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差時症

鎖定
差時症 [1]  ,一種出現在國內獨立製做動畫短片《李獻計歷險記》中的病症,臨牀表現為:①把一段短暫的時間,在感覺上漫長化。每秒都被延伸到無比漫長,好像永無盡頭;② 把一段極長的時間,在感官上短暫化。 實際上現實醫學中應該是沒有這種病症的,在《李獻計歷險記》裏所謂的差時症其實就是指被愛情所傷害後的一種難以治療的心理病症,屬於藝術化的表現。現實中,這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有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有時覺得時間過得非常的漫長。
中文名
差時症
登場作品
《李獻計歷險記》
性    質
病症

差時症簡介

差時症 差時症
差時症,一種出現在國內獨立製做動畫短片《李獻計歷險記》中的病症,臨牀表現為:①把一段短暫的時間,在感覺上漫長化。每秒都被延伸到無比漫長,好像永無盡頭;② 把一段極長的時間,在感官上短暫化。
現實中,這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有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有時覺得時間過得非常的漫長。
也許作者當初造出這個名稱的時候只是因為想到了一句話——“時間就是金錢”,現實中的李獻計因為“差錢”,而使深愛的女朋友最終離開了自己,於是“差錢症”變成了神作裏的“差時症”。就像王小波雜文裏提到過的關於莎翁戲劇中一名女僕所説的“小姐死後進天堂,一定是臉朝上!”究竟何意的諸多解釋,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接近真實的。

差時症臨牀表現

一、把一段短暫的時間,在感覺上漫長化。每秒都被延伸到無比漫長,好像永無盡頭;
二、把一段極長的時間,在感官上短暫化。

差時症虛擬的疾病

2010年4月,一部只有20分鐘的動畫片莫名其妙地在網上火了,觀影好評甚至超過奧斯卡得獎大片《飛屋歷險記》。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人都説,看完這部動畫片,最大的收穫居然是認識了一種名為“差時症”的怪病。這部動畫片叫《李獻計歷險記》,情節相當簡潔,講的是一個失戀青年的幻想。片中的李獻計失戀了,於是他無止境地打一款永遠都打不穿的遊戲,據説只要打穿了這個遊戲,他就能回到過去,找回那個女孩。一次又一次的手指運動,李獻計的頭髮鬍子長了又短,時間就這麼溜走了……最後,李獻計一直尋找的女孩出現在他的面前,可他再也邁不出半步。距離,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好像時間流逝一樣遙遠;又好像夢境與現實一樣可望不可及——這就是這部短片的最後一幕:徹底的哀傷,徹底的平靜。
有人説,看《李獻計歷險記》,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一個名為“差時症”的心理疾病。《李獻計歷險記》莫名其妙地紅了,直接後果是引發了一場關於“差時症”的討論。

差時症歷史背景

差時症 差時症
1889年,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最早提出了兩種時間的理論。他將時間分為了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是通常意義上理解的自然時間、空間時間。而主觀時間説的是心理時間。柏格森認為傳統意義上是用空間的固定概念來説明時間。按照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依次延伸發展的。而在和其不同的心理時間中從來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界線,這三者是互相滲透的。因而心理時間是具有彈性的,人越是進入意識深處,空間時間越不適用時,只有心理時間才是具有意義的。
首先對差時症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德森·侯格蘭德。1933年他照顧患流感發高燒的妻子時,發現即使只離開一會兒,妻子也抱怨他去得太久。侯格蘭德讓妻子估計一分種的時間有多長,自己拿出秒錶核對。37秒之後,妻子説一分種時間到了。她的體温越高,對時間的估計越快。侯格蘭德懷疑這是因為大腦內有一個內在時鐘,體温的升高會讓它的速度變快。此後一系列的實驗都説明了這一點,比如對腦袋加熱,或者讓人待在高温房間中,都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慢,或者説其腦內的時鐘走得快,速度可以快大約20%。

差時症科學根據

病理學中也有一種精神疾病和“差時症”很相似———時間感知障礙。時間感知障礙是四種知覺綜合障礙中的一種,是指人體在感覺時間體驗時與自然時間存在差異。這樣的現象,一般情況下發作時間短至一兩分鐘,長則可能出現半天、十幾小時,甚至更長。
對於時間感知障礙產生的原因和機理,目前尚無明確的結論。有人認為這與人格因素有關,可能是人格本身的病態變化的反映。在病理學中時間感知障礙一般都是伴隨一些疾病出現,比如精神分裂症,在發熱、服用興奮劑之後也可能發生時間感知障礙。
現在,可以説,“差時症”的確存在了———只是沒有影片中表現的那樣誇張。
那人們對時間的感知為什麼會出現偏差呢?這就要説到大腦中的“時鐘”了。現在,已經知道大腦的計時能力分成三個“域”:一端是生理節奏“域”,控制24小時週期內的睡眠和清醒等;另一端是毫秒計時“域”,負責計算精細的運動任務;中間部分,被稱作間隔計時“域”,這是我們可以感知時間流失的系統區域。
神經學家已經開始研究人腦的計時原理,也研究了那些時間感知因疾病或腦損傷而失真的病人。結果發現,間隔計時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被稱作“巧合檢波”的模式。簡單來説“間隔計時系統”就是大腦中某一區域的神經元負責人們的運動、注意、記憶等活動,它們產生的腦電波被檢波識別,便整合成時間流失量的估量值。因此,神經元的信號傳遞和腦波產生便對這種評估能力產生了影響。這也可以解釋一些我們現實中的現象。如我們已經知道服用精神類藥物、發熱等情況必然會對人的神經傳遞有所影響,某些吸毒者很可能因此影響到多巴胺系統的釋放程度從而產生時間感知障礙。還有一些情況,如深度睡眠時大腦所產生的腦波與清醒時比會緩慢一些,因此,有時候人們猛然醒來如果沒有外界參照物的提示,很大程度上無法準確評估時間。

差時症專家釋疑

南京腦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李箕君説,對於很多人來説,“差時”其實不是病,而是一種情緒。眾所周知,情緒如果焦急、鬱悶,往往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一旦心情愉悦,那當然時間就流逝得很快。最常見的“差時”,就是等人了。也許一個人久久不來,望眼欲穿盼到時,發現人漸漸從遠處走來,心裏那叫一個舒服,有時甚至還會迎上去,一見面,第一句話肯定是“你怎麼才來。”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覺,等人的時候覺得時鐘走得太慢了。李箕君説,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在醫院裏,幾乎舉不勝舉。
中國醫學中也有一種疾病和“差時症”很相似,那就是癔症癔症的表現可謂多種多樣,既可有運動、感覺等障礙的類似神經系統疾病的症狀,又可有各種內臟病變的類似各科疾病的症狀,也可有短期發作的精神症狀(變態心理症狀)。可以説癔症的表現可以模仿臨牀各科任何疾病的表現,因此極易誤診。癔症患者富於生動的幻想,特別是當情感反應強烈時,想象和現實經常容易混淆,以致有時連他們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還是現實,因而造成他在説謊的印象,比如出現“差時”的現象。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七情不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