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布文化

鎖定
工布文化,西藏地區的民族文化之一。
工布,泛指原娘布即洋河流域以及原工布四宗或今工布江達、林芝、米林三縣區域。 [1] 
工布娘布地域相連,自古關係密切,文化交融一體,長期發展中形成泛稱的工布。工布地處衞藏腹心,山高水急,林木蒼翠,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構成了相對於其它藏地具有獨特風情的工布文化。 [1] 
林芝在吐蕃時稱為工布地區,包括今林芝、工布江達及米林等縣。有豐富自然資源的谷地培育出了林芝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
中文名
工布文化
性    質
民族文化
地    點
中國西藏
特    色
舞蹈

工布文化工布的區域屬性

根據藏族方言,可把藏地服飾劃分為衞藏服飾類、安多哇服飾類、康巴服飾類。 [1] 
根據民族或族羣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和語言的差異、文化觀念等因素,將藏族服飾區劃為13個類型區,其服飾區結構可分為四個層次:即衞藏文化區、安多文化區、康巴文化區和嘉絨文化區。工布藏族服飾文化劃為衞藏文化區。 [1] 
因為交通閉塞,工布藏族的宗教信仰和整體環境相對穩定,使得工布藏族服飾在總體上具有長期延續性。 [1] 

工布文化工布的形成

藏東南考古發現,在墨脱縣的馬尼翁、卡布、墨脱、背崩、格林、地東、西讓等地,發現有石斧、古鑿、古紡輪和手製繩紋陶片等新時器時代遺物,證明工布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峽谷地區並進行服裝製作。 [1]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作為藏族前身的有關部族的服飾就已經具備了現代藏族服飾的基本款式特徵,肥腰、長袖、大襟,其面料敦厚粗獷,色彩鮮亮,且極為講究佩飾,男女皆辮髮。這些服飾特徵的延續足以説明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環境是形成藏族服飾特點和着裝習慣的基礎。 [1] 

工布文化工布的發展

唐朝、吐蕃時期是對工布藏族服飾影響較大的一個時期,豐富了衣着布料的種類和織物的紋樣,金質佩飾的精美更使人歎為觀止。文成公主由藏東南進入西藏,帶來了紡織技術,促進了這一區域的紡織的工藝水平。七世紀以後吐蕃與唐朝互通商市,民間貿易,絲綢織物也佔大宗。牛馬土產同絹、布帛的交換,促進着民族手工藝的提高。 [1]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時期是元朝,這個時期薩迦上層官吏、貴族的服飾,或仿效元朝,或直接為元朝贈賜。工布服飾中的武士服扎規,工布男子的紅纓帽子受蒙古服飾影響至今還保留有元朝的服飾風格。 [1] 
解放後,西藏工布地區由於交通環境的不斷改善,工布藏族與外界相互之間文化交流的增進,基本工布藏族服裝結構定型之後在中原華美的服飾文化影響下,工布的藏族服飾豐富多彩起來。
首先,面料有了很大的改變。夏季基本上被棉布、化纖、絲綢等面料所代替,冬季除了用手工紡織的氆氌之外,又多了機織物的純毛料、混紡料等等。二是面料花色的增多使原本單一色的主料變得豐富起來,使用的圖案也隨之增加。在款式上,已經有許多人改穿褲子,上衣的款式和內衣已由現代服裝所代替,只有在婚慶、節日期間才能看到穿着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服裝,配帶華貴服飾的工布藏裝。 [1] 

工布文化工布的特徵

工布地區主要處在衞藏文化的農林地區,古老的傳説、淳樸的民俗與氏族、村寨的圖騰崇拜、氣候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工布地區獨特的服飾文化特徵。 [1] 

工布文化工布的主要特徵

工布服在西藏服飾中最主要的特徵是自染的黑色或深褐色寬肩式無袖坎肩,當地人稱谷休,男女老少皆宜。 [1] 
這種服裝無領無袖,套頭穿着,多為黑色和紫色。坎肩的下襬至腳面,前後兩片衣襟通過用白氆氌腰帶扎系,再配上腰帶和領口的精美裝飾。 [1] 
人們為適應這裏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這種無袖套服,夏天以氆氌縫製,冬天以猴皮、野山羊皮、熊皮縫製。 [1] 
人們勞作時毛向裏,皮袍向外十分適合在林中伐木、抬木時穿着,雨天時,毛向外,還可以起到防雨的作用。工布帽是圓筒型的,帽底縫一層綠色的綢子,帽沿鑲上一圈虹形綵緞,與谷休十分相配。 [1] 

工布文化工布的構成

工布文化男子服飾

男性服飾分 贅規(禮服)、扎規(武士服) 、勒規(勞動服裝)三種。 [1] 
男性贅規為節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緻,是藏族服飾的精品。上衣分內外衫,內衫,藏語稱囊規或對塘,多選用絲綢和繭綢布料,顏色普遍為白色、紫紅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也有選各種顏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的,內衫均為齊腕長袖外衫,藏語稱堆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樣式與內衫相同,只是無袖。 [1] 
現今根據流行時尚,年輕男子也會穿各種流行的立領或園領襯衣。下身着褲子,褲子的腰圍、開檔和褲腳都很寬大,夏季褲子均為白繭綢縫製,冬季褲子均為牛羊皮革製品,或用人造裁絨縫製。 [1] 
最外面穿大領開右襟、一般無紐扣的長袍,其長過身。長袍領子、袖口、下襬或以水獺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裝飾鑲邊,鑲邊寬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有的還在鑲邊上用白皮毛拼嵌成(藏語稱庸仲仁姆,象徵堅固不摧永恆常在的符號)圖案,沿鑲邊內用窄於鑲邊的傳統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有的鑲三層邊,最底層為水獺皮,水獺皮上面是豹皮,最上面是虎皮,整個下襬幾乎都被鑲邊覆蓋。 [1] 
扎規,為武士服,這種服飾現在也只有在節日的盛會中才能看到,為古時作戰戰士的服裝。冬季面料多用皮毛,夏季一般都選擇氆氌,外穿一件錦緞面料的背心,上面繡有一些圖案,園領或立領,鑲邊加襻扣,袖口用動物的皮毛加以裝飾,身穿豹皮鑲邊的氆氌,腰插長刀,身佩護身符和弓箭,倍顯武士英姿勃發的陽剛之美,頭戴紅穗蓬式帽,戴這種帽子的人一般都是有官銜的人才能戴的。 [1] 
勒規,為百姓在勞動中的服裝,顏色大部分都是深色,黑是主色。為了勞動方便,谷休的長度都短至膝蓋。夏季內穿白色襯衣,加無袖的長袍,原來長袍都是氆氌製成,現在隨着天氣變暖,經濟的發展,人們大多選擇精紡毛料做長袍。外穿氆氌做的谷休。 [1] 

工布文化女子服飾

由於氣候潮濕温暖,這裏的婦女們常見的服飾是內穿白襯衣或顏色豔麗的襯衣,配長裙,冬季長裙有袖,夏季長裙無袖。外罩長坎肩,兩側無扣攀的谷休。工布婦女在外裙上不繫裙圍邦典,大都系一條長腰帶,用紅、黑氆氌等做成。並且在外都愛披大坎肩挎大提包。 [1] 
婦女們很注重腰帶的裝飾,腰帶因材質而有不同的種類:有用金銀和鐵銅鍛造的金屬腰帶,有用牛皮縫製的皮腰帶,也有用貝殼和珍珠縫製在布面上的綴飾腰帶,還有用羊毛編織而成的編織腰帶。用羊毛編織的腰帶使用者主要是農、牧區的婦女。
最早的編織腰帶的材料是純羊毛,毛線用手工捻制,色彩經天然顏料染制而成,雖然單一,卻顯得非常厚重。 [1] 

工布文化戲劇服飾

工布藏戲面具是戲劇服飾中的一大特點,一般分為兩類:平面與立體。 [1] 
平面面具一般由布、紙板、羊皮等製作而成,是劇中國王、大臣、喇嘛、巫女、老翁、老婦等角色使用的,反映出民間世俗的情調。立體面具則用紙漿、漆布、膠泥製成,在宗教的法會上面具用的最多,多用於神仙鬼怪、動物等形象。 [1] 
此外,工布藏族服飾中的帽子、藏靴、腰帶、項鍊等配飾也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宗教文化特色。 [1] 

工布文化工布的禁忌

工布藏族在服飾的穿着禮儀上還在遵循一定的程式。婦女都要編辮子,從髮辮的中段開始用一種叫扎休、粗細相同的三種彩色絲線作髮飾,跟頭髮一起編成辮。已婚婦女往往要盤在頭頂,而未婚的女孩子卻不能盤在頭頂。未婚的女孩藏袍前不帶邦典。女子戴金花帽子時,帽角在側表示未婚,帽角向後表示已婚。未婚女孩兒可以戴熊皮帽,而已婚的女子不能戴。老年人則是戴用黑色氆氌和金絲緞縫製的圓形、加霞、帽。 [1] 
此外,工布地區白氆氌一般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穿,一是表示年齡,二是表示人們對他們的尊重。 [1] 

工布文化內涵及現實意義

工布藏裝的地域性特徵明顯,在色彩強烈對比之外,還存在着高度的和諧、統一,這也是工布藏族服飾的一大審美特徵。鮮明的對比色之間,巧妙地運用複色金絲線和緩和色調等,或使色度遞增排比,或使色塊間巧妙過渡,色彩絢麗,美觀大方,取得極為明快、和諧、活潑、生動的藝術效果。 [1] 
飾品是工布藏族人民強烈精神需求的載體,工布藏族使用金銀玉珠寶器這些豐富多彩的飾物承載着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希冀、滿足着他們實現自我價值、被羣體認可的願望與需求。即使在今天,這些佩飾仍是藏族人民用來衡量自身價值與社會地位的標準之一,是他們炫耀自己的富有與美麗、實現自我的重要方式。 [1] 
工布藏族在審美習慣上認為藍色像天空,靜穆、深遠;白色像雲絮,潔淨、清純;黃色像土地,富有生氣與活力;紅色像火焰,充滿熱情和勇敢的力量;綠色像江水,意味着生命和富有。
這五種異常單純的色彩與青藏高原的純淨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是工布藏族人民獨特審美感受觀念和情趣的濃縮,充分顯示了工布藏族同胞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強烈、質樸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工布藏族人民輕鬆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坦蕩率直、熱情豪爽、愛憎分明的民族性格以及渴望表達自我、突出自我的心理需求。 [1] 
在西藏,除工布外,墨脱、察隅、朗縣、波密曾屬不同的地區。墨脱屬上珞瑜地區,即珞巴、門巴的主要聚居區。
説是聚居其實是很分散並相互隔絕的。近一些的村寨隔江都能望着,但不花上好幾天卻是走不到一塊的。
上珞瑜一帶的居民也是在吐蕃時遷居於此的,他們的祖先身份平賤,為避災荒賦税或戰火,遷得更遠更偏僻而已。
上珞瑜地區沒有寬廣的河谷和大片的土地,但這裏的密林深溝裏卻有數不盡的動物,民風強悍樸實的珞巴和門巴人都是狩獵的好手。有“隱秘的蓮花”之稱的墨脱縣除了大峽谷風光和珞巴、門巴村寨外,還有不少喇嘛廟和傳説中的神山。被譽為“西藏江南”的察隅縣屬察隅地區。
現今該縣仍有部分轄區被印度侵佔,僜人大部分就居住在印佔區,僜人大多從事農耕,和珞巴、門巴人一樣,他們都保有獨特鮮明的民族特徵。曾經是波密王統治的波密地區,雪山冰川密林環繞,帕隆藏布河畔的扎木鎮風景清新如洗。此外,朗縣屬於塔布地區,該縣金東鄉境內的列山古墓羣,以其浩大的氣勢和奇特的構築,堪稱古墓羣奇蹟。

工布文化發展歷史

有着豐富自然資源的谷地培育出了林芝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林芝在吐蕃時稱為工布地區,包括今林芝、工布江達及米林等縣。
最初它被普遍地認為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非流放與逃難者不往。但位於雅魯藏布灑套和尼洋河谷(後者為雅江中游三大河谷之一)一帶的工布地區卻有着優越的農耕和居住條件,以及豐富的森林及鐵礦資源。
吐蕃早期,三個顯赫的流亡者(止貢贊普的三個兒子)使工布等地進入了吐蕃歷史。據後世文獻所言,所謂塔布、工布、娘蒲等地還隱有吐蕃正統源泉之尊。體制完備而發達的莊園是工布地區典型的經濟形式。
例如,歷史上榮耀的娘氏等家族,均有眾多的農人、工匠與衞隊為他們經營和守護着農莊與山林,並由此派生出大量的奢侈品、藝術品和宗教場所。其突出代表是藏東南最輝煌的林芝縣布久鄉喇嘛嶺寺以及朗縣列山古墓羣遺址等。

工布文化舞蹈

工布箭舞 工布箭舞
工布箭舞在林芝地區廣為流傳,林芝縣米瑞鄉是將“工布箭舞”體現較完善的一個鄉。
米瑞鄉15至16歲以上可表演工布箭舞的人數就達543人。全鄉共有19個村,村村都有自己的工布箭舞隊,每逢重大節日和喜慶活動都要進行響箭比賽和箭舞表演。
吃“結達”
這天晚上一定要吃飽,脹得肚子鼓鼓囊囊。據説半夜裏鬼還來揹人,不吃飽,身子骨輕飄飄的,説不定被鬼背跑了。吃得很飽,鬼背不動,因此吃飽不吃飽,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問題。
背水
新年初一,雞叫頭遍,工布人都要出門,放火藥槍,迎接新年的到來。主婦們趕緊背起水桶,帶着青稞酒和“措”(祭神用的糌粑團),到水源處背水,在水邊煨桑,讓嫋嫋青煙召喚神靈。回家路上,不管遇到什麼人,都不能回頭,不能講話。若回頭或講話,裝滿了“央”(福氣)的水;就會跑到別人的水桶裏去。
祭豐收女神
揹回新年第一桶水,倒進神佛前的淨水碗裏,再用它伴糌粑做成供果,兑好青稞酒。
在拉薩,初一清早,是到大昭寺朝拜釋迦牟尼佛像。在工布,卻是帶上貢品和青稞酒,來到自家最好的一塊莊稼地裏,祭祀豐收女神,他們在地裏豎起一根長長的木杆,木杆上掛經幡,下掛一把麥草,麥草象徵豐收女神的寶座。用石頭在木杆前搭個祭台,在台上擺好各種供品,煨燒青草香樹,通知田地的保護神,來接受供奉和膜拜。人們用特殊的調子高喊三聲:“洛雅阿媽,洛雅阿媽(意為豐收女神),請用餐吧!”然後,他們圍着祭台唱歌,跳舞,娛樂豐收女神,請求保佑莊稼豐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