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昌府

鎖定
東昌府是古代山東行政區,前身為元東昌路,民國後改為山東省濟西道、東臨道,駐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清兩代,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被譽為“江北一都會”,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
中文名
東昌府
前    身
東昌路
相    關
濟西道、東臨道

東昌府名稱由來

東昌府,明清行政區,位於交通要衝,市場繁榮
初沿明制,領三州五縣,雍正乾隆間,濮州臨清州直隸,割範縣觀城縣朝城縣夏津縣、丘縣。領一州九縣: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茌平縣清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高唐州、恩縣。
鳳凰城有一個傳説。據傳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對鳳凰,統率着林中百鳥,過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叫它東州湖。地方官見湖波盪漾,周圍林茂花繁、景色優美,便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這時,來了兩個人,一個叫王東,一個叫王昌,他們自告奮勇,願意承建。原來這兩人就是被惡龍趕走的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長時間,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將該城起名為鳳凰城。後來,東海惡龍又興風作浪,企圖摧毀新城。此時,王東、王昌即力戰惡龍。惡龍逃往東海,扒出一條水道,引海水來灌城。為救鳳凰城的百姓,王東、王昌兄弟二人鑽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們為感謝兩兄弟獻身保城救眾的高尚品德,便將鳳凰城又改名叫東昌。
燦爛文化
鳳凰城 鳳凰城
東昌府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東昌府區就是齊國西部的重要城邑。元代稱大東昌路總管府,明代始稱東昌府。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明朝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于慎行於萬曆七年所寫的《東昌府城重修碑》,有“萬貨輻輳,江北一都會”、“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傳引。成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昌盛,也為東昌府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雄偉挺拔的光嶽樓,金碧輝煌的山陝會館,“摩天迥雁”的宋代鐵塔、“富甲天下”的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海源閣、傅斯年陳列館、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名的孔繁森同志紀念館、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名的民族英雄範築先紀念館人文景觀星羅棋佈,不勝枚舉。

東昌府東昌葫蘆

東昌府葫蘆加工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各種葫蘆一度成為京杭大運河兩岸農家生產的重要商品。東昌府區葫蘆種植總面積有6000多畝,年生產葫蘆6000萬個,佔全國份額的60%以上;葫蘆加工企業360餘家,年銷售額近6億元,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綜合效益達10億元,是全國最大的葫蘆生產加工基地。
東昌葫蘆雕刻用料以“大葫蘆”、“亞腰葫蘆”和“扁圓葫蘆”為主,經過特殊工藝製作,雕刻圖案顏色永不退色。圖案內容非常豐富,取材廣泛,花鳥蟲魚走獸、人物、山水俱全。
東昌府 東昌府
2007年,東昌葫蘆雕刻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東昌府區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葫蘆雕刻文化藝術之鄉。從2007年開始,東昌府區已成功舉辦了7屆葫蘆文化藝術節,吸引上百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探討交流葫蘆文化。甘肅的針刻葫蘆、天津的蟈蟈葫蘆日本的實用葫蘆、美國的彩繪葫蘆等給東昌葫蘆的加工帶來新思路。他們在帶來別樣的葫蘆文化理念的同時,也簽訂了一大批訂單。
為做大做強葫蘆文化產業,東昌府區制定了涉及葫蘆種植、葫蘆加工、葫蘆銷售三大產業鏈條的發展規劃,成立了東昌葫蘆文化協會,引導葫蘆加工不斷提升文化創意水平。文化部門在整理、挖掘、研究葫蘆藝術方面下大力氣進行傳承、發展、創新。 [1] 

東昌府風景名勝

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歷史上,東昌府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過了濟寧,便是東昌”的美譽。“光嶽曉晴”、“鐵塔煙霏”、“聖泉攜雨”、“仙客雲護”、“崇武連檣”等合稱東昌府八大勝景。風景如畫的東昌湖,環抱古城,總面積達4.2平方公里,是我國江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也是全國著名的垂釣基地,風光旖旎,碧波盪漾,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聊城也因此被稱作“江北水城”。同時,古城文化商貿區、古運河旅遊區和以《水滸》、《聊齋》、《老殘遊記》等我國古典名著中許多情節為背景的景點也正在開發之中,東昌府即將成為中原一帶、京九沿線獨具特色的旅遊觀光勝地。

東昌府光嶽樓

光嶽樓 光嶽樓
光嶽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古城中央。高樓凌空,巍峨壯麗,氣勢非凡,為魯西一大名勝。它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聊城在此時為東昌府治。明朝初年,平山衞守禦指揮僉事陳鏞為與元朝殘餘部隊作戰,將東昌土城改建為磚城,並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餘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所以初名“餘木樓”,後因地而名“東昌樓”。當時建造此樓的目的是為了“嚴更漏、料敵望遠、報時、報警”,隨着明王朝統治的鞏固,此樓的軍事功用很快被遺忘,但光嶽樓卻以她的雄偉高大而名揚天下。其中尤其以清康熙皇帝御筆“神光鍾暎”匾,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鍾嶽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這些至為珍貴。
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昌府山陝會館

京杭大運河西岸有一處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羣,遠看,瓊樓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東關雙街南首,建於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她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山陝會館是一座廟宇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羣體,坐西面東,南北闊44米,東西深75米,主要建築有山門、戲樓、夾樓、鐘鼓樓、看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等,共計160餘間。

東昌府海源閣

海源閣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22萬。它與江蘇常熟縣翟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其中以翟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楊”的美稱,深為海內外學者所仰慕。
海源閣藏書樓位於光嶽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為單檐硬山脊南向樓房,面闊三間,上下兩層,下為楊氏家祠,上為宋元珍本手抄本等秘籍收藏處。藏書樓上層中間門額上懸掛“海源閣”陽言語匾額一方,為楊以增親書,額後有楊以增自題跋語。 海源閣藏書浩瀚,是楊氏四代人潛心蒐集的結果。楊氏第四代人楊保彝編著《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及《海源閣書目》計有208300卷有餘。另有不載於書目者尚多。

東昌府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倍受世人關注的中國第一座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在山東聊城東昌湖風景區內落成並投入使用,吸引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和旅遊者的目光。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於2004年11月在山東聊城動工建設。該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分為陳列區、收藏區和研究及學術交流區3個功能區域。中國是世界上開鑿運河最早的國家之一。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外觀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外觀
該博物館將系統介紹運河發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區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內涵,對於進一步弘揚運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東昌府東昌名吃

東昌府八批果子

聊城傳統名吃。八批果子是一種油炸的小食品,因炸製成的果子分成八條,兩端相連,為橢圓,口感酥脆,尤以東關街的知味軒的最為正宗,好吃,配以該店特色的甜沫豆漿等湯,更加美味。

東昌府聊城呱嗒

聊城傳統名吃,據説因製作時發出啪嗒啪嗒的聲音而得名。創制於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已被收入《中國名吃譜》一書。是—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尤以沙鎮呱嗒最為有名。餡料有肉類餡、雞蛋餡、肉蛋混合餡(又名“風攪雪”)等多種。在製作時,先用燙麪和呆面,隨季節變化按不同比例調製,卷以配好的餡料,兩端捏實,軋成矩形,後放入油鍋煎制而成。食之香酥,味道適口,加之有餡有面,倍受羣眾歡迎。在城鎮鬧市、鄉間集日,常年有設攤者供應。

東昌府遠香齋魏氏燻雞

遠香齋魏氏燻雞產於山東聊城東昌府區北關路東魏氏燻雞老店,本店以製作、銷售遠香齋魏氏燻雞而聞名華夏。燻雞是我國的獨有產品。遠香齋魏氏燻雞以其獨特的風味堪稱燻雞精品。它是先祖魏永泰於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創制的,歷經魏兆松、魏世忠、魏金鑑至魏立華,已是第五代傳人,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的選料精良、配料精當、製作精細、挑選肥嫩無病的活雞,經加工後,在鋸末煙頭上熏製而成,燻雞皮縮裂,胸腿肉外露,掐之無彈性,色澤慄紅,嚼有餘香,即可下酒,又可佐茶,具有脱水適宜,易於存放,便於攜帶的特點,產品銷售往全國各地,是宴賓饋贈之佳品被列為聊城名吃之首,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厚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