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比松

鎖定
巴比松(Barbizon)是巴黎南郊約5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巴比松畫派誕生於此,這個藝術小鎮也因此聞名於世。巴比松畫派。畫派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代表人有柯羅(J.B.C.Corot )、盧梭(The'odore ousseau )以及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 
中文名
巴比松
外文名
Barbizo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法國
地理位置
巴黎南郊
著名景點
巴比松米勒莊園
村落介紹
歷史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約5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這個地方引以為傲的是曾經誕生了一個巴比松畫派。畫派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主張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國農村風景,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詩人風景畫家柯羅(J.B.C.Corot )、科學風景畫家盧梭(The'odore ousseau )以及農民畫家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學界的另一種説法是柯羅其實是與巴比松畫派有聯繫,但並不是其真正成員。)
一百年前,畫家塞温這樣描述巴比松:“它就在楓丹白露森林裏。這實在是塊好地兒,當我們在高高的橡樹下面,抽着煙斗,使用大量的礦物顏料畫畫時,你將看到它是怎樣的美麗!”
巴比松,緊挨着楓丹白露森林,1850年前後,這裏還是一個偏僻的小村,沒有教堂、郵局、學校,但它僅有的兩家客店卻住滿來這裏寫生的畫家,這裏迷人的風景和純樸的民風吸引了他們。先是盧梭從巴黎遷居於此,接着柯羅、米勒等大批畫家也到這裏居住,幾乎成為一條“畫家村”了,畫史上被稱為“巴比松畫派”便由此開始。
巴比松畫派不僅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的外貌,並且致力於探索自然界的內在 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達出畫家對自然的真誠感受,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創作否定了學院派虛假的歷史風景畫程式,揭開了19世紀法國聲勢巨大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反對學院派畫家在室內畫風景畫,主張走出畫室在自然光下對景寫生,然後以寫生稿為基礎,進行風景畫創作。他們的創作經驗,特別是對景寫生,以求獲得真實新鮮的感受和使畫面色調響亮起來的藝術主張和實踐,給歐美風景畫家,包括印象主義畫家以重要啓示。
現今
而今的巴比松已是一個聞名世界的藝術小鎮,依舊是那條不足200米的老街,還保留着當年的痕跡。
原先畫家們聚居的“GANNE”客棧如今已經變成了市政博物館。19世紀中葉到後期,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寄宿在這家飯店裏,他們沒有錢付食宿費用,便在牆壁、傢俱上繪畫來抵充費用。繪畫的內容,有跟着畫家去寫生的獵狗、有畫家揹着畫夾的場景,最有意思的一幅是在櫥櫃裏畫上各種器皿和食物,據説是畫家因為肚子餓,吃光了櫥櫃裏的東西,便在櫥櫃外邊畫了畫,逼真地竟一時瞞過了屋主。在博物館的一樓,還有一間售賣各種紀念品的商店。
巴比松的房子現在很多已變為畫廊,展覽着當今流行的各種風格流派的繪畫。很多房子的外面都刻有某位著名畫家曾住在這裏的石碑,其中保留最完整的當數米勒的故居了。1849年米勒帶着妻兒前往巴比松,並定居下來,從此過着與繁華的都市所隔絕的日子。在這裏,米勒的藝術進入成熟階段(19世紀50~60年代),他一邊在田間辛勤勞作,一邊作畫,農民生活成了他最重要的題材。作品大多描繪寧靜的田園生活,如油畫《播種者》、《拾穗》、《晚鐘》等一大批傑作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米勒用自己的畫筆真實地反映了農民日常生活和艱苦勞動,這種新型風俗畫受到歡迎,因而被他稱為“農民畫家”。米勒故居坐落在一個簡樸的小院子裏,“農民畫家”的本色自然流露出來。不大的畫室分為裏外兩間,裏面擺着很多漂亮的風景畫,聽説這些都是米勒的學生所作,他們模仿恩師的畫風,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派別。
巴比松小街的盡頭,是一片茂密的杉樹林,那裏也曾經是那些年輕藝術家們寫生和聊天的地方,在一塊大石頭上還刻有米勒和盧梭的頭像,以代表二人的友誼長青。
米勒莊園
沿着米勒故居的指引,我們尋到了他當年畫《拾穗》與《晚鐘》取景的地方,路邊豎着一塊牌,上面就印着米勒的畫。豎着的地方就是當年畫家繪畫之處,現在的麥田正是當年《晚鐘》裏的樣子,這裏的一切據説都保持着19世紀的風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