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業危機

鎖定
工業危機是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時期特有的現象,隨着機器大工業的確立和發展,一方面,使生產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迅速擴大,它受市場自發勢力盲目的支配,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商品供需之間的脱節;另一方面,在機器大工業中,固定資本在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固定資本的更新又為經濟危機的週期性提供了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機器在生產中的廣泛使用,大大增強了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榨取,從而激化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此,資本主義工業危機的出現和發展,是同大機器工業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中文名
工業危機
環    境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時期的現象
最早出現
英國
特    點
國家在經濟上相互緊密聯繫
內容
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發生的生產過剩危機。其主要表現是:商品滯銷、工廠倒閉、失業工人劇增、股票價格暴跌等。
在以機器大工業為其物質技術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工業佔有主導地位,工業危機必然危及整個社會經濟。在K.馬克思和F.恩格斯的著作中,往往把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直接稱為工業危機。
工業危機和機器大工業的關係
工業危機最早出現在英國。1810、1815和1819年曾發生過三次工業危機,當時只限於個別的工業部門或個別市場,還是一種局部性的、地方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當大機器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它才逐漸變為波及一切主要工業部門、震撼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普遍性的生產過剩的工業危機。
由於各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在時間上的差異,各國工業危機第一次爆發的年代也就不同。英國是1825年,美國是1837年,德國和法國是1847年,日本則更晚一些,是在1900年。
工業危機的世界性
隨着資本主義大工業的迅速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工業危機便進一步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危機。1847年的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工業危機,它同時襲擊了美國和西歐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20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世界性工業危機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1929~1933年的大危機,不僅席捲了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波及殖民地和附屬國
戰後危機的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到60年代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發生過次數不等的週期性工業危機。其中,除1957~1958年的危機屬於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外,其餘基本上屬於部分國家的同步性工業危機。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各國經濟的破壞程度不同,恢復時間參差不齊,造成戰後初期各國經濟週期進程的不一致。②50~60年代發生的局部戰爭,對各國經濟週期進程的影響不同。③各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雖然獲得了普遍的發展,但各國採取的具體措施不同,抵制外來危機影響的效果也不相同。④不同形式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出現,使部分國家在經濟上相互緊密聯繫,它既增加了抵制集團外經濟波動影響的力量,又擴大了集團內各國同期發生危機的可能性,等等。
就整個戰後的整個歷史時期看,這些因素隨着時間的推移,有的已經消失;有的雖然繼續存在,但作用已逐漸減弱。進入70年代以來,又相繼爆發了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兩次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從總體來看,工業危機對於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至今仍然起着決定性作用。它對社會的作用是具有雙重性的,但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