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峽山油麻人仔

鎖定
油麻是芝麻的俗稱。它不但可以吃,而且好看。或者有人要問:小小油麻,非白即黑,有什麼欣賞價值?但是,只要你看過峽山民間藝人那種別出心裁、巧手製作的油麻人仔,你就會讚歎“小油麻”中確有:“巧工藝”。
峽山油麻人仔,既有戲劇人物,也有祥禽瑞獸。如: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郭子儀慶春、穆桂英掛帥、鯉魚躍龍門、母雞帶雛雞、雙鳳朝牡丹、鴛鴦戲蓮池、獅戲球、龍吐珠,等等……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峽山民間藝人是怎樣把油麻製成人仔(圖屏)的呢?概括起來,可分塑泥體、貼油麻、脱胚胎、配景物四道工序。
中文名
峽山油麻人仔
主    材
芝麻

峽山油麻人仔四道工序

峽山油麻人仔塑泥體

即是根據所要製作的人物或動物的形態,用泥土捏出各種相應的胚模。泥體塑成後,只可陰乾,不宜陽曬,以防乾裂。待至陰乾後而不變形時,便可進行貼油麻。

峽山油麻人仔貼油麻

這道工序,難度最大,要在“精細”上面下功夫。油麻要經精選,粒子宜瘦不宜肥,宜長不宜短。粘料——糯糊,是用糯糕煮制而成(為了吸水、防腐,糊中常加進些鹹礬)。貼具是用兩根竹筷子,每根筷子的末端扎一支繡花針。貼油麻時,必須兩手並用,配合默契。兩針之中,主輔相依。為主的針,要一粒一粒地刺着油麻,蘸着糯糊,按着“苦瓜目”、“金錢目”、“四方格”、“梅花格”等各種不同的組形圖案,貼附於已經塑好的泥體外胚。為輔的針,則要支撐主針,使每粒細小的油麻,都能按照要求,準確地連環粘接。蘸糯糊也大有文章在,蘸少了,油麻彼此粘接不牢;蘸多了,糯糊粘着泥體,到時候便難於脱胚。人物中,文臣的“錦袍玉帶”、武將的“金盔銀鎧”、儒生的“青衿紫衣”、仕女的“彩披繡裙”以及動物中的魚鱗、龍甲、鳳翎、雞羽等,用油麻貼成之後,待至糊質凝固,便可脱胚胎。

峽山油麻人仔脱胚胎

即是把被油麻圖形裹着的泥體抽掉,留下空心而又立體的“人物”或“動物”。脱胚胎要根據各種具體形態,把油麻圖形分成若干部分進行分割。如果切割得不好,油麻圖形碎裂,那就前功盡棄,因此,在執刀切割時,必須拿出繡花功夫。被切開的油麻圖形的各個部分,最後要重新粘接成整體。在切口處,要用油麻按着原來設計的“目”、“格”,精心粘貼,做到“天地合圓”,使其“天衣無縫”。至此,人們便可看到用油麻貼成的人物或動物的外部形態了。若是人物,則配上“浮洋人仔頭”及手、足、靴、鞋等,玲瓏剔透的工藝品便基本製成;若是動物,則點上眼睛,配以須爪,祥禽瑞獸也各展風姿。

峽山油麻人仔配景物

作為主體的油麻人仔既已製成,第四道工序便是配景物。製作景物用的材料是珠片、繡線、光紙、皺紙之類。根據主體的人物或動物所處的不同環境,可以配置龍屏虎帳、王府侯門、重山迭嶺、樓台亭榭、書齋繡閨、蓮池花圃……
做完上述四道工序,最後套上玻璃罩,一屏“峽山油麻人仔”便可供人欣賞了。

峽山油麻人仔歷史文化

過去,峽山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總愛擺油麻人仔。精巧的峽山油麻人仔,吸引着無數遊人,四鄉八里,紅男綠女,紛至沓來,異常熱鬧。油麻人仔從元宵夜擺至正月二十。鄉里主事者鑑於觀賞的人太多,特立規約:元宵次日,只供婦女欣賞,謝絕男人蔘觀。因此,這一天,峽山油麻人仔的陳列場,倏然變成女人的世界。其他各天,則不分男女,均可參觀,但常常是男女擁擠,熙熙攘攘。為防個別色中小人“混水摸魚”,主事者於油麻人仔陳列場的顯眼處,懸着一段鯊魚、幾根芹菜(意即:鯊魚炒芹菜),旨在暗示:誰敢“搞鯊(調戲)婦女,當心跟鯊魚一樣,拿來炒芹菜(意即:狠狠”教訓“一頓)”。從這個懸物示規的細節中,我們可推知當時觀賞油麻人仔的盛況。
解放後,峽山油麻人仔也曾以其獨特的風姿,登上大雅之堂,在地方文化館的展廳中,吸引着不少觀眾,博得廣泛讚許。可惜的是,峽山油麻人仔,現在似乎已經不見。但是,它留在潮南這個文明古邑的民間藝術史冊上的一頁,卻仍然是色彩耀眼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