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峴山淚

鎖定
峴山淚,典故名,典出《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列傳〉。羊祜鎮守襄陽時,勤於治世,大興學校,關心百姓疾苦,後人在他常遊憩的峴山上為他立廟建碑,人見者無不落淚。後遂以“峴山淚”等比喻對死者的懷念。
中文名
峴山淚
拼    音
xiàn shān lèi
解    釋
比喻對死者的懷念。
同義詞
峴山情

峴山淚詳細釋義

峴山淚典源

《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列傳〉
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嘆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祜所著文章及為老子傳並行於世。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墮淚碑。荊州人為祜諱名,屋室皆以門為稱,改户曹為辭曹焉。 [1] 

峴山淚典源譯文

羊祜喜遊山水,風景美好的日子,一定到襄陽城南的峴山遊樂,飲酒賦詩,終日不倦。有次,羊祜慨然嘆息,對從事中郎鄒湛等人説:“自從有了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來的賢達高士,像我和你們一樣,登上此山眺望遊樂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沒無聞了,想來令人悲傷。如死後有知,我的魂魄仍會登此山的。”鄒湛説:“您老德冠四海,道接前哲,美好的業績和名望一定和峴山一樣永存於世,至於我等之人,才像您説的會淹沒無聞啊!”……羊祜所寫的文章及所著《老子傳》都流行於世。襄陽百姓在峴山羊祜生前遊息的地方建廟立碑,每年按時祭奠。看到此碑的人無不流淚,杜預因而把此碑叫“墮淚碑”,荊州人迴避羊祜的名字,房屋的門户只稱門,把户曹改為辭曹。 [2] 

峴山淚同源典故

墮淚峴山 墮淚碑 墮淚碣 墮淚萬家 峴亭 峴山淚 峴首 淚碑 登峴 登臨淚 羊公碑 羊公碣 [1] 

峴山淚運用示例

唐 杜甫《隨章留後新亭會送諸君》:“已墮峴山淚,因題零雨詩。”
南朝梁 劉孝綽《棲隱寺碑銘》:“召棠且思,羊碑猶泣。”
唐 李白 《襄陽曲》:“ 峴山 臨 漢江 ,水淥沙如雪,上有墮淚碑,青苔久磨滅。”
宋 范仲淹《寄題峴山羊公祠堂》詩:“於今墮淚碑,觀之益欽戴。”
清 錢謙益《送林自名憲使歸閩》詩之一:“獨有 君山 石,猶存墮淚碑。” [1] 

峴山淚人物簡介

羊祜 羊祜 [3]
羊祜,字叔子。公元 221年(魏黃初二年)出生於今新泰市羊流。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羊續為東漢南陽太守,父親羊 為上黨太守。12歲父喪由叔父羊耽撫養,成年後娶魏國大將夏侯霸之女為妻。羊祜歷任曹魏中書侍郎、給事中、黃門郎、秘書監、相國從事中郎等職。西晉建立後,升任尚書左僕射、衞將軍。公元269年(泰始五年)都督荊州,鎮守襄陽,歷時十年,功勳卓著。當時襄陽為兵家必爭之地,由於連年征戰,百姓深受其苦。羊祜到任後,減輕田賦,安定人心,接着分半數軍隊墾田800餘頃。羊祜在軍事上深謀遠慮,時刻不忘以平定東吳、統一全國為己任。他精心謀劃,在做好滅吳準備之後,回洛陽晉見武帝,請求伐吳,不久病重而卒,時年58歲。羊祜死後,舉國哀傷。晉武帝按羊祜計劃派兵伐吳,不到四個月即滅吳國完成統一大業。他雖居官顯要,但生前被服率素,死後家無遺產。他經常向晉武帝推薦有德才的人才擔任要職而不讓被提拔的人知道,他幾次辭謝晉武帝封給他的功爵勳位。公元277年(晉咸寧三年),晉武帝詔合泰山郡之南城、南武陽、牟(今萊蕪)、梁父、平陽(今新泰)五縣為南城郡(郡治未詳),封羊祜為南城侯,羊祜推讓多年,武帝不得已而允許,南城郡遂廢除。
萊蕪城南羊莊村及城北羊裏鎮與羊丘山,世傳為羊祜居地。明代萊蕪知縣陳甘雨《敍萊蕪縣誌》載:“餘試政都省,乃冬奉萊蕪檄,入其境,望羊祜之巔(羊丘山),吊史雲(漢代萊蕪長範丹)之祠……廢存悲仰,愴然一時”。清人牟願相《萊邑山水雜記》稱:“(羊丘)山下有羊裏莊,晉羊叔子隱焉”,他還在《羊裏》一詩中吟道:“襄陽太守古通儒,帶緩裘輕意絕殊,到處人爭羊祜裏,泰安新泰又萊蕪”。晉書《羊祜傳》載:“祜年十二,嘗遊汶水之濱”。今羊裏村西北 250米處仍有“羊祜大寨”遺址,證明羊祜曾經在萊蕪境內生活過。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