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拉克

(德國足球運動員)

鎖定
邁克爾·巴拉克,德國足球運動員。作為德國隊隊長的他因傷無緣2010年南非世界盃2012年10月退役 [1] 

巴拉克基本資料

姓名:邁克爾·巴拉克(Michael Ballack)
粵語名:波歷克
出生地:格利茨(Görlitz,德國與波蘭邊境處的小城)
國籍:德國
球迷對他的愛稱:熊/ B13/米夏
生日:1976年9月26日
星座:天秤座
血型:B型
身高:189釐米
體重:86公斤
瞳色:藍綠色
髮色:黑色
位置:中前衞
國家隊進球數:42個
現效力球隊:勒沃庫森
德意志旗手:邁克爾·巴拉克(Michael Ballack,1976年9月26日),德國著名足球運動員,現任德國國家隊隊長

巴拉克球員簡介

巴拉克拜仁時期 巴拉克拜仁時期
巴拉克(Michael Ballack),身高1.89 米,體重80公斤。1976年9月26日生於格爾利茨,成長於開姆尼茲(原東德的卡爾·馬克思城)。在6歲時愛上足球,他效力的第一家球會是卡爾·馬克思城的BSG馬達隊,1988年他進入開姆尼茲隊。1995年7月1日,他加盟了當時還在乙級的凱澤斯勞滕隊,1997-98賽季,巴拉克隨凱澤斯勞滕奪得了德甲冠軍。1999年他加盟勒沃庫森,之後兩次獲得德甲亞軍,一次德國足協盃亞軍,一次冠軍盃亞軍和一次世界盃亞軍。之後他正式加盟拜仁
巴拉克已經代表德國隊參加了30場國際比賽,進了11個球。在德甲聯賽中,巴拉克也在130場比賽中攻進了34球。巴拉克與他的妻子西蒙妮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大兒子louis生於2001年8月16日,二兒子emilio生於2002年9月19日,小兒子jorid生於2005年3月17日。
邁克爾·巴拉克的足球生涯開始於東德卡爾·馬克思城 BSG Motor 球隊。他的職業足球生涯的第一站是FC克姆尼茨隊。在1997年和1999年之間,他在1. FC凱澤斯老藤足球隊踢球。在1999年和2002年之間,他在勒沃庫森球隊踢球。自2002/2003年賽季起,他簽約FC拜仁慕尼黑球隊,成為世界足壇的巨星之一。 1999年4月28日,他參加了他第一場國際比賽。在當時有他參加的德國隊對蘇格蘭的比賽當中,德國以0:1輸給蘇格蘭。自此,他身披德國國家隊的戰袍為德國國家隊踢了五十多場球。在2002年的足球世界盃上,他舉起世界盃亞軍的獎盃。2004年,巴拉克與德國國家隊一起參加了在葡萄牙舉辦的歐洲足球錦標賽。2002年和2003年,他被德國體育記者協會評選為年度德國足球先生。 2004年8月16日,在於爾根·克林斯曼任國家隊教練德國國家隊中,巴拉克任隊長。
一個強力球員,左右腳均擅長,巴拉克是一名技術卓越的中場,而且進球能力極強。
國家隊正是巴拉克的進球使得德國隊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半決賽當中戰勝了韓國隊殺入決賽。可惜的是,因為停賽他未能參加與巴西隊的決賽。巴拉克1999年4月首次代表德國國家隊參賽,他是德國隊晉級韓日世界盃決賽圈的干將,他在與烏克蘭隊的附加賽中打入3球,幫助德國隊5比1晉級。
2004歐錦賽預選賽
巴拉克在首場與拉脱維亞的比賽中當選最佳球員,整個資格賽期間一直表現穩定,共打入4球,排名球隊第一。
俱樂部隊2002賽季,巴拉克由勒沃庫森轉會拜仁慕尼黑,在26場聯賽中打入10球,另外在德國杯決賽中還有2球入帳,幫助拜仁隊奪取聯賽和杯賽雙冠王
貝肯鮑爾評價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中場之一,而魯梅尼格則認為,在中前衞位置上,巴拉克是世界上最富有進攻才華的球員。
你知道嗎?
超強的身體素質,擅長頭球和大力遠射,視野優秀,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全能中場
北京時間10月2日晚消息,前德國國家隊隊長巴拉克通過其律師正式宣佈退役!

巴拉克球員榮譽

巴拉克里程碑

英格蘭足總盃冠軍 :2010
英格蘭超級聯賽冠軍:2009-10賽季
英格蘭聯賽盃冠軍:2006-2007
英格蘭足總盃冠軍:2009
德國甲組足球聯賽冠軍:1998, 2003, 2005, 2006
世界盃亞軍:2002
世界盃季軍:2006
聯合會杯季軍:2005
歐洲盃亞軍:2008
歐洲冠軍聯賽(歐洲冠軍盃)亞軍:2002 2008
德國足球先生:2002, 2003, 2005
歐足聯年度最佳中場: 2002
Soccer Digest World Player of the Year: 2002
德國杯 冠軍:2003, 2005, 2006
Selected to FIFA's 100 Greatest Living Players of All Tim
前任:
奧利弗·卡恩德國足球先生
2002年 繼任:
邁克爾·巴拉克
前任:
邁克爾·巴拉克 德國足球先生
2003年 繼任:
前任:
艾爾頓 德國足球先生

巴拉克德意志旗手

儘管職業生涯中僅有過2次世界盃的經歷,但當打之年的巴拉克已經成為了目前拜仁隊和德國國家隊中絕對的核心球員。他能否上場對比賽的進程影響很大,經過俱樂部和國家隊的多年曆練之後,巴拉克已成為現今德國足球的旗手。
作為中場球員,巴拉克前插得分能力在當今足壇首屈一指,遠射和搶點頭球是他的兩大得分利器。近兩年為德國國家隊所踢的24場比賽中,巴拉克令人驚歎地攻入15球。2005年聯合會杯上巴拉克又表現出了領袖球員的素質,他在賽事中攻入三球,三四名決賽加時賽漂亮的任意球得分讓人尤其難忘。

巴拉克因傷無緣南非世界盃

博阿滕飛鏟瞬間 博阿滕飛鏟瞬間
2010年5月17日,德國足協官方網站公佈了一條球迷們不願看到的消息———德國隊隊長巴拉克被確診為右腳踝內側韌帶撕裂,至少將休養8個星期,因此徹底失去了征戰南非世界盃的機會! 5月15日英格蘭足總盃決賽,切爾西1:0小勝朴茨茅斯,巴拉克被對方加納後衞凱文-博阿滕一腳兇狠的剷斷踢翻在地,就是這一腳斷了他的世界盃之路。

巴拉克回家

這位目前受傷的33歲國家隊隊長,下賽季將從倫敦切爾西俱樂部回到拜耳,為拜耳效力兩年。他曾經於1999-2002年間效力於拜耳。巴拉克的新合同為期兩年,至2012年6月30日。

巴拉克悲劇英雄

巴拉克早年曾經經歷頗為坎坷的俱樂部生涯,98年凱澤創造奪冠神話時,巴拉克還只是一個無太多出場時間的替補隊員,而99-00年最後一輪,巴拉克的烏龍球導致勒沃庫森負於翁特哈興,丟掉了幾乎到手的冠軍。而2002年巴拉克則在勒沃庫森贏得了輝煌而又充滿悲情的“四亞王”。直到加盟拜仁之後,巴拉克才以主力身份嚐到聯賽冠軍的滋味,而在拜仁隊中巴拉克的自信心與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2002年世界盃上巴拉克的表現有目共睹,從八強賽到半決賽,巴拉克連續攻入致勝球。半決賽與韓國隊的比賽,巴拉克用自己的入球親手將球隊送入決賽,但卻因為比賽中的一張黃牌而無法參加決賽,眼睜睜的看着球隊被巴西隊2-0擊敗。如果不是因停賽缺席了同巴西隊的決賽,巴拉克也許會率領德國隊創造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
2008年的歐洲盃,巴拉克的表現一般,但仍為德國核心。在小組賽最後一場對陣東道主奧地利的比賽中,他打進一粒任意球,幫助德國隊挺進八強。在接下來的四分之一決賽,他攻入一粒具有爭議的頭球淘汰了大熱葡萄牙殺進半決賽。
但是在與西班牙決戰前夕,他在訓練中意外拉傷大腿。後堅持出戰,但狀態全無。在下半場曾製造出一個有威脅的射門,可惜射偏,輸掉了決賽。
2002年巴拉克拿了四個亞軍,2008年則拿了五個。但是德國老將並沒有放棄,他把目標定在了2010年世界盃,然而悲劇再次降臨,巴拉克卻選擇坦然面對,他表示:“我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同情。”
這一切讓人想到他的座右銘:“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
而另一方面,他曾説過的一句話也應該為人熟知:“夢想是美好的,但球總要一腳一腳地踢。”
位置
巴拉克有着驚人的身體素質和耐力,後腰出身的他可以打前腰、後腰、影子前鋒、甚至中後衞和中鋒。身為德國隊的隊長,在06年對戰阿根廷的比賽中屢屢站到中後衞位置上參加防守,他和傑拉德蘭帕德同屬於萬能中場。他同時擁有前輩同胞巴斯勒遠射重炮轟門和比埃爾霍夫的頭球搶點兩大絕活,是在任何時候都讓對手頭疼的重型坦克
狀態
2007/2008賽季,在切爾西傷愈復出後,在與曼聯的生死大戰中為切爾西打入2球,讓英超的奪冠懸念保留到最後一輪,並且入選了切爾西隊內的年度最佳球員的候選人。
1995/96 開姆尼茨 15 0
1996/97 開姆尼茨 34 10
1997/98 凱澤斯勞滕 16 0
1998/99 凱澤斯勞滕 30 4
1999/00 勒沃庫森 23 3
2000/01 勒沃庫森 27 7
2001/02 勒沃庫森 29 17
2002/03 拜仁慕尼黑 26 10
2003/04 拜仁慕尼黑 28 7
2004/05 拜仁慕尼黑 27 13
2005/06 拜仁慕尼黑 26 14
2006/07 切爾西 26 5
2007/08 切爾西 18 7
2008/09 切爾西 29 1
2009/10 切爾西 25 4
趣聞:13號巴拉克前無古人的十三個亞軍
到08年歐洲盃結束,這位13號球員在13年的職業生涯中拿下了13個亞軍,更有賽季四亞,五亞……完成了世界盃,歐洲盃,歐洲冠軍盃,德甲聯賽,德國聯賽盃,英超聯賽,英超聯賽盃驚人的“亞軍大滿貫”,可謂前無古人。儘管巴拉克的職業生涯中,也已經取得了13個冠軍頭銜,但與他的亞軍重量相比,這些冠軍往往為人忽略。
00年 德甲亞軍
02年 德甲+德國杯+歐冠+世界盃亞軍
04年 德甲亞軍
07年 社區盾杯+英超亞軍
08年 社區盾杯+聯賽盃+超級聯賽+歐冠+歐洲盃亞軍
其實不管是冠軍還是亞軍,他的球迷始終會站在他身邊,陪他一直到永遠。

巴拉克履歷

賽季
俱樂部
號碼
出場
進球
國家/地區
聯賽等級
排名
2009/10
切爾西
13
25
4
1
1
2008/09
切爾西
13
29
1
英格蘭
1
3
2007/08
切爾西
13
18
7
英格蘭
1
2
2006/07
切爾西
13
26
5
英格蘭
1
2
2005/06
13
26
14
1
1
2004/05
拜仁慕尼黑
13
27
13
德國
1
1
2003/04
拜仁慕尼黑
13
28
7
德國
1
2
2002/03
拜仁慕尼黑
13
26
10
德國
1
1
2001/02
13
29
17
德國
1
2
2000/01
勒沃庫森
13
27
7
德國
1
4
1999/00
勒沃庫森
13
23
3
德國
1
2
1998/99
3
30
4
德國
1
5
1997/98
凱撒斯勞滕
3
16
0
德國
1
1
1996/97
34
10
1995/96
開姆尼茨
15
0
德國
2
15

巴拉克轉會記錄

(注:轉會費單位為萬歐元)
開始日期
合同到期
轉會性質
轉會費
轉出球隊
轉入球隊
2010-07-01
2012-06-30
自由轉會
切爾西
勒沃庫森
2006-05-15
2010-06-30
自由轉會
拜仁慕尼黑
切爾西
2002-07-01
2006-05-15
轉會
600
勒沃庫森
拜仁慕尼黑
1999-07-01
2002-06-30
轉會
390
凱撒斯勞滕
勒沃庫森
1997-07-01
1999-06-30
轉會
7
開姆尼茨
凱撒斯勞滕
1995-08-01
1997-05-31
簽約
開姆尼茨

巴拉克英國物理學家巴拉克?

? 巴克拉1876年6月7日出生於英國蘭開夏郡的威德內斯(Widnes),父親是化學公司的一名秘書。巴克拉中學在利物浦書院學習,1894年進利物浦大學學院攻讀數學和物理學,師從知名物理學家洛奇(Lodge)。189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物理系,次年獲碩士學位。1899年獲得1851年大展覽會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02年回到利物浦大學當洛奇的助手,1900年轉到國王學院,1905年—1909年相繼擔任表演師、助理物理講師和高級電學講師,1909年繼H.A.威耳遜當倫敦大學教授,1913年起直到去世,在愛丁堡大學任自然哲學教席。巴克拉的第一項研究是關於電波沿導線傳播的速度,但從1902年起,他開始進行X射線的研究並在這一領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巴克拉1944年10月23日在愛丁堡逝世。
19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巴克拉(Charles Glover Barkla,1877-1944),以表彰他發現了標識倫琴輻射。
巴克拉是第五位因研究X射線獲得物理學獎的學者,在他之前有1901年獲獎的倫琴,1914年的勞厄和1915年布拉格父子.不到20年就有5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佔當時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見,X射線的研究成果在20世紀20年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愛丁堡大學的巴克拉從1902年起就研究X射線。他從X射線受物質的散射證明原子中的電子數大約等於該元素的原子量的一半。後來證明,這一結果對輕元素是相當正確的。巴克拉在研究中發現了X射線的偏振性,這對認識X射線的波動性有一定影響。人們知道,X射線的波動性是1912年德國人勞厄用晶體衍射實驗發現的。在此之前,人們對X射線的本性眾説紛紜。倫琴傾向於X射線可能是以太中的某種縱波,斯托克斯認為X射線可能是橫向的以太脈衝。由於X射線可以使氣體分子電離,J.J.湯姆孫也認為是一種脈衝波。
X射線是波還是粒子?是縱波還是橫波?最有力的判據是干涉和衍射這一類現象到底是否存在。1899年哈加(H.Haga)和温德(C.Wind)用一個製作精良的三角形縫隙,放在X射線管面前,觀察X射線在縫隙邊緣是否形成衍射條紋。他們採用三角形縫隙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無法預先知道產生衍射的條件;另一方面是因為在頂點附近便於測定像的展寬。他們從X射線的照片判斷,如果X射線是波,其波長只能小於10cm。這個實驗後來經瓦爾特(B.Walter)和泡爾(R.Pohl)改進,得到的照片似乎有微弱的衍射圖象。直到1912年,有人用光度計測量這一照片的光度分佈,才看到真正的衍射現象。索末菲據此計算出X射線的有效波長大約為4×10cm。
X射線還有一種效應頗引人注目。當它照射到物質上時,會產生二次輻射。這一效應是1897年由塞格納克(G.M.M.Sagnac)發現的。塞格納克注意到,這種二次輻射是漫反射,比入射的X射線更容易吸收。這一發現為以後研究X射線的性質作了準備。1906年巴克拉在這個基礎上判定X射線具有偏振性。根據X射線的偏振性,人們開始認識到X射線和普通光是類似的。巴克拉還對X射線的吸收和感光作用進行了研究,對這方面的知識作出了有價值的貢獻。
偏振性的發現對認識X射線的本質雖然前進了一大步,但僅靠偏振性還不足以判定X射線是波還是粒子,因為粒子也能解釋這一現象,只要假設這種粒子具有旋轉性就可以了。果然在1907年—1908年間一場關於X射線是波還是粒子的爭論在巴克拉和亨利·布拉格之間展開了。亨利·布拉格根據γ射線能使原子電離,在電場和磁場中不受偏轉以及穿透力極強等事實主張γ射線是由中性偶——電子和正電荷組成。後來他對X射線也一樣看待,由此解釋了已知的各種X射線現象。巴克拉則堅持X射線的波動性。兩人各持己見,在科學期刊上展開了辯論,雙方都有一些實驗事實支持。這場爭論雖然沒有得出明確結論,但還是給科學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巴克拉關於X射線的偏振實驗和波動性觀點可以説是後來勞厄發現X射線衍射的前奏。
巴克拉最重要的貢獻是發現了元素髮出的X射線輻射都具有和該元素有關的特徵譜線(也叫標識譜線)。他第一個證明了X射線的二次輻射具有兩種成分,一種是被散射的X射線未經改變的部分;另一種是因物質而異的熒光輻射。1909年,巴克拉和他的學生沙德勒(C.A.Sadler)進一步發現,標識譜線其實並不均勻,它可以再分為硬的成分和軟的成分。他們把硬的成分稱為K線,把軟的成分稱為L線。每種元素都有其特定的K線和L線。這些譜線的吸收率與發射元素的原子量之間近似有線性關係,卻跟普通光譜不同,不呈週期性。X射線標識譜線對建立原子結構理論極為重要。顯然,X射線的標識譜是揭示原子結構的重要途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