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巫和懋

鎖定
巫和懋(Wu Ho-Mou),台北市人,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著名經濟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經濟學年會秘書長、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台灣期貨交易所監察人以及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的顧問。
加入中歐之前,他於2006年至2015年期間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擔任朗潤講座教授,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間擔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職務。 [1] 
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1] 
中文名
巫和懋
外文名
Wu Ho-Mou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台灣大學 斯坦福大學
出生地
台北
性    別

巫和懋人物履歷

巫和懋學習經歷

1974年,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
198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碩士。
198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2] 

巫和懋工作經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08年至今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朗潤講席教授,2006年至今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7年至今
台灣賽局策略學會理事長,2007年至今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政策顧問,2002年至今
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2002年至今
台灣富邦銀行董事,2006年至今
台灣大學終身職特聘教授,2006年至2007年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1997年至2006年
台灣大學經濟系客座及專任教授,1993年至2006年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1999年至2002年
台灣傑出人才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授,1997年至2002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合聘)研究員,1996年至2001年
台灣期貨交易所公益監察人,1997年至2003年
台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諮詢委員,1995年至2003年
台灣陸委會諮詢委員,2002年至2003年
台北市政府產業組市政顧問召集人,1998年至今2006年
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1999年至2006年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2002年至2006年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1998年至今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客座教授,2000年至2002年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2002年至2004年
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1994年至1999年暑期
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副教授,1991年至1993年
美國杜蘭大學經濟系與弗理曼商學院(永久聘)副教授,1989年至1994年
美國杜蘭大學經濟系與弗理曼商學院助理教授,1983年至1989年
美國範德比堡大學訪問助理教授,1987年至1988年
美國羅格斯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1982年至1983年

巫和懋現任職務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經濟學教授(朗潤講座教授)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經濟系(合聘)教授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與其它多種國際學術期刊評審

巫和懋社會兼職

巫博士是《中國經濟》的主編,《銀行與金融期刊》與《經濟理論》的客座主編。他的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計量經濟學》、《經濟學雜誌》、《銀行與金融期刊》、《國際經濟學期刊》、《經濟理論》、《經濟研究》(中文版)等知名期刊雜誌上。
巫博士是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中國年會的秘書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成員與監事、富邦華一銀行以及比利時弗萊瑞克商學院的董事會成員。 [1] 
國際期刊Economic Theory客座編委
台灣“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灣大學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
台灣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中華金融學會理事
《證券市場發展季刊》主編
台灣中研院《經濟論文》編輯委員
台大《經濟論文叢刊》編輯委員
台灣《天下雜誌》專欄作者
台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顧問
台灣華僑銀行開發基金代表董事
台灣華創車電技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基金代表董事
台灣中聯信託股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台灣總和股務數據處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台灣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董事

巫和懋研究領域

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學、金融經濟學、中國經濟、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

巫和懋人物榮譽

巫教授曾在很多學校教授EMBA和MBA課程,他獲得了台灣大學優秀教學獎、2009及2012年度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曾獲得台灣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研究獎、台灣教育部人文社會學科優秀學術獎。
台灣“教育部”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獎,1999年
台灣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
台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台大管理學院首屆教學優良獎
台大管理學院首屆EMBA教學優良獎
天下Cheers雜誌票選為台大管理學院最受歡迎EMBA教授(2004-2006年)
台灣“國科會”卓越計劃─衍生性金融資產之尖端研究─子計劃主持人
台灣“國科會”研究計劃主持人,1993年至今
劉大中紀念講座受邀演講,2002年8月
蔣經國國際交流學術基金會研究獎助,1991至1993年
美國杜蘭大學研究成就獎(前後五次)

巫和懋心路歷程

學者生涯三十載*
在台中長大的我,到現在還懷念曾被稱為“文化城”的台中,在1960年代曾是那麼的純樸可愛。在崇尚自由學風的台中一中悠遊了六年,我經常騎着老爺腳踏車到圖書館和中央書局報到,讀遍了各類文史科哲書籍。在台中一中結交的好友,不是文采燦爛,就是思想深邃,時常在校園裏高談闊論、在大度山巔勾畫人生遠景。在那充滿理想與夢想的年紀裏,曾想要拋頭顱灑熱血以不負少年頭,也曾想要遺世獨立以求瀟灑快意。擺湯在理想之間,人生充滿着無窮的可能與希冀,但我心中一直很篤定的是:我應該會把自己喜好讀書的習慣堅持下去,以學術作我一生的主軸。但因為興趣廣泛,我有一段時期不能決定要選擇那一門學科來鑽研。
在高中讀到方東美、殷海光的著作後,又追溯閲讀幾位哲學大師的原著,發現與我心愛的數學其實有相當密切的關聯。到讀高三時就決定要深入瞭解科學之母的數學,聯考也如願以第一志願考進台灣大學數學系。我對數學系太過浪漫的憧憬,在過完新鮮人生活後就已破碎。在台大數學系傳統給分都在及格邊緣的壓力下,必須日以繼夜在數學館鑽研解題,反不能像高中時代能悠遊和思考數學的美與奧妙,每次深夜步出數學系系館,便有一股懊惱:世界如此寬闊,我為何甘於整天都苦苦求解一些細節問題?大一下和正在讀經濟系的中一中好友相約一同去轉枱大哲學系,也與哲學系成中英主任談過,可惜家長都不肯蓋章,只好作罷。到了大二,這位好友讀經濟讀出興趣,反倒鼓勵我轉經濟系。有人説朋友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我從初一就認識的這位好友,就這樣幫助我開啓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門。
想轉經濟系也不容易。經濟系是熱門科系,要求轉系生成績在八十分以上,最好還是書卷獎得主。因為數學系成績給得特別低,我只好求見經濟系系主任華嚴教授。華老師倒是很看重我的數理背景,她特別為我打電話詢問當時理學院院長,也是教我高等代數的施拱星教授,施老師説:“這個學生的高代得68分,已經不錯啦,班上第二高分,第一高分是72分。”感謝施老師的支持和華老師的破格錄取,我就由大二平轉經濟系大三,用二年時間奔波在校總區與法學院之間,把經濟系思念的課都修完。轉系前後讀到R.L.Heilbroner 所著的《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體認到經濟學家其實就是“俗世的哲學家”(worldly philosophers),一心思考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法則,更覺得讀經濟學頗符合自己追根究底,想讀哲學和讀理論的心性。加上這是我的“第二次機會”(second chance),讀起來也特別認真,還拿了好幾個書卷獎。當兵二年後,在華老師的支持下,取得美國史丹福大學不需工作的全額獎學金(Fellowship),順利赴美攻讀經濟學博士。
從接觸經濟學至今,轉眼已三十年。轉經濟系是我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而在美國停留了十七年後決心遷回台灣,則是我學者生涯的第二個轉折點,而且二者之間也有相當關聯。在史丹福讀書時,我的研究興趣就在經濟理論和財務金融,得到諾貝爾獎大師Kenneth J. Arrow和著名學者Mordecai Kurz的指導,深覺學海無涯,也知道博士只是作研究的開端。在取得博士後,就想在美國學術界多待幾年,以拓展研究的視野。可是一旦進入這個固定的軌道後,往往很難脱身。先是拼永久聘、再拼更多的著作,接着小孩又相繼出生,不知不覺中在美國就紮根下來,遷移就要連根拔起,代價相當高。其實好多位學術界朋友,也是經過這樣過程而羈留在美。在慣性作用之下,與我回國的心願就越離越遠。
直到1991年得知恩師華老師逝世的消息,想起華老師每年寄聖誕卡對我的期盼與叮嚀,想到年少的夢想並未包含終老異鄉這一段,流浪異地的小家庭好像也到了該回去的時候,於是下定決心回國。把學校及家庭諸事作一安排,於1993年回到台大經濟系擔任客座教授,1995年成為專任教授,1997年轉任台大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系教授與台大經濟系合聘教授,1999年至2002年借調中華經濟研究院擔任副院長,已歸建台灣大學任教。
回顧三十年來作經濟學者的生涯,覺得對真理的追求是作一學者的最大動力。在學術的殿堂裏,希望我永遠能擁有年少時的熱情與真誠,享受領略真理奧妙的快樂,至老不悔。
*因獲傑出人才講座,應邀為《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傑出人才基金會與天下遠見公司出版,2003年1月)所寫。
人生因堅持理想而完美
摘自巫和懋教授在2010國家發展研究院畢業典禮的講話:
畢業的時刻,也是一個思考的時刻。有道是:世路多歧,人海遼闊,揚帆待發清曉。要重新思考,重新向前看,看看以後走什麼路。今天,我想送一句話給各位同學,就是:人生因堅持理想而完美。
我中學畢業時,我台中一中的校長告訴我兩句孔子的話:“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我當時並沒怎麼放在心上,但經過這麼多年以後,越來越感覺到它的深刻道理,我今天也説説自己的感受。
我是在台灣長大的,出國讀書取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教書十年,到四十歲的時候學術文章發表的不少,成了終身職教授,有個大房子,還有草地,太太小孩生活很美滿,但是我每個禮拜天要割草,否則鄰居會罵人,其實我並不喜歡割草。有個星期天我一邊割草一邊想:“我年輕的時候,怎麼會想到有一天我會在美國的這個什麼地方的郊區割草?這樣的日子合乎我年少的夢想嗎?”我越想越不是味道,覺得我的心不屬於這個異鄉,就開始一步一步地説服我的太太還有小孩,放棄美國的工作,開始人生的一大轉折,回到台灣。當時在我要離開美國的時候,很多朋友都説我傻,但是今天想起來,我覺得我並不傻!
回到台灣後,我在台大教書,也擔任台灣最大一所經濟智庫的副院長,定期向台灣領導人彙報經濟形勢,學生中也有很多大企業家,太太和孩子們也很好,生活又相當美滿。但是我常常走在台北街頭,看到本土色彩集團的遊行,看到各種政治的紛爭,在細雨的台北街頭,我一邊走一邊想:“我年輕的時候,怎麼會想到有一天看到台灣會如此自我封閉?這樣的日子合乎我年少的夢想嗎?”我越想越不是味道,覺得自己的心,還是屬於一個更廣闊的中國,就開始來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來回奔波。直到五年前的冬天,林毅夫老師大概看透了我的心,在晚上十點鐘打電話來,邀我到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全職任教。林老師也不是擅於言辭的人,我們談了十五分鐘,我幾乎就答應了。我説,我還要問問我太太。幸好,我太太深明大義,所以我的人生又做了一次大轉折,我來到了朗潤園。當時在我要離開台灣的時候,很多朋友都説我傻,但是今天想起來,我覺得我並不傻!從今天看來,中學校長送我的兩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就是:“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我沒有因為一時小利,而阻礙了我人生的重大決策。
美國詩人Robert Frost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大家可能都知道:
“黃色的樹林裏有兩條叉路 / 可惜我不能兩條都走…… / 多年多年以後某個時刻 / 我將嘆息並述説往事 / 在佈滿落葉的兩條小徑間 / 我選擇了人跡較少的一條路 / 這就造成後來我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讀這首詩很感動。詩人為何嘆息?人生有無限的可能,但是你必須做出選擇,選擇你心中的嚮往。我們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很多老師都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林毅夫老師選擇了遊過海峽到大陸來,周其仁老師選擇了去完達山打獵,海聞老師選擇了參加知青下鄉到了黑龍江,但最後都到了朗潤園。
我也從同學們中學到了很多,有一位元培學院的同學曾經跟我説:進入北大後好想尋找有北大五四精神的學院和老師,到文學院找不到,到其他學院也找不到,結果到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居然找到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還有現在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就有這樣的精神和理想主義的色彩。我們要做一流的科研和政策研究,培養一流的人才做國家的棟樑,這就是我們國家發展研究院很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維護和發揚的精神資產。
因此,今天我要獻給大家的一句話就是:“人生因堅持理想而完美。”我也祝願我們畢業的同學,未來應該先“選其所愛”,不管是人生伴侶、學科方向還是事業方向;然後再“愛其所選”,堅持自己的理想。我相信你們的人生都會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祝福大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