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鎖定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東布政司。是明朝在山東遼東半島的一級行政區名,下轄6府15州89縣。布政使司衙門駐濟南府。
中文名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地    點
山東、遼東半島
簡    稱
山東布政司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高皇帝宣佈廢除行中書省制,改設承宣布政使司以負責一級行政區的民事及部分刑事事務。各府、直隸州隸屬於承宣布政使司。當時除直隸以外,共設14布政司,山東布政司即為其中的一個,治濟南府。自此以後,濟南就一直成為山東省城未曾變更。山東布政使司下轄6府15州89縣,大部分縣名沿用至 今。這6府是: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登州、萊州。此外,河間府、大名府的部分縣也在今山東境內。
山東布政使司元屬山東行中書省,部分直屬中書省。吳元年(1367年)濟南路益都路濟寧路東平路分別改置濟南府青州府濟寧府東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東昌路改置東昌府般陽路降淄川直隸州,萊州萊州府,寧海直隸州、德州直隸州、高唐直隸州分別降散州;同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府,轄青州府、濟南府、東昌府、濟寧府、東平府、萊州府、淄川直隸州、泰安直隸州、曹州直隸州、濮州直隸州、冠州直隸州、恩州直隸州;同年北平府永平路來屬;二年(1369年)永平路改置平灤府,同年北平府、平灤府改屬北平行省;泰安直隸州、濮州直隸州降散州,淄川直隸州廢,恩州直隸州降縣;三年(1370年)冠州直隸州降縣;四年(1371年)曹州直隸州降縣;五年(1372年)置金州復州蓋州海州來屬;六年(1373年)萊州府降直隸州,登州升登州直隸州;同年置遼陽府來屬;七年(1374年)東平府降散州;九年(1376年)萊州直隸州、登州直隸州分別升萊州府、登州府;同年山東行省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十年(1377年)遼陽府廢;同年布政使司移治濟南府;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降散州,兗州兗州府;二十八年(1395年)金州、復州、蓋州、海州廢。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區劃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郡縣州府

濟南府
元為濟南路。吳元年(1367)改置濟南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
歷城縣:倚郭。東北有堰頭鎮巡司。
章丘縣:
鄒平縣:
淄川縣:元為般陽路倚郭。吳元年(1367)般陽路降為淄川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淄川州廢,縣改屬濟南府;九年(1376)升縣為淄川州,十年(1377)復降為淄川縣。
長山縣: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新城縣: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齊河縣:元屬德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齊東縣:元屬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
濟陽縣:
禹城縣:元屬曹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臨邑縣:元屬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
長清縣:元屬泰安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東南有石都寨巡司。
肥城縣:元屬濟寧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濟南府。
青城縣:元屬河間路。洪武二年(1369)省入鄒平、齊東二縣;十三年(1380)復置青城縣,改屬濟南府。北有大石關巡司,後廢。
陵 縣:元為陵州[無倚郭]屬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降為陵縣,改屬濟南府;二年(1369)改屬德州,七年(1374)省入德州,並徙德州來治;十三年(1380)於故德州另置陵縣,仍直屬濟南府。
泰安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濟南府,並省倚郭奉符縣入州;城西有泰安巡司。
新泰縣:西有上四莊巡司。
萊蕪縣: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二年(1369)復改屬泰安州。
德 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降為散州,改屬濟南府,並省倚郭安德縣入州;七年(1374)省陵縣入州,並徙治故陵縣。
德平縣:
平原縣:
武定州:元為棣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厭次縣入州;六年(1373)更名樂安州,宣德元年(1426)更名武定州。東南有清河巡司。
陽信縣:
海豐縣:元為(東)無棣縣。洪武六年(1373)更名海豐縣。東北有大沽河口巡司。
樂陵縣:元屬河間路滄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南府,二年(1369)自鹹平鎮徙治富平鎮,同年改屬棣州。西北偏西有舊縣鎮巡司。
商河縣:
濱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渤海縣入州。
利津縣:東北有豐國鎮巡司。
沾化縣:東北有久山鎮巡司。
蒲台縣: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濱州。
東昌府
東昌府:元為東昌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東昌府,同年屬行省。
聊城縣:倚郭。
堂邑縣:今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
博平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博平縣。縣治在今聊城市茌平縣博平鎮。
茌平縣:今山東聊城市茌平縣。
莘 縣:今山東聊城市莘縣。
清平縣:元屬德州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恩州直隸州,二年(1369)改屬高唐州,三年(1370)省,尋復置清平縣,直屬東昌府。西南有魏家灣巡司。縣治在今聊城市高唐清平鎮。
冠 縣:元冠州直隸州[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三年(1370)降為冠縣,改屬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市冠縣。
臨清州:元臨清縣屬濮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自縣南徙治臨清閘,同年改屬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為臨清州;景泰元年(1450)徙治臨清閘東北三里。今山東省聊城臨清市。
丘 縣:元直屬東昌路。弘治二年(1489)改屬臨清州。今河北邯鄲市丘縣。
館陶縣:元屬濮州直隸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東昌府,三年(1370)省,尋復置館陶縣;弘治二年(1489)改屬臨清州。西南有南館陶巡司。縣治在今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北館陶鎮。
高唐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降為散州,改屬東昌府,並省倚郭高唐縣入州。
恩 縣:元恩州直隸州[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降為恩縣,改屬高唐州;七年(1374)自
縣西故城徙治許官店。縣治在今德州平原縣恩城鎮。
夏津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夏津縣。西有裴家圈巡司。今德州市夏津縣。
武城縣:東北有甲馬營巡司。今德州市武城縣。
濮 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二年(1369)降為散州,改屬東昌府,並省倚郭鄄城縣入州;景泰三年(1452)自縣東故城徙治王村。州治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範縣濮城鎮。
範 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範縣;二十五年(1392)自縣東南故城徙治新軍柵。南偏東有水保寨巡司。縣治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古城鎮。
觀城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觀城縣。縣治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觀城鎮。
朝城縣:洪武三年(1370)省,尋復置朝城縣。縣治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朝城鎮。
兗州府
兗州府:元兗州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1385)升為兗州府,屬布政司。
滋陽縣:倚郭。元為嵫陽縣。洪武元年(1368)省入兗州,十八年(1385)復置嵫陽縣,仍為倚郭;成化七年(1471)更名滋陽縣。
曲阜縣:
寧陽縣:
鄒 縣:元屬益都路滕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兗州。
泗水縣:
滕 縣④:元為益都路滕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滕州廢,縣改屬兗州。南偏東有沙溝集巡司。
嶧 縣:元為嶧州[無倚郭]屬益都路。洪武二年(1369)降為嶧縣,改屬濟寧府,十八年(1385)直屬兗州府。西
北有鄒塢鎮巡司,嘉靖年間遷縣西偏南拖梨溝;東南有台莊巡司,萬曆三十四年設。
金鄉縣:元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1385)直屬兗州府。
魚台縣:元屬濟寧路(初屬濟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歸德府徐州,二年(1369)復改屬濟寧府,十八年(1385)
直屬兗州府。
單 縣:元為單州屬濟寧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單父縣入州,二年(1369)降州為單縣,仍屬濟寧路;十八年(1385)直屬兗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自縣南徙今治。
城武縣:元作成武縣屬曹州直隸州。洪武四年(1371)改屬濟寧府,十八年(1385)直屬兗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徙今治。
濟寧州:元為濟寧路。吳元年(1367)改置濟寧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十八年(1385)降為濟寧州,改屬兗州府,並省倚郭任城縣(元初為濟州倚郭)入州。南偏東有魯橋鎮巡司。
嘉祥縣:元屬單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濟寧府。
鉅野縣:元(初為濟寧路倚郭)。西有安興集巡司。
鄆城縣:
東平州:元為東平路。吳元年(1367)改置東平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七年(1374)降為東平州,改屬濟寧府,並省倚郭須城縣入州;十八年(1385)改屬兗州府。西北有金線閘巡司。
汶上縣:
東阿縣:洪武八年(1375)自縣西南徙治故谷城縣。
陽穀縣:
平陰縣:西有滑口鎮巡司,後廢。
壽張縣:洪武元年(1368)自縣東南故城徙治梁山東北腳下;三年(1370)省入須城、陽穀二縣;十三年(1380)復置壽張縣,仍屬東平州,同年徙治王陵店。東南有梁山集巡司。
曹 州:正統十年末(1446)析曹縣於黃河北舊土城另置曹州,來屬兗州府。
曹 縣:元為曹州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濟陰縣入州,同年屬行省;二年(1369)自縣北徙治盤石鎮,
四年(1371)降州為曹縣,改屬濟寧府;正統十年末(1446)改屬曹州。西北有安陵鎮巡司。
定陶縣: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寧府,十年(1377)省入城武縣,十三年(1380)復置定陶縣,仍屬濟寧府;正統十年末(1446)復改屬曹州。
楚丘縣:洪武元年(1368)省入曹州。
沂 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濟寧府,並省倚郭臨沂縣入州;五年(1372)改屬濟南府,七年末(1375)復改屬青州府,十八年(1385)改屬兗州府。西南有羅藤鎮巡司。
郯城縣:洪武元年(1368)析沂州置郯城縣,來屬沂州。西北有磨山鎮巡司,後廢。
費 縣:西偏南有關陽鎮巡司,西北有毛陽鎮巡司
青州府
青州府:元為益都路。吳元年(1367)改置青州府,洪武元年(1368)屬行省。
益都縣:倚郭。西南有顏神鎮巡司。
臨淄縣:東南有有淄河店巡司,後廢。
博興縣:元為博興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博興縣,仍屬青州府。
高苑縣:西北有田鎮巡司,後廢。
壽光縣:北偏東有廣陵鎮巡司。
樂安縣:東北有高家港巡司,西北有樂安鎮巡司。
昌樂縣:元省入濰州北海縣。洪武元年(1368)復置昌樂縣,來屬青州府;洪武年間自縣東北故城徙今治。
臨朐縣:南偏東有穆陵關巡司。
安丘縣:元屬密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青州府。
諸城縣:元為密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密州廢,縣直屬青州府。東南有信陽鎮、南龍灣海口巡司。
蒙陰縣:元屬莒州。洪武二年(1369)直屬青州府。南有紫荊關巡司,萬曆年間廢。
莒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莒縣入州。南有十字路巡司,西南有葛溝店巡司。
日照縣:南偏西有夾倉鎮巡司,弘治年間之後設。
登州府
登州府:元為登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萊州府,六年(1373)升為直隸州;九年(1377)升為登州府。
蓬萊縣: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登州,九年(1377)復置蓬萊縣,仍為倚郭。西北沙門島有巡司,後遷縣東南朱高山下為高山巡司;東南有楊家店巡司。
黃 縣:西偏南有馬停鎮巡司。
福山縣:西北有孫夼鎮巡司。
棲霞縣:
招遠縣:元屬般陽路萊州。洪武九年(1377)改屬登州府。西北有東良海口巡司。
萊陽縣:元屬般陽路萊州。洪武九年(1377)改屬登州府。東南有行村寨巡司。
寧海州:元為直隸州。洪武元年(1368)降為散州,改屬萊州府,並省倚郭寧海縣入州;九年(1377)改屬登州府。西南有乳山寨巡司。
文登縣:北有辛汪寨巡司,東北有温泉鎮巡司,東南有赤山鎮巡司。
萊州府
萊州府:元為萊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1368)升為萊州府,屬行省;六年(1373)降為萊州直隸州,九年(1376)復升為萊州府。
掖 縣:倚郭。西南有海滄巡司,北有柴胡寨巡司。
平度州:元為膠水縣。洪武二十二年(1389)升為平度州。西南有亭口鎮巡司。
濰 縣:元為濰州屬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北海縣入州,九年(1376)改屬萊州府;十年(1377)降為濰縣,二十二年(1389)改屬平度州。東北有固堤店巡司。
昌邑縣:元屬益都路濰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濰縣,二十二年(1389)復置昌邑縣,改屬平度州。北有魚兒鎮巡司。
膠 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膠西縣入州。九年(1376)改屬萊州府。東北有古鎮巡司駐古城集,南有逢猛鎮巡司。
高密縣:
即墨縣:東北有栲栳島巡司。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遼東都司

元屬遼陽行省。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遼都衞,治金州城,六年(1373)徙治遼陽府,八年(1375年)改置遼東都指揮使司。領25個衞,2個州。 衞:定遼中衞、定遼左衞、定遼右衞、定遼前衞、定遼後衞、東寧衞、海州衞、蓋州衞、復州衞、金州衞、廣寧衞、廣寧中衞、廣寧左衞、廣寧右衞、廣寧前衞、廣寧後衞、義州衞、廣寧後屯衞、廣寧中屯衞、廣寧左屯衞、廣寧右屯衞、廣寧前屯衞、瀋陽中衞、瀋陽左衞、瀋陽右衞、瀋陽中屯衞、鐵嶺衞、三萬衞、遼海衞 州:自在州、安樂州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奴兒干都司

元屬遼陽行省。洪武年間遼東邏戎信州、燕王娶帝三後,置吉林船廠、兀裏衞、遠三萬户府,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奴兒干都司轄區內增加到衞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稱384衞。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黑龍江地區的統治。 [1]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歷史名人

戚繼光像 戚繼光像
戚繼光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父戚景通,世代為官,嘉靖17年,戚繼光10歲繼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參加武舉,在考試時庚戍之變發生,於是戚繼光被分配到薊門。與韃靼軍戰鬥後寫下了《備俺答冊》。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衞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稱為“戚家軍”。戚繼光與俞大猷齊名。
歷任山東布政使 [2] 
共有 79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十五日(1794,6,13)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調江寧布政使
-
2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蘇撫
-
3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調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798,1,29)調河東河道總督
-
4
陳文緯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798,1,30)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調山西布政使
-
5
嶽起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
嘉慶四年七月十一日(1799,8,11)調蘇撫
-
6
全保
嘉慶四年七月十一日(1799,8,11)
嘉慶六年四月十五日(1801,5,27)調鄂撫
-
7
吳俊
嘉慶六年四月十六日(1801,5,28)
嘉慶七年七月廿五日(1802,8,22)緣事革職
-
8
倭什布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調魯撫
未到任前,以陳鍾琛署
9
陳鍾琛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
嘉慶七年十月廿一日(1802,11,16)卸署
離職根據嘉慶朝宮中檔009064號
10
陳鍾琛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
嘉慶九年四月一日(1804,5,9)年老,到京另候簡用
-
11
策丹
嘉慶九年四月一日(1804,5,9)
嘉慶十年二月十七日(1805,3,17)年老回京,以三四品京堂補用
-
12
文霈
嘉慶十年二月十七日(1805,3,17)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卒
離職根據嘉慶十年十月長編總檔
13
金光悌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
嘉慶十年十月廿八日(1805,12,18)調刑部左侍郎
-
14
邱庭漋
嘉慶十年十月廿八日(1805,12,18)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1807,4,30)解
離職根據清代職官年表,頁1881
15
楊志信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1807,4,30)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因病解任
十三年十二月十日緣事革職拏問
16
百齡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
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09,2,13)調巡撫
-
17
朱理
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09,2,13)
嘉慶十四年四月九日(1809,5,22)調光祿寺卿
-
18
慶保
嘉慶十四年四月九日(1809,5,22)
調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江蘇布政使
-
19
朱錫爵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緣事開缺聽候部議
-
20
慶炆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
調
嘉慶廿年二月三日(1815,3,13)調陝西布政使
-
21
和舜武
嘉慶廿年二月三日(1815,3,13)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調晉撫
-
22
廣慶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
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九日(1819,6,1)緣事交部嚴加議處
-
23
嶽齡安
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九日(1819,6,1)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調陝西布政使
-
24
徐炘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
調
道光元年六月十四日(1821,7,12)調福建布政使
由陝布調,先陛見再赴任
25
琦善
道光元年六月十四日(1821,7,12)
調
道光元年六月廿六日(1821,7,24)調巡撫
未到任
26
程祖洛
道光元年六月廿六日(1821,7,24)
調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調陝撫
-
27
陸言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調直隸布政使
-
28
楊健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
道光三年四月五日(1823,5,15)調甘肅布政使
-
29
朱桂楨
道光三年四月五日(1823,5,15)
調
道光四年五月七日(1824,6,3)因病賞假
-
30
王檢
道光四年五月七日(1824,6,3)
-
-
31
朱桂楨
-
-
道光四年閏七月十一日(1824,9,3)調晉撫
-
32
費丙章
道光四年閏七月十一日(1824,9,3)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調湖北布政使
-
33
訥爾經額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
-
-
34
訥爾經額
道光五年四月十日(1825,5,27)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調護巡撫
實授
35
劉斯嵋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
-
-
36
訥爾經額
-
-
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1,3)調漕運總督
-
37
賀長齡
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1,3)
調
道光七年閏五月廿九日(1827,7,22)調護巡撫
-
38
鍾祥
道光七年閏五月廿九日(1827,7,22)
-
-
39
賀長齡
-
-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調江寧布政使
-
40
鍾祥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
道光九年正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清史列傳卷38頁21
41
劉斯嵋
道光九年正月廿七日(1829,3,2)
道光十八年四月八日(1838,4,26)陛見
布政使服闋,四月廿九日卒,離職根據濟南府志卷37頁63
42
王青蓮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二日(1838,5,25)
-
-
43
楊慶琛
道光十八年七月廿九日(1838,9,17)
道光廿二年五月廿九日(1842,7,7)調光祿寺卿
-
44
王篤
道光廿二年六月二日(1842,7,9)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廿五日(1843,1,25)調署巡撫
-
45
崇恩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廿五日(1843,1,25)
-
-
46
王篤
-
-
道光廿七年十一月二日(1847,12,9)命到京
-
47
徐澤醇
道光廿七年十一月二日(1847,12,9)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調巡撫
-
48
劉源灝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
鹹豐三年五月十三日(1853,6,19)命到京
-
49
崇恩
鹹豐三年五月十三日(1853,6,19)
鹹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調巡撫
八月十一日暫署魯撫
50
劉源灝
-
-
-
51
厲恩官
鹹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
鹹豐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調太常寺卿
-
52
景霖
-
-
-
53
晏端書
鹹豐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
調
鹹豐六年十一月六日(1856,12,3)調浙撫
-
54
吳廷棟
鹹豐六年十一月六日(1856,12,3)
鹹豐九年九月十一日(1859,10,6)緣事降調
-
55
清盛
鹹豐九年九月十一日(1859,10,6)
鹹豐十一年十二月三日(1862,1,2)同上
-
56
貢璜
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四日(1862,1,3)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因案查辦,結案後到京
-
57
丁寶楨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調巡撫
-
58
潘鼎新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
同治八年六月二日(1869,7,10)開缺養親
-
59
文彬
同治八年六月三日(1869,7,11)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調漕運總督
-
60
李元華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
光緒三年十一月廿九日(1878,1,2)命到京
-
61
餘思樞
光緒三年十一月廿九日(1878,1,2)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日(1879,4,30)緣事降調
-
62
薛允升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一日(1879,5,1)
光緒五年八月廿九日(1879,10,14)調刑部右侍郎
-
63
崇保
光緒五年九月一日(1879,10,15)
調
光緒十四年四月廿日(1888,5,30)因病解職
由甘肅布政使遷
64
靈傑
光緒五年九月廿一日(1879,11,4)
-
-
65
王毓藻
光緒十四年四月廿日(1888,5,30)
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廿八日(1890,4,17)丁母憂
離職根據光緒十六年三月(中)月摺檔
66
福潤
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三日(1890,5,1)
光緒十七年七月廿五日(1891,8,29)調巡撫
-
67
湯聘珍
光緒十七年七月廿六日(1891,8,30)
光緒廿一年五月五日(1895,5,28)到京另候簡用
-
68
張國正
光緒廿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
-
-
69
張人駿
光緒廿四年七月十五日(1898,8,31)
調
光緒廿六年十月四日(1900,11,25)調漕運總督
-
70
胡廷幹
光緒廿六年十月五日(1900,11,26)
光緒卅年七月廿二日(1904,9,1)調江寧布政使
-
71
黃建笎
光緒卅年七月廿二日(1904,9,1)
調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同上
-
72
尚其亨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
-
由按察使遷
73
吳廷斌
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
調
光緒卅四年四月四日(1908,5,3)調直隸布政使
-
74
朱其煊
光緒卅四年四月四日(1908,5,3)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修墓開缺
-
75
志森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
調
宣統三年九月四日(1911,10,25)開缺另簡
-
76
趙濱彥
宣統三年九月四日(1911,10,25)
-
-
77
張廣建
宣統三年十月四日(1911,11,24)
-
-
78
張廣建
宣統三年十二月五日(1912,1,23)
-
實授
79
餘則達
宣統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912,1,29)
-
-
歷任山東按察使 [3] 
共有 102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康基田
乾隆六十年十月廿一日(1795,12,1)
調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調布政使
-
2
張長庚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
調
嘉慶二年九月十九日(1797,11,7)調湖北按察使
-
3
荊道乾
嘉慶二年九月十九日(1797,11,7)
嘉慶四年二月二日(1799,3,7)調江蘇布政使
-
4
王汝璧
嘉慶四年二月三日(1799,3,8)
嘉慶五年閏四月十五日(1800,6,7)同上
-
5
方維甸
嘉慶五年閏四月十五日(1800,6,7)
嘉慶六年十月一日(1801,11,6)調河南布政使
-
6
策丹
嘉慶六年十月一日(1801,11,6)
嘉慶六年十月四日(1801,11,9)調河南按察使
未到任
7
陳鍾琛
嘉慶六年十月四日(1801,11,9)
調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調署布政使
-
8
崔映辰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
-
-
9
陳鍾琛
-
-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調布政使
-
10
金光悌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同上
-
11
李奕疇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
嘉慶十一年五月廿七日(1806,7,13)緣事降調
-
12
石韞玉
嘉慶十一年五月廿七日(1806,7,13)
嘉慶十二年六月二日(1807,7,6)同上
-
13
朱棟
嘉慶十二年六月二日(1807,7,6)
調
嘉慶十三年五月卅日(1808,6,23)調甘肅按察使
-
14
百齡
嘉慶十三年五月卅日(1808,6,23)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調布政使
-
15
陳若霖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
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廿一日(1809,1,6)調廣東按察使
-
16
朱錫爵
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廿一日(1809,1,6)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布政使
-
17
張彤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11,26)因父母年老歸養
離職根據嘉慶十八年二月分上諭檔,頁00095
18
劉大懿
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11,26)
調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緣事開缺聽候部議
-
19
程國仁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
嘉慶廿一年七月十五日(1816,9,6)調甘肅布政使
-
20
張五緯
嘉慶廿一年七月十五日(1816,9,6)
嘉慶廿三年二月十一日(1818,3,17)緣事革職
-
21
温承惠
嘉慶廿三年二月十一日(1818,3,17)
嘉慶廿四年八月廿六日(1819,10,14)緣事,年老革職
-
22
童槐
嘉慶廿四年八月廿六日(1819,10,14)
調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調湖北按察使
-
23
琦善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
調
道光元年六月十三日(1821,7,11)調福建布政使
-
24
羅含章
道光元年六月十四日(1821,7,12)
道光二年正月五日(1822,1,27)調河南布政使
-
25
楊健
道光二年正月五日(1822,1,27)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調布政使
-
26
盧元偉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
調
道光三年六月十三日(1823,7,20)到京另候簡用
-
27
訥爾經額
道光三年六月十三日(1823,7,20)
道光三年十二月八日(1824,1,8)調署安徽按察使
-
28
劉斯嵋
道光三年十二月八日(1824,1,8)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六日(1824,1,26)調安徽按察使
由浙江鹽運使遷,未到任
29
訥爾經額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六日(1824,1,26)
道光四年四月十六日(1824,5,14)因病賞假
-
30
賀長齡
道光四年四月十六日(1824,5,14)
-
-
31
訥爾經額
-
-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調署布政使
-
32
韓文綺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調四川布政使
-
33
劉斯嵋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
調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調署布政使
-
34
王檢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
-
-
35
劉斯嵋
-
-
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26,1,26)調貴州布政使
-
36
梁章鉅
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26,1,26)
道光六年十一月廿六日(1826,12,24)調江西按察使
-
37
鍾祥
道光六年十一月廿六日(1826,12,24)
道光七年閏五月廿九日(1827,7,22)調署布政使
-
38
鍾祥
-
-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調布政使
-
39
李文耕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
調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調貴州按察使
-
40
趙盛奎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
道光十一年十月七日(1831,11,10)調江寧布政使
-
41
經額布
道光十一年十月七日(1831,11,10)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1832,3,2)調河南按察使
-
42
蘇廷玉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1832,3,2)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調四川按察使
-
43
牛鑑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835,1,8)調順天府府尹
-
44
程楙採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835,1,8)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調安徽布政使
-
45
慶林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
調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調山西按察使
由山西按察使遷,未到任
46
李振翥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
調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37,1,21)因病開缺
十七年正月九日卒(道光十七年二月奏摺檔,頁039),離職原因係推斷
47
李宗傳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37,1,21)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七日(1838,12,23)調湖北布政使
東華錄載調浙江布政使
48
邵甲名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七日(1838,12,23)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1839,12,17)調安徽布政使
服闋
49
徐寶森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839,12,18)
調
道光廿年十月十三日(1840,11,6)同上
-
50
王篤
道光廿年十月十三日(1840,11,6)
道光廿二年六月二日(1842,7,9)調布政使
-
51
崇恩
道光廿二年六月二日(1842,7,9)
調
道光廿三年五月廿六日(1843,6,23)調江寧布政使
-
52
方濤
道光廿三年五月廿七日(1843,6,24)
道光廿三年七月五日(1843,7,31)仍以鹽運使候補
-
53
陳慶偕
道光廿三年七月五日(1843,7,31)
道光廿六年十月十四日(1846,12,2)調福建布政使
-
54
徐思莊
道光廿六年十月十四日(1846,12,2)
-
-
55
劉源灝
道光廿七年十月廿一日(1847,11,28)
調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調布政使
-
56
蔣霨遠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
道光廿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849,1,9)調浙江按察使
-
57
黃宗漢
道光廿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849,1,9)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廿二日(1850,2,3)同上
-
58
程庭桂
道光廿九年五月廿五日(1849,7,14)
-
-
59
王懿德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廿二日(1850,2,3)
調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調陝西布政使
-
60
福濟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
調
鹹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調奉天府府尹
-
61
英桂
鹹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
調
鹹豐三年九月廿四日(1853,10,26)調豫撫
-
62
厲恩官
鹹豐三年九月廿四日(1853,10,26)
鹹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調布政使
-
63
劉源灝
鹹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
-
-
64
譚廷襄
鹹豐四年三月廿日(1854,4,17)
鹹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調順天府府尹
暫留直隸辦理天津海運事宜,未到任
65
昇福
鹹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
-
-
66
昇福
鹹豐六年七月五日(1856,8,5)
鹹豐七年六月十二日(1857,8,1)命到京
實授
67
葉圭書
鹹豐七年六月十二日(1857,8,1)
鹹豐十年正月廿二日(1860,2,13)緣事降調
-
68
聯英
鹹豐十年正月廿二日(1860,2,13)
調
-
由江蘇按察使遷,仍署漕督,未到任
69
陳景亮
鹹豐十年正月廿二日(1860,2,13)
鹹豐十年十月二日(1860,11,14)調雲南布政使
-
70
貢璜
鹹豐十年十月二日(1860,11,14)
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四日(1862,1,3)調布政使
-
71
孫治
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四日(1862,1,3)
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62,1,27)調直隸按察使
未到任
72
吳廷棟
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62,1,27)
調
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1863,2,28)調大理寺卿
-
73
丁寶楨
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1863,2,28)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調布政使
-
74
恩錫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
同治四年八月廿二日(1865,10,11)調奉天府府尹
-
75
潘鼎新
同治四年八月廿二日(1865,10,11)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調布政使
-
76
盧定勳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九日(1868,1,13)調直隸布政使
-
77
文彬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九日(1868,1,13)
同治八年六月三日(1869,7,11)調布政使
-
78
李元華
同治八年六月三日(1869,7,11)
調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同上
-
79
長賡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75,2,5)因病解職
-
80
陳士傑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75,2,5)
光緒五年正月廿五日(1879,2,15)調福建布政使
-
81
譚鈞培
光緒五年正月廿五日(1879,2,15)
光緒五年正月廿六日(1879,2,16)調湖南按察使
未到任
82
靈傑
光緒五年正月廿六日(1879,2,16)
光緒五年九月廿一日(1879,11,4)署布政使
-
83
李朝儀
光緒五年九月廿一日(1879,11,4)
-
-
84
靈傑
-
-
光緒七年二月十九日(1881,3,18)因病乞休
-
85
潘駿文
光緒七年二月十九日(1881,3,18)
光緒九年月日緣事降調
離職根據傳包
86
林述訓
光緒九年五月六日(1883,6,10)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3,20)開缺到京
-
87
成允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3,20)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廿五日(1886,12,20)調湖北按察使
-
88
福潤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廿五日(1886,12,20)
調
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三日(1890,5,1)調布政使
-
89
曹秉哲
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三日(1890,5,1)
光緒十七年正月四日(1891,2,12)卒
離職根據光緒十七年正月(上)月摺檔
90
松林
光緒十七年正月十六日(1891,2,24)
光緒廿一年閏五月三日(1895,6,25)調奉天府府尹
-
91
松壽
光緒廿一年閏五月四日(1895,6,26)
光緒廿二年四月十二日(1896,5,24)調江西按察使
-
92
毓賢
光緒廿二年四月十二日(1896,5,24)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調湖南布政使
-
93
景星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
調
光緒廿四年十月六日(1898,11,19)調河南布政使
-
94
胡景桂
光緒廿四年十月七日(1898,11,20)
光緒廿六年十月五日(1900,11,26)調湖南按察使
-
95
尚其亨
光緒廿六年十月五日(1900,11,26)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調布政使
-
96
餘肇康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
光緒卅一年四月廿一日(1905,5,24)調江西按察使
-
97
連甲
光緒卅一年四月廿一日(1905,5,24)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調提學使
-
98
袁大化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一日(1906,5,14)
光緒卅二年十一月二日(1906,12,17)調河南布政使
-
99
黃雲
光緒卅二年十一月三日(1906,12,18)
調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九日(1908,1,12)開缺到京
-
100
胡建樞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九日(1908,1,12)
宣統三年十月廿七日(1911,12,17)調巡撫
-
101
聶憲藩
宣統三年十月廿七日(1911,12,17)
-
-
102
丁道津
宣統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912,1,29)
-
-
歷任山東提學使 [4] 
共有 55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曹城
乾隆六十年十月十三日(1795,11,23)
-
-
2
胡長齡
嘉慶三年八月十一日(1798,9,20)
嘉慶四年十一月十日(1799,12,6)緣事降調
離職根據嘉慶四年冬季上諭檔
3
蔣曰綸
嘉慶四年十一月十日(1799,12,6)
嘉慶五年正月廿六日(1800,2,19)到京供職
-
4
戴均元
嘉慶五年正月廿六日(1800,2,19)
-
-
5
劉鳳誥
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
-
6
萬承風
嘉慶九年八月四日(1804,9,7)
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一日(1805,8,5)回京供職
-
7
錢樾
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一日(1805,8,5)
-
-
8
王宗誠
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嘉慶十三年二月十五日(1808,3,11)省親乞假回京
母病開缺省親
9
帥承瀛
嘉慶十三年二月十五日(1808,3,11)
-
-
10
張鵬展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
-
-
11
吳芳培
嘉慶十八年八月九日(1813,9,3)
嘉慶十八年八月十日(1813,9,4)調順天學政
-
12
戴聯奎
嘉慶十八年八月十日(1813,9,4)
調
嘉慶十八年八月廿七日(1813,9,21)丁憂
離職根據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102頁35
13
黃鉞
嘉慶十八年八月廿七日(1813,9,21)
嘉慶十九年三月廿三日(1814,5,12)命回京
-
14
王引之
嘉慶十九年三月廿三日(1814,5,12)
-
-
15
辛從益
嘉慶廿一年八月十一日(1816,10,1)
-
-
16
李振祜
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
-
-
17
何淩漢
道光二年八月十三日(1822,9,27)
-
-
18
吳慈鶴
道光五年八月三日(1825,9,14)
調
道光六年八月十八日(1826,9,19)卒
離職根據道光六年九月奏摺檔,頁015
19
龔守正
道光六年八月廿二日(1826,9,23)
-
-
20
何彤然
道光八年八月三日(1828,9,11)
-
-
21
盛思本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道光十二年九月廿一日(1832,10,14)緣事到京下部嚴議
-
22
王丙
道光十二年九月廿一日(1832,10,14)
-
-
23
季芝昌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八日(1834,1,17)
-
-
24
劉繹
道光十七年八月二日(1837,9,1)
道光廿年七月廿九日(1840,8,26)回京供職
-
25
李汝嶠
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
-
26
殷壽彭
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
-
27
何桂清
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
道光廿八年七月廿六日(1848,8,24)丁繼母憂
離職根據傳包
28
馮譽驥
道光廿八年八月廿五日(1848,9,22)
-
-
29
徐樹銘
鹹豐二年八月六日(1852,9,19)
-
-
30
呂序程
鹹豐五年八月二日(1855,9,12)
-
-
31
鄭敦謹
鹹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
-
32
尚慶潮
鹹豐十一年八月三日(1861,9,7)
-
-
33
趙佑宸
同治三年八月一日(1864,9,1)
-
-
34
張家驤
同治六年八月一日(1867,8,29)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調山西學政
-
35
於建章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
調
同治九年四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101162號
36
潘斯濂
同治九年五月十六日(1870,6,14)
-
-
37
黃體芳
同治十二年八月一日(1873,9,22)
-
-
38
鈕玉庚
光緒二年八月一日(1876,9,18)
-
-
39
戴鴻慈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光緒七年九月十六日(1881,11,7)丁父憂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118788號
40
張百熙
光緒七年十月六日(1881,11,27)
光緒九年四月日同上
離職根據傳包
41
汪鳴鑾
光緒九年四月廿八日(1883,6,3)
-
-
42
陸潤庠
光緒十一年八月一日(1885,9,9)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887,1,8)丁父憂
離職根據光緒十二年十二月月摺檔
43
梁燿樞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廿三日(1887,1,16)
-
-
44
裕德
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
-
-
45
秦澍春
光緒十七年八月一日(1891,9,3)
光緒十九年五月六日(1893,6,19)卒
離職根據光緒十九年五月(中)月摺檔
46
華金壽
光緒十九年五月十二日(1893,6,25)
-
-
47
姚丙然
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光緒廿五年二月九日(1899,3,20)緣事革職
-
48
榮慶
光緒廿五年二月九日(1899,3,20)
光緒廿五年十二月卅日(1900,1,30)丁母憂
離職根據光緒廿六年正月奏摺檔,頁104
49
尹銘綬
光緒廿六年正月九日(1900,2,8)
-
-
50
載昌
光緒廿九年八月一日(1903,9,21)
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
51
連甲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光緒卅二年七月十五日(1906,9,3)調福建布政使
-
52
朱益藩
光緒卅二年七月十六日(1906,9,4)
光緒卅三年六月十七日(1907,7,26)調大學堂總監督
-
53
羅正鈞
光緒卅三年六月十八日(1907,7,27)
-
-
54
陳榮昌
宣統二年八月十四日(1910,9,17)
-
-
55
方燕年
宣統三年十二月三日(1912,1,21)
-
-
參考資料
  • 1.    《明代奴兒干都司及其衞所研究》
  • 2.    官職查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3-19]
  • 3.    官職查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3-22]
  • 4.    官職查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