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巴里海盜

鎖定
巴巴里海盜最早是北非以突厥人和摩爾人組成的海盜組織,他們得到奧斯曼土耳其的支持,擁有嚴密的國家性質的機構,其統治者也自稱為帕夏,所以巴巴里海盜並非僅僅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私掠艦隊,而稱其帝國的半自治省份更為妥當,同時他們也是帝國海軍的主要力量之一。
中文名
巴巴里海盜
外文名
Barbary Corsairs [1] 
組    成
突厥人和摩爾人
類    型
海盜組織
統治者
帕夏

巴巴里海盜簡介

巴巴里海盜指那些在北非海岸活動的所有穆斯林海盜,包括土耳其人、柏柏爾人與希臘人。那些來自阿爾及爾和突尼斯的船長通常在背後都有一些富有的支持者,他們能在海盜的獲利中得到百分之十的紅利。
自十六至十九世紀,基地位於北非阿爾及爾、突尼斯海岸的巴巴里海盜(Barbary Corsairs),在奧斯曼帝國的支持下,俘虜了約八十萬至一百二十五萬的歐洲沿海基督徒居民,並將他們轉賣為奴隸。直到1830年,隨着法國對阿爾及爾的佔領,巴巴里海盜失去了活動的根據地,才被徹底剿滅。 [1] 
1390年,巴巴里海盜在馬赫迪耶擊退了熱那亞和法國發起的巴巴里十字軍(馬赫迪耶圍城戰)。
北非海盜有很悠久的歷史,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席茲爾·雷斯,他率部打退了西班牙人,並投靠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任命了席茲爾·雷斯為該地總督。席茲爾·雷斯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艦隊成員是受到宗教迫害而從天主教國家投奔過來的摩爾人組成,他們在整個地中海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掠奪天主教國家的商船,收取過往船隻保護費。這支艦隊就是巴巴里海盜,他們讓整個西歐的天主教國家都感到了極大的恐懼。並且,他聯合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疆域內軍事自治並通過海盜行為維持自己的經濟體系,其海盜團體高度組織化、及紀律化。自16世紀至19世紀,巴巴里海盜俘虜了約80萬至125萬的歐洲沿海居民,並將他們轉賣為奴隸。16世紀開始,歐洲海盜帶來的先進船隻和技術使得巴巴里海盜的活動範圍擴大,並在17世紀中葉達到頂峯。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的沿海村鎮深受其擾,居民紛紛遷往內陸,直到19世紀才有人返回定居。17世紀末,歐洲各國的海軍逐漸崛起,開始驅逐北非沿岸的巴巴里海盜,使得海盜活動開始減少。但未受到海軍保護的海岸和船隻依然不時受到巴巴里海盜的侵擾。19世紀初,發生了第一次巴巴里戰爭和第二次巴巴里戰爭,此後,經過維也納會議的協商,歐洲各國開始共同打擊巴巴里海盜,並取得了顯著成效。1830年,隨着法國對阿爾及爾的佔領,巴巴里海盜失去了活動的根據地,被徹底剿滅了。

巴巴里海盜誕生

15世紀,伊比利亞的卡斯蒂利亞王國伊莎貝爾一世(1474年-1504年在位)和阿拉貢王國斐迪南二世(1452年-1516年在位)通過婚姻,使兩個國家王國完成了合併,形成了當代西班牙的雛形,這是一個新興國家,她很快便走向強大,開始征服伊比利亞的其他國家,1492年其消滅了最後一個伊斯蘭國家格拉納達,很多當地的摩爾人不得不離開伊比利亞,逃往北非,在北非他們過着極其艱苦的生活。直至1500年左右,兩名突厥海盜頭目,烏魯茲·雷斯(1466年-1518年)和席茲爾·雷斯(?-1546年,即後來的海雷丁)來到阿爾及爾,此兩人頗具領導與組織才能,他們招募這些摩爾人,組成了自己的海盜團體,開始不斷打劫歐洲的商船,逐漸成為了歐洲的公敵。這讓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1512年-1520年在位)注意到了他們,塞利姆當時正在進行東征波斯薩菲王朝的計劃,所以他需要在西地中海建立一個基地,從而有一個穩定的後方。而雷斯兄弟就是建設這個基地最好的人選,於是蘇丹向雷斯兄弟提供必要的武器和物資,希望他們有一番作為。

巴巴里海盜發展

雷斯兄弟很出色,他們很快在西地中海打出名氣。此時,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遭遇到了財政危機,突尼斯各酋長為了籌措資金,把地中海加貝斯灣中的傑爾巴島賣給了雷斯兄弟,這使他們取得的第一個據點,在這個島上塞利姆的繼續支持使他們建立起了一支艦隊,並使海盜們接受到正規的軍事訓練,使海盜們愈發精鋭,以至於戰力強過了哈夫斯王朝。1510年以後,烏魯茲佔據了阿爾及爾,宣佈成立巴巴里王國,從而開闢了這個威震地中海數百年的海盜帝國。
此時是16世紀初期,西班牙正處於瘋女王胡安娜(1504年-1516年在位)時代末期,真正掌權的是其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塞利姆一世時期,正是兩國要開始進行擴張的初期,地中海的局勢本來就不穩定。而烏魯茲成為阿爾及爾統治者,掌控了哈夫斯的權力,卻給地中海平添了更多的變數,這讓西班牙非常不安,於是派遣奧蘭將軍率領艦隊攻擊阿爾及爾。儘管西班牙佔有絕對優勢,但也許出於戰略上的失誤,西班牙艦隊被打的大敗。奧蘭將軍退兵後,憤恨的烏魯茲率兵包圍了布日伊,不過守方準備充分,烏魯茲不但沒有戰勝,一條手臂也在戰鬥中殘廢,此時是1512年。
六年後,西班牙再度進攻阿爾及爾,這一次西班牙軍的領軍是卡馬雷斯將軍,他準備充分,兵多將廣,一舉擊敗烏魯茲,據説當時烏魯茲已經撤退,但後來因為不願意丟下殿後的將士,而反身回戰,結果被西班牙軍隊擊殺。

巴巴里海盜強大

阿爾及爾被西班牙佔領,烏魯茲的弟弟席茲爾出逃,再度淪為流浪的海盜,但是他比哥哥更有耐心,他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而降低歐洲對他的注意力,這也使他避過了被西班牙追殺的厄運。
具有遠見的塞利姆一世此時繼續為席茲爾提供援助,1520年,塞利姆一世病故,其子蘇萊曼一世(1520年-1566年在位)繼位,仍然支持席茲爾。事實顯示蘇萊曼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席茲爾在力量充足後,重新奪回了阿爾及爾,巴巴里王國宣告復興,不過此時他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關係更加緊密了,成為了其中央治理下的自治省份,席茲爾也接受來自蘇萊曼的任命,成為帝國的“卡普丹帕夏”(海軍上將)。
1534年,哈夫斯王朝國內發生王位繼承之爭,席茲爾·雷斯乘機攻佔了突尼斯,這支進攻突尼斯的軍隊的有一位統帥叫錫南帕夏。1551年他又佔領了的黎波里。再加上十幾年前佔領的阿爾及爾,巴巴里海盜就獲得了三個大的據點。這三個據點的長官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由軍事上的最高統治者控制着。並每年向奧斯曼帝國繳納賦税,表示承認奧斯曼帝國中央權力。
為了對抗日益強大的土耳其海上武裝,西班牙、熱那亞、威尼斯等歐洲天主教國家逐漸結成“神聖同盟”聯軍,以維護自身在地中海的霸權。
1532年-1538年間席茲爾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名義多次與神聖同盟的海軍司令安德烈·多雷(安德魯·多利亞)交戰,交戰的地點大抵從希臘的勒班多至突尼斯一帶,起初雙方互有勝負,不過最後一次於普雷韋扎的戰鬥(普雷韋扎海戰),土耳其海軍擊潰歐洲海軍。這個事件直接導致歐洲人在地中海的霸權進一步被削弱,而不得不向奧斯曼土耳其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表示歉意。因為這一場勝利,席茲爾也被蘇萊曼賜予“海雷丁”的稱號,加上他繼承的烏魯茲的“巴巴羅薩”的稱號,後人便將之稱為“巴巴羅薩·海雷丁”。
為奧斯曼土耳其立下大功,使得席茲爾在帝國內部的地位大增,他甚至通過和蘇丹的妹妹的政治合作,迫使一位主張修整內政的大維齊路特菲帕夏下台。從此更是權傾朝野,奠定了巴巴里王國在地中海的地位。

巴巴里海盜新發展

1546年,席茲爾在伊斯坦布爾去世,其門徒圖爾古特繼位,他與席茲爾一樣具備突出的軍事才幹,但他為人正直,不懂得玩弄權術,論政治陰謀卻遠遠不行。當時蘇萊曼的皇妃羅西拉娜,為了為自己的兒子爭奪蘇丹繼承人的地位,已經在憑藉最佳的政治手腕扳倒了無數政敵,她又把手伸向巴巴里王國控制權,由於蘇萊曼對羅西拉娜的信任,圖爾古特受到打擊失勢,一個名叫西納的巴巴里海盜成為了她的一位心腹,繼而當上了阿爾及爾帕夏。為此寒心的圖爾古特率領一批忠心的手下反出奧斯曼帝國,再度淪為流浪的海盜。
不過西納上任不久便即去世,帝國一位資望較高海軍將軍接任他的職位,叫皮亞勒,皮亞勒為了提高巴巴里海盜的戰力,請回圖爾古特協助管理海盜。此時是1554年。
圖爾古特和醫院騎士團團長瓦萊特作戰,互有勝負,後來戰死於馬耳他大圍攻,由烏盧奇·阿里繼任。
1571年,勒班多戰役爆發,土耳其海軍被天主教的神聖同盟打敗,在此次戰役中,烏盧奇·阿里仍然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獲取了局部的勝利,但無法挽回整個戰局。不過憑藉奧斯曼帝國的國力,僅僅半年之後土耳其海軍就迅速恢復,並得到加強。

巴巴里海盜自治化與衰落

進入17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光輝不再,巴巴里王國也逐漸脱離其統治,而成為幾乎獨立的王國。此時,歐洲各國的海軍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改善了武器裝備、編制訓練與理論戰術,逐步與亞非各國的海軍形成了很大的代差。為此,巴巴里王國主要經濟來源也從直接的打劫與收取海洋保護費混合的辦法,變為單純收取海洋保護費,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只要要在地中海做生意,就必須交錢,否則巴巴里海盜便會攻擊其商船。各國為了避免不必要麻煩都寧願交出這筆錢,是以巴巴里王國仍然保持經濟來源不斷,但事實上已經不足以發展科技,研發新的戰船,這也註定使他最終將不能和歐洲諸國的海軍抗衡。巴巴里王國的統治者們似乎意識了這一點,所以在18世紀初期,他們放棄了對英法兩國收取保護費,因為兩國的海軍最早開始步入近代化,其武器裝備,船隻性能都不再是巴巴里海盜所能相比的了,且海軍軍官的戰術戰略思想更是提高了數個層次。除英法之外,其他國家的商船仍需繳納保護費。

巴巴里海盜滅亡

當時新興的美國也需繳納這樣一筆費用,偶爾這些海盜還會撕毀條約,公然攻擊各國船隻。到了19世紀初,的黎波里的海盜頭目要求美國增加所繳納的費用,同時多艘美國船隻在地中海遭受了劫掠,這終於使美國無法忍受,1801年,美國向巴巴里宣戰,派遣艦隊開赴北非,並取得了勝利。在此後的數十年,美國及英國、法國的強大海軍不斷向阿爾及爾、的黎波里與突尼斯發起進攻,最終使這個威脅歐洲300年的海盜王國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