歌被認為是一系列響亮的粗啞音符,加速為顫音,與彈跳球的節奏類似——book-book-bokbokbobobobobrrrrrrr。幾秒鐘後,呼叫會重複。雌性也有類似的叫聲,但音調略高。還有一種由雌雄雙方發出的叫聲,是一系列粗暴、尖叫的“嘶嘶”顫音。該物種以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以及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4-5] 

巴爾薩斯鳴角鴞分佈範圍

分佈於墨西哥西南部,從哈利斯科州南部和科利馬州的低地到米卻肯州的里奧巴爾薩斯流域和格雷羅州中部。 [4] 
巴爾薩斯鳴角鴞分佈圖 巴爾薩斯鳴角鴞分佈圖 [1]

巴爾薩斯鳴角鴞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6月左右。在樹木和仙人掌的空洞中築巢。一般選擇啄木鳥挖的樹洞。卵白色。 [1]  [4] 

巴爾薩斯鳴角鴞保護現狀

巴爾薩斯鳴角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無危(LC)。 [1] 

巴爾薩斯鳴角鴞種羣現狀

據估計,全球巴爾薩斯鳴角鴞的成熟個體數量不足50,000只(Partnersin Flight 2019年),因此這裏將其歸入20,000-49,999只成熟個體的範圍內。Sierra de Huautla生物圈保護區的旱季種羣密度估計為每平方千米6.7只,表明該物種在那裏相當常見(Alba-Zúñiga等人,2009年)。 [1] 
趨勢理由:種羣數量正在經歷適度下降(Partners in Flight 2019年),這被認為是由棲息地喪失和退化造成的。然而,該物種對次生棲息地和改造區域表現出一定的耐受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