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川北名勝高峯山

鎖定
《川北名勝高峯山》,胡傳淮主編,10萬字,2004年出版。該書共分為六篇:第一篇《高峯山文存》;第二篇《高峯山詩詞》;第三篇《高峯山匾聯》;第四篇《高峯山宮觀》;第五篇《高峯山傳説》;第六篇《高峯山特產》。該書是第一本介紹蓬溪縣高峯山的著作。
中文名
川北名勝高峯山
作    者
胡傳淮
出版時間
2004年5月1日
出版社
四川省蓬溪縣委宣傳部、蓬溪縣政協文史委、高峯山道觀管委會
頁    數
182 頁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字 數
100000

川北名勝高峯山內容概要

高峯山景點 高峯山景點
高峯山位於蓬溪縣北二十五公里,海拔547米,有“川中第一峯”的説法。因獨特的八卦迷宮建築,又有“川北迷宮”的美稱;因方方面面求之者的應驗率很高,還有高峯神靈的傳説;秀麗的自然風光和遠離城鎮的喧囂,有“是一蓬萊”的贈匾。高峯山上對聯、匾額甚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藴。山上羅衣秀才的傳説、王師祖仙説,極富神秘色彩。 高峯山,是得天獨厚的靈嶽福池,曾是以道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場,今是龍門正宗的道教活動場所。始建於初唐,續建於晚清,擴建於民國。是得國民政府眾多元老崇敬的寶剎,受國內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題匾額“為善最樂”譽之。
高峯山座西面東,有三大自然景觀:山上樹木葱蘢,覆蓋全山。全山上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柏500餘株,均向寺生長,此為一;遙望高峯山,恰如綠色寶塔巍然屹立,環山有8條山系,恰似8條巨龍回首高峯,高峯山頂,又形似長龍,且以唐代古剎為龍頭,有如九龍翹首捧太極,此為二;高峯山有東西南北"四道寨門",方便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四寨門尤以東、西寨門看得最寬最遠,現修建了一處觀景台,可看日出、夕陽、雲海、風景之美妙,絲毫不亞於五嶽,此為三。三大自然景觀,自然樸素,靈秀宜人,極富道存韻致,又多田園情趣,正是親歷傳統、迴歸自然、休閒悟道的好去處。2003年底,高峯山被評為國家AA景區。現為四川省省級道教活動場所,1986年已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為AA級風景區。2011年以來,高峯山已經拍攝了三部電影。
《川北名勝高峯山》,共分為六篇:第一篇《高峯山文存》;第二篇《高峯山詩詞》;第三篇《高峯山匾聯》;第四篇《高峯山宮觀》;第五篇《高峯山傳説》;第六篇《高峯山特產》。該書是第一本介紹蓬溪縣高峯山的著作,有助於發展蓬溪旅遊文化。

川北名勝高峯山主編簡介

胡傳淮在蘇州留園 胡傳淮在蘇州留園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省蓬溪縣人,文學學士。系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出版專著7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歷史散文等300餘篇,共計800餘萬言。專著主要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再版)、《王灼集校輯》(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大英風物誌》(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張鵬翮詩選》(2000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2002年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 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船山詩草全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第一副主編)、《蓬溪詩存》(2005年出版)、《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譜序跋集》(2010年出版)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其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詩考證》《清代文學研究書目》《元明清詩文研究著作書目索引》《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遂寧古今人物》《蓬溪縣誌》等多種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的一大懸案,已寫入《紅學通史》。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餘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