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思諏

鎖定
崔思諏(1036年—1115年),高麗王朝中期大臣,字嘉言,初名思順,後被國王賜名思諏,海州人。他是守太師、中書令崔衝之孫,守司空、尚書左僕射崔惟吉之子。歷仕文、順、宣、獻、肅五朝,尤為高麗肅宗所器重,官拜門下侍中,肅宗末致仕。高麗睿宗時加守太師、中書令,封大寧郡開國侯。死後諡號忠景,配享肅宗廟庭。
本    名
崔思諏
別    名
崔思順(曾用名)
嘉言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出生日期
1036年
逝世日期
1115年
主要作品
《訓儉文》
官    職
守太師、中書令
爵    位
大寧郡開國侯
諡    號
忠景

崔思諏人物生平

崔思諏早年生涯

崔思諏自幼好學,遍讀經史子集,後以門蔭入仕。清寧九年(1063年)參加科舉,乙科及第。高麗文宗覺得崔思諏是崔衝之孫,博學多聞,便讓他在內侍省任職,跟他對話後,果然發現他不同凡響,非常高興。十年後,又為詞臣,長期兼知制誥 [1-2] 

崔思諏宦海沉浮

高麗宣宗時,崔思諏歷任殿中少監、知尚書户部事、西京副留守、御史大夫等職。 [2]  高麗獻宗即位後,於大安十年(1094年)六月十五日拜他為同知中樞院事、左散騎常侍。 [3] 
壽昌元年(1095年)七月,雞林公王熙(高麗肅宗)通過平息李資義之亂而掌握實權。他對崔思諏格外器重,在當權一個月後就提拔崔思諏為吏部尚書、知樞密院事。 [1]  [4]  即位兩個月後,又任命他為參知政事,仍兼吏部尚書。 [5] 
壽昌三年(1097年)三月初九日,升中書侍郎平章事、判刑部事兼西京留守使,成為宰相。 [6]  翌年加太子太保 [7] 
壽昌六年(1100年)三月二十六日,升門下侍郎平章事。 [8] 
乾統三年(1103年)二月十二日,加守太尉、判吏部事。 [11]  同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因處置大將軍高文蓋、張洪佔、李弓濟等謀反案有功,官拜門下侍中(首相),賜輔正功臣號。 [2]  [9] 
乾統四年(1104年)十二月初三日,加守太保。 [10]  其時崔思諏年已七十,到了致仕的年紀,因而屢次請辭,肅宗表示:“卿若固退,誰與共政?朕優賢重老,不忍從也。”但在崔思諏反覆懇求下,最終不得已應允。 [2] 

崔思諏晚年去世

天慶二年(1112年)十二月十八日,高麗睿宗加崔思諏守太師、中書令的官銜,仍令致仕。 [12] 
天慶四年(1114年),因崔思諏的外孫女(順德王后)被冊為王妃,睿宗推恩加推誠奉國功臣、大寧郡開國侯,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實封一千五百户。 [2] 
天慶五年(1115年)二月十八日,崔思諏去世,享年八十歲。睿宗當時在重光殿出席燃燈會,聽説崔思諏的死訊,馬上罷宴,輟朝三日,賜諡忠景,並將他配享肅宗廟庭。 [1-2] 

崔思諏歷史評價

  • 魏繼廷:崔公在官,吾輩仰如山斗,軍國大事,一聽其議。 [2] 
  • 高麗史》:思諏勤謹公廉,不以門地驕人,立朝四十餘年,無少過失。為相,論議務存大體,不敢輕改舊章。門人子弟有來謁者,常訓以事君之道,言不及私。雖謝事家居,憂國之心,終始不衰。 [2] 

崔思諏軼事典故

大安八年(1092年)秋,遼使王鼎來高麗祝賀高麗宣宗生辰。 [13]  崔思諏被任命為館伴,聽説王鼎每晚獨自撰文,便用計竊取了王鼎所撰的文章,都是寫給遼道宗的諫疏,“極言遼太平日久、武備不修”,又談到當時的宋夏關係。崔思諏將這些入手情報上奏高麗宣宗,宣宗大喜,親筆下詔褒獎其外交才能。 [2] 

崔思諏人際關係

  • 父親:崔惟吉(官至守司空、尚書左僕射、判三司事,贈太尉)、
  • 母親:樸氏(封大原郡大夫人)
  • 妻子:李氏(封慶原郡大夫人)
  • 兒子:崔源、崔溱
  • 女兒:分別嫁宋琰、李資謙、文公美、柳仁著 [1] 

崔思諏主要作品

崔思諏曾作《訓儉文》以教育子孫,但除了“吾祖令公常用木器”八字外,其內容失傳。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