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川裏村

(山西省陵川縣附城鎮下轄村)

鎖定
山西省陵川縣附城鎮下轄村。川裏村(Chuān lǐcūn)位於附城鎮西南4公里處,原名川則裏,因地處平川地帶而得名。地理位置在東經 ,北緯 之間,東傍後山村,南與西河底鎮鋪上村相接,西與高平市石末鄉三槐莊相接,北與窯嶺村相連,總面積 平方公里,總户數218户,總人口847人,耕地面積1150畝。
川裏村屬土石丘陵地帶。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勢,村北有東西走向山脈一條,村南東西走向山脈一條。境內高低懸殊較大,屬大陸季風氣候。年均無霜期約為160-200天。年均降水量約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温9.3℃。因有位於村北的磨天嶺山脈(東西走向)的天然阻隔,風沙侵蝕不大。全村耕地(紅土地多)比較肥沃,具有農作物生長的優越條件,屬附城鎮產糧區之一,好年景玉米產量可畝產1噸以上。
中文名
川裏村
地理位置
附城鎮西南4公里處
面    積
847人
耕地面積
1150畝
川裏村歷史悠久,現有東廟、西廟以及觀音台等文物見證,境內礦藏品種多,歷史上有煤炭、鐵礦、石灰岩、粘土、耐火礦的開採。計劃經濟時代糧食產量位於全鎮前列。後期成立副業隊,經營粉坊、豆腐坊、豬場、土磚廠、煤礦、耐火廠,土地承包後又建有兩座粘土機磚輪窯。
川裏村現有大中專畢業生32名,研究生3名。解放前就有成立民間故事耍小車,至今每逢重大節日或哪裏廟會都會邀請出演,特別在晉城巴公一方負有盛名。川里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抗日戰爭年代川里民兵曾使駐豐頭日軍聞風喪膽,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川裏村共有16人蔘軍作戰。
改革開放以來,川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了村民自治,以“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為模式,實行了由温飽到小康的跨越。2010年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在居住環境上,完成了自來水入户、電話、有線電視户户通,全村有電腦20餘台,主要街道水泥硬化,建有農民健身活動場地並安裝了健身器材,村內還建有文化活動室及標準化的村級衞生所,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