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岷山鵝觀草

鎖定
岷山鵝觀草(學名:Elymus durus (Keng) S. L. Chen)是禾本科、披鹼草屬植物。稈成疏叢或單生,直立,節有時帶紫色而常具白霜;基部葉鞘有時可被倒生柔毛。葉片質較硬,扁平或內卷。穗狀花序下垂;小穗綠色,含3-4或5-7小花,可帶紫色;穎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或具小尖頭;外稃披針形;內稃與外稃幾等長或略短,脊上具硬纖毛,脊間被微毛;花葯黑色。 [1] 
分佈於中國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 [2]  生於海拔3700米左右的草原、山坡。 [1] 
駱駝、綿羊、山羊四季均喜食,冬季枯草馬最喜食。由於其植株高大,生物量相對較高,尤其是乾枯後適口性好,屬優等牧草,因而有條件可在山區引種馴化栽培。 [6] 
中文名
岷山鵝觀草
拉丁學名
Elymus durus (Keng) S. L. Chen [2] 
別    名
岷山披鹼草
變穎鵝觀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披鹼草屬
岷山鵝觀草
分佈區域
中國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
命名者及年代
(Keng) S. L. Chen,2006

岷山鵝觀草植物學史

該種根據發表“新”種時的記載:“……其第一穎長3-4毫米,第二穎長5-6毫米;外稃僅於脈上具短硬毛,脈間粗糙;小穗柄無毛。”後耿以禮教授根據王啓無65607號標本 (1935年8月採自四川察瓦龍,洗馬拉),其穎較長(第一穎長4-7毫米,第二穎長5-9毫米);外稃背部全部貼生微刺毛以及小穗柄常具微毛等特徵,認為與原變種有異而鑑定為1新變種:變穎鵝觀草(Roegneria dura var. variiglumis Keng)(耿以禮及陳守良,南京大學學報(生物學)1:54.1963;禾本科圖説382. 1959. nom. nud.)。在整理西藏地區標本中,有郭本兆、王為義21721號標本(1977年7月13日採自西藏波密),其穎短小,長2-4毫米;外稃背部全部貼生微刺毛;小穗柄明顯的被微毛。這些特徵介於岷山鵝觀草與變穎鵝觀草之間,説明了三者的變異幅度,故《中國植物誌》將變種“變穎鵝觀草”併入原種,而訂正原種的描述之變異幅度。 [1] 
2006年,《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誌》英文版)將該種轉入披鹼草屬進行描述。 [7] 

岷山鵝觀草形態特徵

岷山鵝觀草
岷山鵝觀草(6張)
稈成疏叢或單生,直立,高55-80釐米,節有時帶紫色而常具白霜,有的下部節處常膝曲而腫脹;基部葉鞘有時可被倒生柔毛。葉片質較硬,扁平或內卷,上面微粗糙或稀疏被短毛,下面較平滑,有的基部葉可兩面均具柔毛,長6-20釐米,分櫱者長可達25釐米,寬1-4.5毫米。 [1] 
穗狀花序下垂,長5-11釐米;小穗綠色,含3-4或5-7小花,長1.6-2.2毫米,可帶紫色,具長0.8-1.5(2)毫米之短柄,小穗柄無毛或有時具微毛;穎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或具小尖頭,第一穎長3-4(7)毫米,具1-3-5脈,第二穎長5-9毫米,具3-7脈,脈上粗糙;外稃披針形,具明顯的5脈,背部貼生微刺毛,或脈上具短硬毛,脈間粗糙,第一外稃長約11毫米,先端芒粗壯、反曲,粗糙,長1.5-2.8釐米;內稃與外稃幾等長或略短,脊上具硬纖毛,脊間被微毛;花葯黑色,長約1.5毫米。 [1]  [3] 

岷山鵝觀草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 [2]  生於海拔3700米左右的草原、山坡。 [1] 
岷山鵝觀草是一種寒旱生上繁禾草,山地草原草場的伴生種。生長於棕鈣土或淡慄鈣土上。在崑崙山海拔3000-3400米的山地草原以伴生種或偶見種參與到以穗狀寒生羊茅Festuca ovina subsp. sphagicola)、崑崙針茅Stipa roborowskyi)、新疆銀穗草Leucopoa olgae)、粉花蒿(Artemisa rhodantha)等為優勢的草場型中。 [6] 

岷山鵝觀草生長習性

岷山鵝觀草4月底萌發,6日中旬抽穗,8月底結實成熟,9月底枯黃。再生性較差,耐牧性較差,冬季殘存好。 [6] 

岷山鵝觀草主要價值

駱駝、綿羊、山羊四季均喜食,冬季枯草馬最喜食。由於其植株高大,生物量相對較高,尤其是乾枯後適口性好,屬優等牧草,因而有條件可在山區引種馴化栽培。 [6] 

岷山鵝觀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