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信縣誌

鎖定
《崇信縣誌》是崇信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誌。
中文名
崇信縣誌
作    者
崇信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社
甘肅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7年8月
ISBN
7226016133 [1] 

崇信縣誌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崇信縣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1] 

崇信縣誌作品目錄

封面
崇信縣誌
圖片
崇信縣城區圖
崇信縣區域圖(民國十五年)
崇信縣城圖(民國十五年)
縣城全貌
中共崇信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人民政府、政協崇信縣委員會領導成員
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成員
縣委辦公樓
縣人大、政協辦公樓
縣政府辦公樓
縣影劇院
國務院原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張愛萍為正在興建中的龍泉賓館題字
縣城農貿市場
縣城街道一角
縣城節日集會
汭河川水平條田地膜覆蓋種植
汭河川小麥、玉米帶狀種植
原面水平條田
山地水平梯田
汭河護岸林
果園
崇豐渠首樞紐工程
崇豐灌區油河渡槽
溝壑造林
改良黃牛
野雀魚場
新窯陶瓷廠生產的日用陶瓷
縣農業機械修造廠生產的310型粉碎機
新窯煤礦選煤樓
縣水泥廠燒結樓
縣紡織廠生產車間
縣溶解乙炔廠淨化車間
隴港彩色塑料膠袋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興建中的新柏煤礦
民間刺繡
縣地毯廠生產的地毯
赤城鄉煤礦
縣黃板紙廠生產車間
錦屏鎮磚廠
汭河縣城公路橋
崇信火車站
縣中學教學樓
縣醫院住院樓
龍泉寺一角
李元諒墓
關河古槐
特產——辣椒
特產——核桃
特產——芹菜
彩陶罐(新石器時代)
銅觚(西周)
銅爵(西周)
繭形壺(戰國)
銅鼎(西漢)
“貨泉”銅母範(新莽)
“貨泉”陶子範(新莽)
塔形罐(唐代)
興教院石碑(宋代)
縣地方誌辦公室工作人員
《崇信縣誌(稿)》評議會
目錄
凡 例
概 述
大事記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地質構造
第三節 地形地貌
第四節 土壤肥力
第五節 自然資源
第六節 氣候物候
第七節 自然災害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轄區變更
第三節 行政區劃
第四節 縣 城
第五節 鄉 鎮
第三章 人口民族
第一節 人口變動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質量
第四節 人口管理
第五節 婚姻家庭
第六節 計劃生育
第四章 農村經濟制度變革
第一節 土地私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
第五節 農業生產責任制
第五章 農 業
第一節 耕地面積
第二節 作物種植
第三節 耕作技術
第四節 良種推廣
第五節 肥料施用
第六節 植物保護
第七節 農業機具
附:五舉農場
第六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禽生產
第二節 畜禽改良
第三節 飼料飼草
第四節 飼養管理
第五節 疫病防治
第七章 林 業
第一節 林 地
第二節 樹 種
第三節 採種育苗
第四節 植樹造林
第五節 森林保護
第八章 水 利
第一節 農田灌溉
第二節 農田建設
第三節 水土保持
第四節 其他工程
第五節 水產養殖
第九章 工 業
第一節 個體手工業
第二節 集體工業
第三節 國營工業
附:電 力
第四節 合資企業
第五節 鄉鎮企業
第十章 煤炭工業
第一節 私營煤窯
第二節 縣辦煤礦
第三節 鄉村煤礦
附:其他煤礦
第十一章 交通郵電
第一節 公 路
第二節 運 輸
第三節 交通管理
第四節 郵 政
第五節 電 信
第十二章 商業物資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供銷商業
第三節 國營商業
第四節 農副產品收購
第五節 生產資料供應
第六節 物資供應
第十三章 糧油購銷
第一節 糧油收購
第二節 農村銷售
第三節 城鎮供應
第四節 倉儲調運
第十四章 財政税收
第一節 田賦課税
第二節 財政體制
第三節 財政收入
第四節 財政支出
第五節 工商税
第六節 農業税
第十五章 金 融
第一節 貨 幣
第二節 信 貸
第三節 儲 蓄
第四節 保 險
第五節 信用合作
第十六章 經濟管理
第一節 計 劃
第二節 統 計
第三節 工 商
第四節 物 價
第五節 審 計
第六節 計 量
第七節 土 地
第十七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城建設
第二節 鄉村建設
第三節 房產管理
第四節 建築隊伍
第五節 環境保護
第十八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組織建立
第二節 機構黨員
第三節 代表大會
第四節 幹部管理
第五節 宣傳教育
第六節 紀律檢查
第七節 統一戰線
第八節 來信來訪
第十九章 黨派羣團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
第三節 青少年組織
第四節 婦女組織
第五節 工人組織
第六節 農民組織
第七節 商業組織
第二十章 權力機構
第一節 國民議會
第二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三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常設機構
第五節 民主選舉
第二十一章 政府機構
第一節 歷代衙署
第二節 國民政府
第三節 人民政府
第四節 基層政府
第二十二章 檢察審判
第一節 檢 察
第二節 審 判
第三節 案件複查
第二十三章 議政機構
第一節 政治協商會議
第二節 常設機構
第三節 協商監督
第二十四章 軍事武裝
第一節 機構設置
第二節 兵役制度
第三節 地方武裝
第四節 民 兵
第二十五章 公安司法
第一節 公 安
第二節 司 法
第二十六章 民 政
第一節 優 撫
第二節 救 濟
第三節 救 災
第四節 扶 貧
第五節 婚姻登記
第二十七章 勞動人事
第一節 勞動管理
第二節 人事管理
第三節 編制管理
第四節 工資福利
第五節 離休退休
第六節 勞動保護
附:企業重大事故簡記
第二十八章 教 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小學教育
第三節 中學教育
第四節 成人教育
第五節 教師隊伍
第六節 教育經費
第二十九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科技組織
第二節 科普活動
第三節 科研成果
第三十章 文 化
第一節 文學藝術
任瀛翰 書
馬元清 書
張鍾麒 書
梁迪棟 書
梁迪純 書
杜仲巍 書
王禹廷 書
崇信民間刺繡
張子豐 書畫
高原水 李志欽
一方水土 李志欽
第二節 戲劇電影
第三節 文物古蹟
第四節 圖書檔案
第三十一章 體 育
第一節 民間體育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職工體育
第四節 農村體育
第三十二章 新 聞
第一節 報 刊
第二節 報 道
第三節 廣 播
第四節 電 視
第五節 音像管理
第三十三章 醫療衞生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愛國衞生
第三節 婦幼保健
第四節 傳染病防治
第五節 地方病防治
第六節 藥政管理
第三十四章 宗 教
第一節 伊斯蘭教
第二節 道 教
第三節 佛 教
第四節 基督教
第三十五章 風俗習慣
第一節 衣食住行
第二節 婚喪喜慶
第三節 歲時節日
第四節 其他習俗
第三十六章 方 言
第一節 語 音
第二節 詞 匯
第三節 土 語
第四節 歇後語
第五節 諺 語
第三十七章 人物傳記
第一節 傳 略
李元諒
樊處約
郭擇善
關 和
張世爵
柳仲庭
梁大德
朱宏道
龐 瑜
劉顯世
張士信
張進昌
張毓貞
李建善
保至善
任瀛翰
李繼蓮
馬良弼
梁好仁
張佐德
梁迪純
劉毓鳳
李義祥
甘世合
陳聚奎
梁迪棟
趙連珍
孟達觀
朱彥邦
王保民
張成甲
第二節 記 略
袁文泰
金赤心
張玉福
關海涵
高鳳璋
馬尚義
朱志雄
高勳位
劉興邦
馬 潔
關 傑
劉世勳
王正武
張天眷
哈永泰
於守禮
閻之敏
朱權達
路銀
信國芳
張炳彥
信國典
朱志勝
關重倫
許國藩
張樹人
朱瑞英
任爾昌
謝治通
張炳農
王有軒
馬 琦
張樹偉
杜林鋒
朱紹祖
關好勤
侯兆仁
劉鵬雲
位得明
侯永北
魏國年
秦宏春
侯森林
高琰章
楊守榮
梁天仁
劉耀明
田正清
薛效邦
梁登墀
魚升雲
秦耀祖
餘宗文
朱向南
關 阜
孟法天
梁召明
馬 浚
梁民達
孟祥瑞
梁山巖
梁浚明
朱光
朱 潔
薛守邦
劉正東
楊樹華
王國棟
魏寶珊
薛固邦
範 闊
任廷庫
李鳴濤
孟祥景
尚樹華
朱拱辰
王錦章
朱學孔
趙廷珍
趙廷琦
楊椿
郭夢華
王建勳
袁耀榮
梁山峙
梁崇菊
朱含明
李光興
吳培亮
邵維易
張植中
梁宗仁
朱紹華
梁惠蘭
楊寬亮
張琢
高景泰
閻宗澤
李佔倉
梁克華
梁鴻年
王一民
張岫蘭
朱文傑
關 禮
王作人
馬 義
馬 洽
黃惠玲
梁生榮
王宇程
張秉煜
張天齡
劉宏勳
杜志榮
楊林春
荊正林
薛信邦
關蘭定
楊丑牛
梁洪昌
章昌德
崔凌乾
朱冰茹
莫素蓉
張蓮英
文步蘭
朱志忠
劉培烈
張永福
劉承賢
張永壽
口惠英
魏志敏
黃德明
姬樹仁
朱敬孝
梁彥權
王得智
邢國傑
張振華
朱正武
金含銀
馬芳忠
劉世祥
薛雄邦
劉永昶
趙其昌
吳彥林
孫海霞
郭景海
關有業
柳抱懷
劉世鰲
張樹勳
梁聚鳳
趙福堂
李玉林
楊子瑞
吳朝翰
朱鴻業
謝元俊
楊正楷
喻登俊
張永錄
劉玉柱
董兆祥
魏含嶽
信步清
景秀榮
崔萬全
趙明義
杜世鐸
馬 謙
王 輝
閻治奎
梁三才
王芝蘭
楊世廣
白懷傑
梁含琦
要軍成
劉存奎
李應堂
趙樹信
王鴻飛
梁來明
張學禮
楊修文
梁賢仁
朱光焯
王丕吾
劉毓麟
孟榮亭
李重威
馬良德
孟企三
張子孝
李仁山
王禹廷
第三節 名 表
附錄
舊志目錄
舊志序跋
考證辯誤
石刻碑文
志 餘
修志始末
修志機構
版權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