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莓草

鎖定
山莓草(學名:Sibbaldia procumbens L.)是薔薇科、山莓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匍匐,圓柱形。花莖直立或上升,被伏生疏柔毛。基生葉為3出複葉,葉柄被疏柔毛,小葉有短柄或幾無柄,倒卵長圓形;莖生葉1,與基生葉相似,唯葉柄較短;基生葉托葉膜質,莖生葉托葉披針形或卵形。頂生傘房花序密集,有花8-12朵;萼片卵形至三角卵形;花瓣黃色,倒卵長圓形,頂端圓鈍;花柱側生。瘦果光滑。花果期7-8月。 [1] 
分佈於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奧地利等國; [7]  在中國,分佈於吉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 [2]  生於海拔2400-2600米的湖畔草原或乾旱山坡。 [1]  性喜濕潤涼爽的生境,具有較強的耐寒性,適宜生長在表層有生草層的高山草甸土上。 [3] 
全草入藥,葉味甘、種子味辛,有養肺、接骨、愈瘡的功效;主治肺病、肺熱咳嗽、肺結核、肺膿瘍、瘡瘍腫毒、月經不調;外敷治頭骨受傷,骨折。 [4]  葉片鮮嫩柔軟,適口性較好,各種家畜均樂食。由它組成的草地分佈在高山帶,氣候涼爽宜人,無蚊蠅騷擾,水源充足,是良好的夏牧場。 [3]  全草可做地被植物。 [5] 
中文名
山莓草
拉丁學名
Sibbaldia procumbens L. [2] 
別    名
木莖山金梅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山莓草屬
山莓草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山莓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粗壯,圓柱形。花莖直立或上升,高4-20釐米,被伏生疏柔毛。基生葉為3出複葉,連葉柄長3-12釐米,葉柄被疏柔毛,小葉有短柄或幾無柄,倒卵長圓形,長1-3釐米,寬0.6-1.5釐米,頂端截平,有3-5三角形稀卵形急尖鋸齒,基部楔形,上面被疏柔毛,或有時脱落幾無毛,下面被伏生疏柔毛;莖生葉1,與基生葉相似,唯葉柄較短;基生葉托葉膜質,褐色,外面被疏柔毛或脱落幾無毛,莖生葉托葉披針形或卵形,全緣,外被疏柔毛。 [1] 
頂生傘房花序密集,有花8-12朵;花直徑4-6毫米;萼片卵形至三角卵形,頂端急尖,副萼片細小;披針形,比萼片短一半以上;花瓣黃色,倒卵長圓形,頂端圓鈍,比萼片短1倍;雄蕊5;花柱側生。瘦果光滑。 [1] 

山莓草近種區別

隱瓣山莓草Sibbaldia aphanopetala Hand.-Mazz.)與山莓草區別在於,植株生長旺盛,高可達30釐米,全身被糙伏毛,莖生葉1-2,副萼片狹長,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或稍短,但不短於一半,花瓣比萼片短1-4倍,可以區別。 [9] 

山莓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400-2600米的湖畔草原或乾旱山坡。 [1] 
山莓草屬寒中生根莖型雜類草,高寒草甸草地的優勢種或伴生種。主要生長在阿爾泰山海拔2200-2800米的高山帶,性喜濕潤涼爽的生境,具有較強的耐寒性,適宜生長在表層有生草層的高山草甸土上。在天然草地中,山莓草作為優勢種分別與穗狀寒生羊茅Festuca ovina subsp. sphagnicola)、高山黃花茅Anthoxanthum alpinum)、細果薹草Carex stenocarpa)、西伯利亞羽衣草Alchemilla sibirica)、阿爾泰羽衣草Alchemilla pingui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植物構成高寒草甸草地,伴生植物較豐富,草層低矮,高5-20釐米,羣落層次分化不明顯,草羣生長密集,覆蓋度達90%。 [3] 

山莓草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奧地利、英國、保加利亞、科西嘉、芬蘭、法國、法羅羣島、德國、格陵蘭、冰島、意大利、日本、勘察加半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朝鮮半島、墨西哥、挪威、波蘭、庫頁島、西班牙、斯瓦爾巴特羣島、瑞典、瑞士、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黑山、北馬其頓。 [7] 
中國分佈:吉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 [2] 

山莓草生長習性

山莓草通常5月初返青,7-8月開花結實,9月中旬停止生長。 [3] 

山莓草主要價值

  •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葉味甘、種子味辛,有養肺、接骨、愈瘡的功效。主治肺病、肺熱咳嗽、肺結核、肺膿瘍、瘡瘍腫毒、月經不調;外敷治頭骨受傷,骨折。 [4] 
  • 飼用價值
山莓草的葉片鮮嫩柔軟,適口性較好,各種家畜均樂食,但因植株矮小,貼地面生長,更適於放牧羊羣,屬中等牧草。由它組成的草地分佈在高山帶,氣候涼爽宜人,無蚊蠅騷擾,水源充足,是良好的夏牧場。 [3] 
  • 觀賞價值
全草可做地被植物。 [5] 

山莓草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在《吉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中列為一類保護植物。 [5] 
  • 瀕危原因
山莓草在中國東北為單種屬植物,由於常年被濫掘亂挖,用作科學實驗材料,再加上生活環境遭到破壞,野生種羣面積急劇減少,僅集中分佈在吉林省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高山苔原帶上。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