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鶯鶯

(《鶯鶯傳》中人物)

鎖定
崔鶯鶯是唐代元稹小説《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中女主人公。
德宗貞元(785—805)中,有張生遊蒲,寓普救寺。適有崔氏孀婦和女兒鶯鶯歸長安,亦止茲寺。時值兵亂,崔氏惶駭不知所託。張生與蒲將之黨有交誼,遂護之不及於難。崔氏感張生之恩,設宴款謝,並出其女鶯鶯與之相見。鶯鶯年方十七,顏色豔異,光彩照人。張生自是感之,乃向崔婢紅娘道其私衷。因紅娘之助,崔、張遂私相結合。後張棄鶯別娶,鶯亦他適。 [1] 
中文名
崔鶯鶯
性    別
登場作品
《鶯鶯傳》
年    齡
初登場時十七歲

崔鶯鶯人物外貌

常服睟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 [2] 

崔鶯鶯人物經歷

姿色靈秀、善詩能琴的鶯鶯於普救寺初見張生,雙頰飛紅,凝眸怨絕,羞於應對,其沉穩持重,表現了大家閨秀的教養和少女的羞怯。張生的《春詞》使她愛情萌發,並鼓起勇氣回詩暗約張生幽會。可是,當張生如期到來時,她卻做出違反初衷的行動,當面斥責張生是“非禮之動”。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初戀的驚懼使她擔憂,張生去後,其情愈熾。在“情”與“禮”的激烈衝突中,她終於斂衾攜枕,主動投向了張生的懷抱。此後,朝隱而出,暮隱而入,二人於西廂不婚而合,幾近一月。鶯鶯成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而張生卻無意和她成婚。不久,他西下長安,數月,復遊於浦。至鶯鶯知將訣,故於臨行之夕琴音怨亂,泣下流漣,未終而止。轉年,張生文戰不勝,滯留京師,曾寄書寄物寬慰鶯鶯。鶯鶯感念異常,立即回書言情,託物喻志。信中袒露了對張生相思、相愛和終身為託的純潔心靈,交織着憂怨、痛楚、期望和勸導的複雜感情。她以張生有援琴之挑,自己無投梭之拒,傾述“自獻之羞"的苦衷,寄玉環一枚、雜色絲線一束,希望張生如玉之真,亦示己志為環不絕。但是,張生沒有因此回心轉意,一年多再無信息。面對自己被張生遺棄的現實,鶯鶯毅然邁出難堪的境地,再嫁他人。張生另娶後,以外兄身分求見,鶯鶯回詩拒絕。 [3] 

崔鶯鶯性格特點

崔鶯鶯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很豐滿的人物。她的性格中充滿了矛盾,對於張生的初次求歡,她在封建家庭嚴格規訓下,選擇無情的拒絕,但就在張生陷於絕望之際,她又飄然而至,由此可見她的矛盾,既想追求自由的愛情又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在張生赴京趕考後,崔鶯鶯已經隱約感覺到自己被拋棄的命運,但是她還是對張生保留一絲期待,想要委曲求全,但當張生徹底將她拋棄,二人各自婚嫁後,面對張生的求見,她選擇了決絕的態度,顯示出她性格中剛強的一面。 [4] 
鶯鶯是一個詩意濃郁、性格獨特、充滿人性美的典型形象。她聰明敏感、温柔多情,冷漠背後奔流着愛情的巨浪,柔弱中藴含着中國女性特有的執着、忍耐與堅韌。 [3] 

崔鶯鶯人物來源

全唐詩》載:崔在唐貞元年間隨母親鄭氏寓居於蒲東佛寺。有張生者,與之贈詩互答,情好甚暱。但也有傳稱張生即元稹,對崔始亂終棄。 [5] 
崔鶯鶯,約唐德宗至文宗(780—840)前後在世,字雙文。宋人王錘據元稹詩中有《鶯鶯傳》及《夢遊春》、《會真詩》等,考其年事,以為張生即元稹託名敍其少年情事,鶯鶯亦實有其人。趙德麟《侯鯖錄》卷五《辨正》以鶯鶯為永寧尉崔鵬女,與元稹為中表。稹與鶯鶯定情後,翌年赴長安應考。文戰不利,乃攀附高門望族韋夏卿,與其幼女韋叢結婚。因元稹久別不至,鶯鶯亦另嫁他人。後元稹以表兄身份求見,鶯鶯不出,作《寄詩》《告絕》二首絕之。 [1] 

崔鶯鶯人物評價

作家彭家勇:鶯鶯的形象是神仙具體化,還原了女性美麗的本來狀態。再者,她不是倡優行。古人的文學形象,尤其是明代以前,關於才貌女性,有太多是妓籍。所以,鶯鶯的形象,則又是還原了人格尊嚴健全女性的狀態。又者,她擁有脱俗的貴族氣質和強烈的獨立意識。中國的市井小説和江湖小説比較豐富,取材於貴族的不多,即使有涉獵,則政治氣息又濃郁,或者就依附於男權。所以,鶯鶯的形象,又還原了世家知識女性的狀態。 [6]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川合康三:愛上了張生又被拋棄了的崔鶯鶯,似乎是被動的女性。可是在戀愛關係中實際掌握着主導權的是她。張生的態度和形象都是暖昧的,相反,崔鶯鶯卻被刻畫得極其鮮明。最初相戀的候,送來了表露心意的詩,看到張生來了,卻嚴厲地拒絕沒過多久又親自悄悄來訪,這矛盾的行為讓崔鶯鶯的心情很難捉摸,卻可以説真實地表現了她自己難以平復的心意,也就是,不能陷入不合禮法的戀愛的道義心和鍾情張生的情思之間的較量。也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戀歌裏的情感之間的不同。於是,沉浸在戀愛裏的崔鶯鶯,變成了相當積極的、照着自己心意行動的女性。 [7] 
遼寧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彬夫:對於鶯鶯的悲劇,張生固然負有不可推卸的道義責任,鶯鶯也不是沒有自身的弱點。但是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卻在於封建宗法社會。因而,鶯鶯這一形象是有其一定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並對以後同一題材的文學創作產生過久遠的影響。 [8] 
參考資料
  • 1.    傅璇琮等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第362頁
  • 2.    董君,許國英主編.文學欣賞: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08:第203頁
  • 3.    苗壯主編.中國古代小説人物辭典:齊魯書社,1991.05:第10-11頁
  • 4.    楊四平主編.大學語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4.04:第140頁
  • 5.    周殿富著.女殤: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社,2014.06:第142頁
  • 6.    彭家勇著.石不語:陽光出版社,2017.03:第230頁
  • 7.    (日)川合康三著;郭晏如譯.中國的戀歌 從《詩經》到李商隱: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09:第118頁
  • 8.    臧恩鈺等主編.中外文學人物形象辭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08: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