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巴衚衕

鎖定
巴巴衚衕位於西長安街地區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細瓦廠衚衕,北至後細瓦廠衚衕。全長97米,均寬3米。以衞生極差周圍多垃圾糞便而得名。1911年後雅化改稱八寶衚衕。1917年夏天,魯迅曾在巴巴衚衕住過一個星期。
中文名
巴巴衚衕
別    名
八寶衚衕
地    址
西城區
管轄部門
西長安街街道
3米
97米

巴巴衚衕歷史沿革

以衞生極差周圍多垃圾糞便而得名。1911年後雅化改稱八寶衚衕。

巴巴衚衕衚衕特色

1917年夏天,魯迅曾在這裏的巴巴衚衕住過一個星期。7天的時間看似很短,卻有十分複雜的歷史背景。準確地説,當時還沒有“魯迅”,只有周樹人。當時他在教育部供職,住城南紹興會館。1917年7月1日,張勳溥儀復辟。為抗議復辟活動,周樹人憤而辭職。後來段祺瑞出兵“討逆”,戰火頓起。周樹人在7月7日的日記中記述道:“……同二弟移居東城船板衚衕新華旅館……”以避戰亂。由於“覓食甚難”,甚至斷炊,所幸老朋友齊壽山在不遠處的鎮江衚衕開有一家糧食店,方可“得一餐”。周樹人1912年隨教育部來京,只因教育部薪水豐厚而自己家庭負擔頗重才不得不從事那很不喜歡的工作。那些年,國事紛亂,前途渺茫,他始終陷於苦悶的情緒中,張勳復辟對他來説是一個很大的刺激,由此而斷然辭職,説明他已不甘於沉寂。一年後,在朋友的勸導下,他奮筆寫出《狂人日記》,並署名“魯迅”,就此成為一代文豪。

巴巴衚衕延伸閲讀

巴巴衚衕 巴巴衚衕
衚衕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衚衕——據説這蒙古語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時候每條衚衕都挖有一眼水井(作為微型水庫),供居住的軍民飲用。 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來自沙漠草原遊牧民族,是很重視水源的;雖然他們尚不很適應人煙稠密的都市生活,門前若有水井相伴,也一樣可以“飲馬北京城”。況且那是一個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水井就是命根子啊。你去那些最古老的衚衕走走,仍然能發現幾口已枯竭的井眼,有的井欄上有繩索長年累月磨損的痕跡——在歲月面前,石頭也是挺脆弱的,有些上面索性蓋一個蓋子,估計是提防孩子失足失藩。看着這些廢棄不用的枯井,你會覺得是對衚衕的名稱最好的註釋與追悼。當年水井可是深宅的居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摩肩接踵的社交場所,在井邊與左鄰右舍談天説地、噓寒問暖,恰恰可以彌補四合院封閉性所帶來的不足,既保護了每個家庭的隱秘空間,又為鄰里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機會。
巴巴衚衕 巴巴衚衕
衚衕與四合院的完美組合,體現出元大都統治者在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的聰明之處。衚衕橫平豎直,四合院錯落有致,怎麼看都像是軍事化管理的結果。無衚衕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汪曾祺要讚歎:“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裏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游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我甚至於有個浪漫的猜測(考古學家們不一定注意):四合院之所以有開闊的天井,沒準是為了方便蒙古人養馬的,馬匹是他們個人的交通工具,相當於今天的自行車;他們即使移居都市,也習慣了以坐騎代步,否則為什麼要把衚衕修得那麼直呢?天井是馬圈,衚衕是跑道,人馬同居,是一種牧歌般散漫的生活方式。
水井既要飲馬,又要養人,難怪蒙古人對此感恩不盡,甚至把日常居住的街巷命名為衚衕呢。宋朝時曾如此形容詞人柳永在民間的影響:“有井水處皆有柳詞。”婦女們在井邊淘米洗衣、梳妝打扮,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柳三變的慢詞。蒙古人取而代也、奪得江山之後,又是什麼情景?應該是“有井水處皆有元曲”吧。關漢卿王實甫成了當紅的明星。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並使元大都戲曲界鼎盛一時,元大都儼然已是舉世矚目的文化中心。一曲傳出,便在帝國的疆土上眾口相傳、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