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州河

(海河流域薊運河的支流)

鎖定
州河,古稱庚水、沽河、薊運河,清代始稱州河。海河流域薊運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北省興隆縣的羅文峪,河道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2143平方公里。 [14]  流經河北省興隆縣遵化市、天津市薊州區,至天津市薊州區下倉鎮九王莊(1957年前至嘴頭)與泃河匯合流入薊運河。 [12]  主要支流是果河(國河)(由上游沙河黎河組成)和淋河
該河在歷史上多水患長經多次治理,未能根除,解放後進行根治,1960年代在上游薊州區建成於橋水庫及一系列分洪措施,不僅根本上解決了水患,而且受益農田62.8萬畝,防洪、防澇面積160萬畝 [12]  。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竣工,於橋調節水庫改為天津城市供水中轉水庫,州河變成輸水渠道。 [4] 
歷史上,州河是連接薊縣(即今薊州區)與天津方面的水上交通要道,為促進薊縣乃至天津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中文名
州河
別    名
庚水、沽河、薊運河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薊運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北省遵化市天津市薊州區
流經地區
河北省興隆縣遵化市、天津市薊州區
發源地
河北省興隆縣的羅文峪
主要支流
果河(沙河、黎河)和淋河
河    長
112 km
流域面積
2143 km²
河口位置
天津市薊州區下倉鎮九王莊

州河名稱變遷

州河,漢代名庚水,宋稱“沽河” [2]  (一説北魏時稱沽河 [2]  )。明朝叫薊運河 [2]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薊州牧張朝琮易今名。 [12] 

州河幹流概況

州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州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據《薊州政務網》資料,州河發源於河北省興隆縣的羅文峪 [14]  (即以果河上游北支沙河為正源),河道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2143平方公里 [14]  。但據《天津市地名意薊州區(原薊縣)卷》沙河發源於河北省遵化縣秋水嶺山區 [12]  ,據《遵化市志》沙河發源於興隆縣大青山 [8]  。據《遵化市志》果河(國河)上游沙河長70公里 [8]  ,據《天津市地名意薊州區(原薊縣)卷》果河長16.5公里 [12]  ,據《薊州區(原薊縣)志》州河上游淋、果河三岔口至九王莊長55公里,州河合計應長141.5公里 [2]  。流域面積《薊州區(原薊縣)志》記為2060平方公里 [2] 
州河干流,起於薊州區於橋水庫上游原東三岔口村(該村因修於橋水庫搬到溵溜鄉),上與淋河、果河銜接,流向先自東北向西南,至蔡莊子改為自北向南,至薊州區與寶坻區交界的下倉鎮九王莊(1957年前至嘴頭)與泃河匯合流入薊運河。主要流經薊州區境平原區中部,縱貫南北 [2]  ,東頭百户一於橋一段河道已改建為於橋水庫,自水庫出水口西流經城關鎮、南析翠屏山、搬溜、禮明莊、東趙各莊、上倉、東塔莊、下窩頭、楊津莊、白塔子、下倉等鄉鎮至九王莊,全長48公里 [12]  ,原東三岔口村(果河(國河)、淋河交匯處)以下全長55公里。河道上口寬80米,下口寬50米,堤高10.3~14米,水深7米。 [2] 
州河上游果河、淋河交匯處——於橋水庫上端前置庫區 州河上游果河、淋河交匯處——於橋水庫上端前置庫區
州河於橋水庫庫區及其下游薊州區城南段 州河於橋水庫庫區及其下游薊州區城南段
州河薊州區城南段 州河薊州區城南段
州河(洇溜段) 州河(洇溜段)
州河薊州區上倉段 州河薊州區上倉段
州河在薊州與寶坻交界的九王莊大橋下匯入薊運河 州河在薊州與寶坻交界的九王莊大橋下匯入薊運河
州河在薊州與寶坻交界的九王莊大橋下匯入薊運河 州河在薊州與寶坻交界的九王莊大橋下匯入薊運河

州河水文特徵

州河流域,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春、秋三季氣候乾燥少雨雪,夏季炎熱多雨。多年平均氣温11.5℃,七月份温度最高,多年平均26℃,一月份温度最低,多年平均-5.5℃,極端最高氣温41.2℃,極端最低氣温-27.4℃。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60毫米以上。由於受季風氣候和地形的影響,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勻,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常以暴雨形式出現,易暴雨成災。 [14] 
據《天津市薊州區青甸窪蓄滯洪區專項規劃(2021-2035年)》《薊州區(原薊縣)志》 [2]  ,州河行洪能力(即最大流量)約為400立方米/秒。遇20年一遇的洪水,水庫可閉門七天與下游瀝水錯峯,錯峯後限泄150立方米/秒。 [14] 

州河主要支流

沙河與黎河在遵化市西龍虎峪藏山莊東南匯合為果河 沙河與黎河在遵化市西龍虎峪藏山莊東南匯合為果河
州河上游果河薊州區西龍虎峪鎮段 州河上游果河薊州區西龍虎峪鎮段
州河上游果河薊州區西龍虎峪鎮段 州河上游果河薊州區西龍虎峪鎮段
果河(國河),由沙河與黎河在薊州界內西龍虎峪鎮藏山莊西三岔河口東南匯合而成,流經藏山莊、蔡三莊、蔡二莊、蔡老莊(農點)、東頭百户 [12]  ,在原東三岔口村 [2]  與淋河匯流匯入於橋水庫。全長16.5公里 [12]  (《天津市地名意薊州區(原薊縣)卷》稱5.6公里 [12]  ),河寬100米,水深3米,輸水能力250立方米/秒。為常年河。 [12] 
沙河堡子店鎮沙河與魏進河在水平口交匯 沙河堡子店鎮沙河與魏進河在水平口交匯
沙河,由遵化城東的主沙河與城西的老爪河、清水河、冷嘴頭河、北嶺河、魏進河、馬蘭河等支流組成,源於興隆縣大青山 [8]  (一説遵化縣秋水嶺山區 [2]  ),其支流老爪河源於城北石家口。主支流匯於水平口,出水平口西流經平安城西,南流至到縣蒼山莊與東來的黎河匯合成果河(國河),往西流入於橋水庫。沙河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887平方公里。沙河水系在1969年以前患多利少。後相繼建成般若院、上關兩座中型水庫及其配套萬畝灌區,20世紀90年代水庫及灌區配套工程進行加固維修,變水害為水利。沙河水系在水平口以上屬季節性河,其下游常年徑流不斷,5月旱枯季節2.5立方米/秒,秋末流量可達4.2立方米/秒。由於上游興建般若院、上關等水庫,沿途開渠灌溉及其大量提取地下水,2003~2005年水平口流量減少至一立方米/秒左右。沙河水系中最大的支流魏進河,發源於興隆縣八品葉花林子,由長城上關口入遵化南流,河水在魏進河村東變為潛流至寒河莊又復出,故有"魏進寒出"之説。全長49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8] 
黎河遵化境內上游一段 黎河遵化境內上游一段
黎河,源於境內,由城東主河北黎河,支流小廠河、東黎河、老峪河組成。北黎河源於遵化東北部柴户場北溝 [8]  (一説遵化縣甘泉嶺、山寨嶺山區 [2]  ),水流由東北向西南,穿流小廠、建明、新店子、團瓢莊、劉備寨、平安城六鄉鎮,在趙家街村南與沙河匯合入於橋水庫。黎河中上游及下游河道於1983年建成引灤入津輸水河道,地上輸水河道長65公里,常年徑流不斷。黎河全長76公里,流域面積560平方公里。 [8] 
淋河河源五拔子段 淋河河源五拔子段
淋河,位於遵化西部,源於興隆縣南部若乎山南麓 [8]  (一説八撥子嶺 [2]  ),由長城券門子口入遵化市,經馬蘭峪、清東陵陵區南流出龍門口西流,在馬莊入薊州區境,在小嶽各莊南與北來支流關東河匯合成淋河,過史各莊、淋河莊、好女塔、太平莊等村,至於橋水庫區的原東三叉口村匯入果(國)河,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254平方公里。因河道上游植被好,河牀陡,全流域徑流不斷,龍門口至小嶽各莊間為潛流。1956年,在龍門口開渠引水灌溉農田。1975年興建龍門口水庫,1982年緩建,2003年續建,2005年主體及配套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8]  淋河的支流關東河,發源於下營鄉劉莊子東山,經小港鄉、孫各莊鄉至馬莊南注入淋河,全長21.5公里。 [2] 
麼河,州河中游支流。該河古稱龍池河,因發源地似掛半山腰,故又稱腰河。其發源於薊州區五名山東麓、公樂亭、大星峪、大嶺子等地,向南流經大刀剪營、五里橋、上閘,往東穿過龍池橋南流,經三里莊沿公路東側至蔡莊子西入州河。該河長12公里,流域面積12平方公里,平水年產水量600萬立方米,豐水年產水量1200萬立方米。 [2] 

州河治理開發

州河在歷史上經常塌岸決堤,淹下游良田。自古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州河流域人民進行了多次改造治理,先後在上游支流沙河和黎河、淋河上修建了接官廳水庫、龍門口水庫、上關水庫、般若院水庫等水庫,薊州段修建了穿芳峪、於橋、二里店、西井峪、東五百户、西龍虎峪等水庫,緩解了河水流速,減少了中下游水患。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竣工後,該河變成了引灤入津的輸水河道。 [2] 
該河在歷史上多水患長經多次治理,未能根除解放後,進行根治,1960年用塊石漿砌護坡,加固河堤,相繼修建了庫容13億立方米的於橋水庫,開挖了引禿入漳、引漳入州人工河渠,減輕了州河行洪壓力。在山下屯、楊津莊建了兩座大型節制閘,在中下游修建一些中、小型排水站,達到了具有上蓄、中疏、下排之功能,不僅根本上解決了水患,而且於橋水庫建成後,受益農田62.8萬畝,防洪、防澇面積160萬畝。1982年建設引灤入津工程,於橋水庫變為天津市供水中轉水庫,州河變成了轉水渠道。 [12] 

州河防洪工程

州河源遠流長,水量大,河道彎曲,兩岸均系沙質土,且少有堤埝,汛期洪水兇猛,易氾濫,甚至造成局部河段改道。沿岸人民很早就對州河進行了治理,自明至清乾隆年間,主要是清淤疏浚,以適應南糧北運的需要。康熙三十四年(1695),疏通下倉至城南五里橋河道,設鋪14個,漕運可抵五里橋。光緒二十年(1894)春,知州劉枝彥廣招民夫,採取截灣治理,把由城南蔡莊子經科科至馬圈頭村14裏彎曲河道,取直為由蔡莊子直至馬圈頭村,縮短4裏,減輕了泄洪阻力。 [4] 
1958年,開挖山下屯至科科村的引州入遼河道,把州河水導入遼運河,成為建設州河灌區的主要水源。1959年,根據州河治理規劃,在州河上游修建了於橋水庫,減輕了中、下游水患。1966年秋季,開挖引州入漳河灌區引水總乾渠,自山下屯節制閘口起,西經蔡莊子,把州河水引入引漳入州橫河,為建設漳河灌區奠定了水源基礎。1975年,把西屯至嘴頭村的河段截彎取直為西屯至九王莊,縮短5公里,又解決了嘴頭入口處的淤積問題。50年代初,州河兩岸只在上倉以下遺有舊堤各一段,單長不過20公里。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沿岸人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對州河堤埝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新築堤50公里,舊堤普遍復築加高,左岸由上倉至王家淺村戧堤11.4公里,右岸程子口、大辛莊、白塔子戧堤3處,共2.8公里。新築與復堤共動土石方500多萬立方米。196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中期,對險堤6處、長18.6公里做了砌石護坡處理,砌石4.6萬立方米。使州河兩岸河堤總長達到90公里,其中左堤自山下屯起至九王莊長46公里,右堤蔡莊子至嘴頭長44公里。兩堤高度4~6.5米,堤寬2~4米,內坡1∶2,外坡1∶3,河道過水能力400立方米/秒。
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竣工,於橋調節水庫改為天津城市供水中轉水庫,州河變成輸水渠道。 [4] 
州河的支流麼河源近流急,迂曲迴環,極易氾濫,河道多有變遷。新中國成立後進行過多次治理。1956年,將上閘村至城南龍池橋段截彎取直。1965年春,疏浚三崗子至龍池橋段河道,開挖龍池橋至西七園的引麼入州河道。1978年,疏浚上閘村至三崗子段河道,並將河道由龍池橋往東改為由龍池橋往南,經三里莊至蔡莊子西,引入州河。 [4] 

州河防洪設施

山下屯節制閘,建於薊州區(原薊縣)山下屯州河河道上,為薊州區(原薊縣)水利局設計並施工,施工期1974年至1975年6月,用於蓄水灌溉。水閘型式為開敞式,共6孔,單孔高5米,寬5.44米,閘門為鋼絲網水泥膜形閘門。消能型式設有消力池。設計上游水位10.5米(大沽高程),下游水位10.25米,設計過閘流量200米3/秒。校核上游水位11米,設計過閘流量250米3/秒。為油壓啓閉設備,啓閉力為20噸/台,共6台。 [10] 
楊津莊節制閘,建於薊州區(原薊縣)楊津莊,所在河流為州河,設計與施工均為薊州區(原薊縣)水利局,1978年6月竣工,主要用於蓄水灌溉。水閘型式為開敞式,共5孔,單孔高5.8米,寬7米,閘門為鋼結構弧形閘門,設計上游水位10.3米(大沽高程,下同),設計下游水位10.2米,設計過閘流量400米3/秒。啓閉機為電動共5台。工程效益:設計蓄水量8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實灌面積17萬畝。 [10] 

州河水庫工程

般若院水庫,位於縣城東北8.1公里處,地處沙河上游,般若院村北。1959年始建,其作用是防洪、灌溉、養魚、發電。1960年汛後,因處於困難時期,停建。1969年開始續建,至1972年7月竣工。總投資137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962萬元,其餘縣自籌。總工程量為294.93萬立方米,水庫大壩長1157米,壩高26米,頂寬4米,設防浪牆高1.2米,濫洪道在大壩東側,1978年由寬40米擴建成寬70米,最大泄洪量2250秒立方米,大壩東部設放水洞。庫水由大河局水庫、羅文峪河、秋科峪河、馬蹄峪河、小廠河等水彙集。匯水面積130平方公里,總庫容545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685萬立方米。設計洪水位107.03米。1973~1980年,最高洪水位達104.47米。1985年有水面積3930畝。般若院水庫修成後,攔洪蓄水,對控制南部平原水災發揮了重要作用。1973—1980年,利用庫水澆地35.7萬畝。其中1978年最多澆地面積為5.8萬畝。下游利用河灘造田3000畝。1980年產魚苗20萬尾,產魚近10萬市斤。 [7] 
上關水庫 上關水庫
上關水庫,位於縣城西北21公里遵化,興隆兩縣交界處,因所在地上關村而得名。該水庫作用是防洪,灌溉、發電、養魚.建於1974年,1979年完工。國家投資1100萬元:縣自籌1000萬元。完成工程量為403萬立方米,用905萬工日。攔洪壩長642米,高36米,頂寬6米,防浪牆高1.2米。溢洪道在大壩東側,寬40米,最大泄洪量2620秒立方米,放水洞在大壩西側。庫水由興隆縣掛蘭峪河、西草廠河水彙集,匯水面積175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350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634萬立方米,1985年有水面積1778畝,最大灌溉面積為g萬畝,1980年實澆2萬畝。因工程難度大,1985年仍在續建。該水庫建有發電站,年發電量120一130萬度。1979年併入國家電網,水庫年養魚百萬尾。 [7] 
龍門口水庫 龍門口水庫
龍門口水庫,位於縣城西30公里石門鎮西北,截西大河水而建,既防洪又灌溉、發電。因地處龍門口而得名。1974年夏始勘測設計,1975年動工修建,計劃容量為3100萬立方米。水庫建成後,可灌溉石門,小辛莊、馬各莊,小馬坊4個鄉鎮6萬畝耕地,設計主壩頂海拔高程76米,已完成56.3米。已完成的工程還有二道副壩的第一副壩放水洞、發電洞及第一副壩北端灌溉洞引水明渠。因資金所限,1982年,該水庫被省列為緩建工程。 [7]  2003年續建,2005年主體及配套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8] 
大河局水庫 大河局水庫
大河局水庫,(縣辦)位於縣城北偏西9.2公里處,因地處大河局而得名。始建於1958年,1959年攔洪蓄水。壩長400米,高21.45米,頂寬4米,設有防浪牆。溢洪道在大壩北端西側,寬57米。大壩南端有放水洞。由興隆縣天高地厚河集水而成,匯水面積30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為25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10萬立方米,最大水面積500畝,最大水深23米。 [7] 
接官廳水庫 接官廳水庫
接官廳水庫,位於縣城東偏北25公里接官廳村西北處,始建於1958年接官廳水庫。位於縣城東偏北25公里接官廳村西北處,始建於1958年3月,1960年竣工。長280米,高23.5米,頂寬3米,頂上防浪牆高1米。世洪道在大壩東,寬40米,壩西頭建42孔的階梯卧管連接穿壩涵洞。匯水面積25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為380萬立米。方米,最大水面積500畝,最大水深18米。 [7] 
於橋水庫 於橋水庫
於橋水庫 於橋水庫
於橋水庫,是國家級大型水庫,位於州河上游、薊州區(原薊縣)山丘區於橋盆地 [3]  。於橋盆地東臨出頭嶺、龍虎峪,西界鳳凰山、翠屏山,北依六子山、桃花山,南靠塔山、丘子峪,總面積250平方公里。沙河、黎河、淋河、果河、州河流入盆地,匯水面積2060平方公里。工程由河北省主持興建,原設計主要是攔洪灌溉,1959年12月開始施工,196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完成後,壩頂高程27.38米,總庫容13億立方米,正常蓄水量2.05億立方米。從1976年5月到1981年又進行了大壩加固和泄水洞的基礎處理,並配套興建了溢洪道工程。從建庫到1980年共攔洪19次,1969年至1980年累計蓄水量22.4億立方米,除支援城市用水外,平均每年灌溉農田31.95萬畝。1982年至1983年,天津市在興建引灤入津工程中,對於橋水庫又進行了擴建,實施了加高壩頂、加固壩基、截滲等工程措施,總庫容由13億立方米增加到15.59億立方米,興利庫容由2.05億擴大到3.85億立方米。水庫除保持防洪和農業供水功能外,主要已變為引灤入津調蓄水庫。 [3]  [6] 

州河灌溉工程

般若院水庫灌區,已建成3條幹渠:東干渠,南北走向,流經下石河,崔家莊、雞鳴村,至謝莊子止,長14931米,有支渠38條,長4592米,縱坡五千分之一,流量每秒5立方米,最大灌溉面積2.5萬畝;南乾渠,南北走向,流經崔家莊、嶽各店子3個鄉,由黃台口跨黎河渡槽東經馮各莊、嶽各莊、魏井至西南宅,長12583米,有支渠12條,長1715米,最大灌溉面積2萬畝;西於渠,東西走向,流經下石河,大劉莊、西三里3個鄉,到胡莊子止,長17855米.有支渠35條,總長3957米,縱坡三千分之一,最大灌溉面積為2.5萬畝。 [7] 
上關水庫灌區,配套的灌渠有:東干渠,東西走向,長1.57萬米,堡子店、西下營,湯泉、義井鋪4個鄉鎮受益。有支渠4條,分別到義井鋪、西新店子.堡子店,西下營。西乾渠,北南走向,長9000米。在營房鄉趙家溝建南支渠,長7000米,到鍾莊止。馬蘭峪、營房、東陵、南新城4個鄉鎮受益。 [7] 
大河局水庫灌區,南北灌渠兩條,北乾渠流經侯家寨鄉,自西向東長5500米,建渡槽1座,長B00米;南乾渠由北向南大劉莊受益,長1.13萬米,設計澆地面積9000畝。 [7] 
接官廳水庫灌區,建乾渠2條,東西走向,長2萬米,南乾渠,流經接官廳、炸糕店,白馬峪、東鋪、西鋪等村,澆地2500畝。北乾渠經炸糕店、大於溝至閻家屯。因建潘家口水庫鐵路而毀。 [7]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1958年開始興建州河和泃河兩項引水灌溉工程。1975年州河引水灌溉工程建成,自山下屯村西引州河水至科科村,沿遼運河故道南下至下倉,灌溉沿線翠屏山、禮明莊、上倉、楊津莊、大堼上、蒙𨟠、下倉等7個鄉10萬畝農田。州河引水渠全長40公里,最大過水流量50立方米/秒。 [5] 

州河水電工程

1979年上關水庫建發電站1座,裝機容量3×250千瓦.8月1日運行併入國家電網。 [13] 
1982年大河局水庫建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75千瓦,4月20日運行併網。 [13] 
同年上關水庫東干渠在湯泉段建站1座,裝機容量2×250千瓦,8月1日運行併入網。 [13] 
1988年在於橋水庫放水洞口處,興建起天津市第一座水力發電廠,年發電1600萬度,緩解了天津市,薊州區(原薊縣)人民工農業及生活供電不足的狀況。 [12] 

州河調水工程

引灤入津工程。早在1972年中央領導就指出把豐富的灤河水攔蓄起來,解決天津市和唐山地區的用水問題。潘家口、大黑汀水庫就是在黨中央的關懷下開始興建的。1981年6月14日,國發(1981)102號文件批轉的《關於解決天津城市用水問題的會議紀要》中指出:“⋯⋯在潘家口水庫可分配水量為19.5億立方米中分配給天津城市用水10億立方米”,相應保證率為75%。引灤輸水線路是國務院於1981年9月批准的北線方案。從潘家口水庫放水,經大黑汀水庫抬高水位,發電後送入引灤總乾渠,由分水樞紐閘分水,一路流向唐山稱引灤入唐,一路入津。引灤入津首先穿越灤河、黎河的分水嶺(景忠山引水隧洞),流入河北省遵化縣的黎河干流,順流而下注入天津市薊州區(原薊縣)的於橋水庫,出於橋水庫後循州河南下匯入薊運河,在薊運河右岸九王莊處的渠首閘引入專用輸水明渠,經寶坻、武清兩縣直達北郊區永定新河左岸。1982年5月11日舉行引灤入津工程開工典禮。1983年8月15日,進行全線試通水,8月17日,灤河水進入芥園、凌莊水廠,全線試通水一次成功。1983年9月5日引灤入津全線正式通水。截止到1990年底共向天津市送水40.65億立方米。 [9] 

州河航道航運

歷史上,州河是連接薊州區(原薊縣)與天津方面的水上交通要道,為促進薊州區(原薊縣)乃至天津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唐代,軍需物資由南方運達天津軍糧城,再沿海北上,自北塘海口入鮑丘水(薊運河),轉運漁陽。唐神龍三年(707年),滄州刺史姜師度在海河與薊運河之間開平虜渠(今金鐘河故道),抵達天津的糧船不再走海路,而沿新開渠道入薊運河北上,直抵漁陽,保證了水運的安全,薊運河成了重要的軍事供給轉運路線。遼運河開通後,取代了州河及下倉至小河口的薊運河段的航道,縮短40裏的航程。到了元朝,因中、下游淤積嚴重,疏浚頻繁,得不償失,漕運仍沿用州河。
薊運河枕山而下,河道曲折,沙土淤積,船隻經常受阻。下倉至薊州城,河路80餘里,淤淺35處,明清兩代多次疏通清淤。明天順二年(1458),復由北塘海口開引新渠,轉天津糧船直達薊州,並立下三年一疏淤的制度。清定都北京後,為滿足京城和馬蘭峪陵寢官兵人役物資消費、軍需供應,更加重視州內河道的整修,派要員通查可達薊州的運糧水道,令沿河道府、州、縣挑挖河道。清康熙四十年(1701),河水過淺,行船困難。清乾隆三十年(1765),水源枯竭,連年淤塞,官運物資的漕運被迫改為陸運。
民國年間,每年6~9月為漲水期,河道全部暢通,冬、春為減水期,行船十分困難,全年通航時間約258天。漲水期,下倉至白龍港河段,水面寬13.8丈,水深0.75丈;上倉至下倉河段,河道彎曲處,水面寬4.5~10.5丈,最淺處水深0.21丈,船隻可達縣城南五里橋,其下游2裏處的蔡莊子是外港停舶民船場所,少則十幾只,多則上百隻,進出物資均在此裝卸。減水期,上倉至下倉的河道,只可通航吃水0.12丈、載重15噸的民船,上倉成為減水期民船的航行終點,兩岸緩坡是良好的停船場。
新中國成立初期,縣內的內河運輸處於時運時停狀態。1958年,薊縣人委制定重新開闢北起溵溜,經上倉南到新安鎮的68公里河道通航的規劃,在上倉設立航運站,有職工51人。1958~1960年,薊縣內通航里程50公里。1960年,於橋水庫建成蓄水,薊運河道水位過淺,船隻通航受阻。1961年,航運站遷到下倉。1970年代初,由上倉向南尚有船隻通行。 [11] 
參考資料
  • 1.    薊州區州河及下營環秀湖國家濕地公園省級驗收評估會順利召開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30]
  • 2.    薊縣誌編修委員會.薊 縣 志.南 開 大 學 出 版 社、天津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139-140
  • 3.    薊縣誌編修委員會.薊 縣 志.南 開 大 學 出 版 社、天津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285
  • 4.    薊縣誌編修委員會.薊 縣 志.南 開 大 學 出 版 社、天津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293-294
  • 5.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 天津通志·水利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445
  • 6.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 天津通志·水利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448
  • 7.    遵化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遵化縣誌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280-283
  • 8.    遵化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遵化市志 . 九州出版社. 2012:132
  • 9.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 天津通志·水利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406
  • 10.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 天津通志·水利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274
  • 11.    薊縣誌編修委員會.薊 縣 志.南 開 大 學 出 版 社、天津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352-353
  • 12.    天津市地名意薊縣卷(18)《薊縣》編纂委員會 . 天津市地名意薊縣卷(18)《薊縣》 .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464-465
  • 13.    遵化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遵化縣誌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290-291
  • 14.    天津市薊州區青甸窪蓄滯洪區專項規劃 (2021-2035 年)  .薊州政務網[引用日期2024-02-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