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岩石斑魚

鎖定
岩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adscensionis)是石斑魚科、石斑魚屬的魚類。身體深度小於頭部長度。頭部長度為標準長度的2.1-2.5倍;眶間區平坦或稍凹;前孔鋸齒均勻,無明顯角度;後孔和後孔光滑;鼻孔近等長。鰓耙上肢共23-28只。背鰭有十一棘和16-18條鰭線,第四或第五棘最長,棘間膜明顯切割;臀鰭有三棘和八條鰭線;胸鰭鰭有18-20條鰭線;胸鰭比腹鰭長;腹鰭長度是頭長的1.8-2.3倍,頭長為20-38釐米標準長度的2.2-2.7倍;尾鰭後緣凸出。側體鱗片明顯有櫛齒狀邊緣,具輔助鱗片;側線鱗片48-53;側鱗系列92-108。頭部、身體和鰭通常為淺黃色或淺綠色,覆蓋有紅棕色斑點和散在的淡斑點:通常在背鰭基部有3-5個深棕色斑點(黑點羣),在尾腳頂部有一個黑棕色斑點(在一些標本上,只有最後一個背鰭棘基部的暗斑是明顯的:尾鰭的後緣有一排深褐色斑點,形成一個暗邊;小的幼魚頭部、身體和鰭上有較少但較大的暗斑。
岩石斑魚生活在2-100米深處的岩石礁上。主要以螃蟹(67%)和魚類(20%)為食。在聖赫勒拿島,岩石斑魚在淺水區很常見,佔“底棲魚”登陸的90%;大型成魚(50釐米以上)定期在50-100米範圍內捕食,但在淺水區很少見。分佈於大西洋。在東大西洋,從阿森松島和聖赫勒拿羣島,從加那利羣島、佛得角,到南非沿海;在西大西洋,美國馬薩諸塞州和百慕大,再到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巴西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Butterfish
中文學名
岩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 adscension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鱸亞目
石斑魚科
石斑魚屬
岩石斑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Osbeck,1765

岩石斑魚形態特徵

身體深度小於頭部長度,深度為標準長度的2.6-3.2倍(對於13-27釐米標準長度的魚)。頭部長度為標準長度的2.1-2.5倍;眶間區平坦或稍凹;前孔鋸齒均勻,無明顯角度;後孔和後孔光滑;鼻孔近等長。鰓耙上肢7-9只,下肢16-19只,共23-28只。背鰭有十一棘和16-18條鰭線,第四或第五棘最長,棘間膜明顯切割;臀鰭有三棘和八條鰭線;胸鰭鰭有18-20條鰭線;胸鰭比腹鰭長,胸鰭長度是頭長的1.5-2.1倍:腹鰭長度是標準長度為10-19釐米魚頭長的1.8-2.3倍,頭長為20-38釐米標準長度的2.2至2.7倍;尾鰭後緣凸出。側體鱗片明顯有櫛齒狀邊緣,具輔助鱗片;側線鱗片48-53;側鱗系列92-108。 [2] 
頭部、身體和鰭通常為淺黃色或淺綠色,覆蓋有紅棕色斑點和散在的淡斑點;通常在背鰭基部有3-5個深棕色斑點(黑點羣),在尾腳頂部有一個黑棕色斑點(在一些標本上,只有最後一個背鰭棘基部的暗斑是明顯的:尾鰭的後緣有一排深褐色斑點,形成一個暗邊;小的幼魚頭部、身體和鰭上有較少但較大的暗斑。 [2] 

岩石斑魚生活習性

岩石斑魚生活在2-100米深處的岩石礁上。主要以螃蟹(67%)和魚類(20%)為食。在聖赫勒拿島,岩石斑魚在淺水區很常見,佔“底棲魚”登陸的90%;大型成魚(50釐米以上)定期在50-100米範圍內捕食,但在淺水區很少見。 [2] 

岩石斑魚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分佈於大西洋。在東大西洋,從阿森松島和聖赫勒拿羣島,從加那利羣島、佛得角,到南非沿海;在西大西洋,美國馬薩諸塞州和百慕大,再到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巴西南部。 [2-3] 
國家地區: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博內爾島、聖尤斯達蒂斯和薩巴島(博內爾島、薩巴、聖尤斯達蒂斯)、巴西、開曼羣島、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赤道幾內亞(比奧科)、法屬圭亞那、加蓬、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葡萄牙(亞速爾羣島)、波多黎各、聖巴託洛繆島、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島(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聖馬丁島(荷蘭部分)、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屬維爾京羣島。 [4] 
岩石斑魚分佈圖 岩石斑魚分佈圖

岩石斑魚繁殖方式

雌性在25釐米標準長度下成熟;在美國佛羅里達中部觀察到成熟雌性(28-36釐米標準長度)在6個月(1-6月)期間。 [4] 

岩石斑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4] 
保護措施:聖赫勒拿每年的捕獲量限制為45公噸,並建議劃定禁止捕魚的區域,以防止該物種在那裏減少。它發生在它的範圍內的一些保護區,包括伯利茲的Gladden Spit海洋保護區,那裏有產卵聚集的報告。在巴西,它分佈在多用途海洋保護區(至少允許一些捕魚),包括Trindade Martin Vaz羣島和塔曼達雷、伯南布哥州的一些市政保護區以及聖埃斯皮裏圖州的生態保護區。在墨西哥灣的美國水域,沒有最小捕獲量,但它包括在每人每天4條的休閒石斑魚。 [4] 

岩石斑魚主要價值

該物種由商業和娛樂性漁業捕撈,但在其大部分漁獲量中所佔比例相對較小(Harper等人,2000年)。在巴西的水族館交易中,觀察到總長度約為10釐米的個體(Sampaio和Nottingham,2008年)。它在巴西的整個分佈範圍內都被手工捕魚船隊廣泛捕撈,特別是在陷阱漁業中。該種魚類在本地市場以及出口到歐洲的國際市場上,具有經濟價值。在巴西近海的Trindade Martin Vaz島上,在休閒、商業和可能的工業捕魚中捕獲的這一物種。在阿森松島和東大西洋聖赫勒拿島的孤立的海洋島嶼地區,漁業也把它作為目標。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