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士威

(高麗王朝大臣)

鎖定
崔士威(961年—1041年),高麗王朝前期大臣。字動寰,水州(今韓國京畿道水原)人。曾參加第二、三次遼麗戰爭,官至內史令,諡號貞肅,配享高麗顯宗廟庭。 [1] 
本    名
崔士威
動寰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出生地
水州(今韓國京畿道水原
出生日期
961年
逝世日期
1041年

崔士威人物生平

崔士威由幹吏起家,到高麗穆宗末已累官至户部侍郎、侍御史。 [1-2]  在除掉金致陽、迎立王詢(高麗顯宗)的過程中,他“奏差檢衞,俾逭阽危”,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1] 
顯宗即位後,他升為刑部尚書,並於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十月被任命為統軍使,抵禦契丹。 [3]  他率諸將分軍出龜州北恧頓、湯井、曙星三道,被契丹擊敗。 [4] 
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二十八日,獲授參知政事 [5]  七月初二日,外放西北面行營都統使。 [6]  八月二十八日,拜西京留守。 [7]  九月初六日,授吏部尚書。 [8] 
統和三十年(1012年)二月二十日,他被任命為內史侍郎平章事,成為宰相。 [9] 
開泰三年(1014年)四月二十一日,升門下侍郎平章事。 [10] 
大中祥符十一年(1018年)十二月,契丹又攻高麗,崔士威當時可能已出為東北面行營都統使,故參加了抵抗契丹的戰爭,並取得戰功,“所擒馘殺傷人馬、駱駝及奪掠將去鄉人頓留者,不可勝數也”。 [1] 
戰後,他於天禧三年(1019年)十二月十五日被封為清河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 [4]  [11]  天禧五年(1021年)八月二十八日,拜檢校太師、守門下侍中。 [12]  十二月十七日,判尚書吏部事。 [13]  在此期間,他進爵為清河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户,先後加加“推忠佐理同德功臣”與“匡國功臣”號。 [1]  到天禧五年(1021年)七月,已進爵為清河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户。 [14]  太平七年(1027年)正月十日,拜太子太師。 [15] 
崔士威在戰後主張對契丹採取穩健政策,緩和與契丹的關係。在羣臣反對在契丹不歸還被扣高麗使者的情況下歸還被高麗扣留的契丹使者耶律行平(耶律資忠)之際,他力主歸還耶律行平,並得到顯宗採納。 [1]  太平九年(1029年)渤海人大延琳反抗契丹時,他先反對郭元提出的趁機取鴨綠江東岸的主張,郭元果然沒有得手;接着又反對援助大延琳的部下大延定,與蔡忠順進言:“兵者危事,不可不慎。彼之相攻,安知非我利耶?但可修城池,謹烽燧,以觀其變。”得到顯宗採納。 [4] 
太平十年(1030年),崔士威請求致仕,顯宗不允,令五日一朝。 [4] 
太平十一年(1031年)五月十一日,顯宗命崔士威以內史令致仕。 [16]  十餘日後,顯宗去世,高麗德宗即位,仍令崔士威五日一朝,到內史門下省辦公。 [4] 
重熙十年(1041年)三月初四日,崔士威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賜諡貞肅,贈太師。 [1] 
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五月二十五日,高麗文宗下旨將崔士威配享顯宗廟庭。 [1] 

崔士威歷史評價

  • 周佇:宰臣崔士威為人廉平,受性剛直,仁慈外著,梵行內修,聞他之善,若己之有。 [14] 
  • 高麗文宗:檢校太師、內史令崔士威,在聖考朝,以清節直道,屢有裨益,弘濟艱難,保安宗社,以致中興。 [4] 

崔士威人際關係

  • 曾祖:崔徐遷(户長)
  • 祖父:崔韓用(贈檢校工部侍郎)
  • 父親:崔融藝(贈太尉)
  • 母親:庾氏(贈國大夫人)
  • 兒子:崔忠恭、崔忠敬、崔遵儉、崔忠諾、崔忠永、崔令言
  • 女兒:嫁金敬和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