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底吳村

鎖定
山底吳村距禹州市市區18公里,背靠三峯山,面屏九龍山,西臨濱蘭河,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也正是在這裏,走出了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與“詩聖”、“書聖”比肩而立的文化巨人吳道之,繼而被歷代畫家奉之為“聖”。 [1] 
中文名
山底吳村
名    人
吳道之

山底吳村基本村情

吳道子故里,在禹州市西南13.5公里的鴻暢鎮山底吳村。由於吳道子的出現,家鄉一帶遂成畫鄉,吳姓成大族。山底吳聚落呈東西長方形,面積75000平方米,兩條東西大街,201户,812人,93%為吳姓人。 [2] 

山底吳村資源古蹟

山底吳村 山底吳村
該村前有九龍山,背靠文峯山,右臨蘭河,左邊是平原,山水秀麗。出土的秦磚漢瓦俯拾即是,説明這是個歷史悠久的村落。而諸如蛤蟆硯、寶碾盤、飲牛坑、分牛石、謎語峯、彩石洞、感悟亭等吳道子遺蹟,賦予了畫聖故里無數悠美的傳説。如今雕樑畫棟、松柏常青、百花盛開、寬廣明亮的吳道子畫院,更使如織的遊人留連忘返,感嘆他後繼有人。 [2] 

山底吳村歷史名人

山底吳村人物成名

史書記載,吳道子“年少孤貧”,很小的時候就失去父母,在山底吳村的山坡上為人放牛。如今,山底吳村以及方圓百里流傳的民間故事中,有很多關於吳道子的傳説。僅以他的名字為例,其來源就有很多種説法。有種説法是:其貧窮的父母進城賣石貨返回時,母親把他生在了路邊的一個茅草菴裏,半道得子,故名“道子”。還有一種説法:道子“抓周”時,抓起筆東一道西一道滿地亂畫,爹孃説,這娃兒將來或許是個讀書人。過路的私塾先生看見了,説:“好哇!啥字不是一道一道地寫出來呢?就叫個‘道子’吧!”於是,吳道子的名字就此確定。
究竟哪種是真實的歷史,現在顯然已無從考證,但山底吳村是吳道子的故鄉是個不爭的事實。如今,後人懷着對吳道子的敬仰,只能從模糊不全的史書記載中,去試圖復原那段隱沒的歷史,以緬懷這個讓家鄉人倍感驕傲的文化巨匠。在山底吳村的畫聖祠裏,吳道子的形象被後代設計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面目:一種是大殿裏金身塑像上那個披掛着大唐帝國官服,頭戴官帽,面露微笑的和藹小老頭兒;另一種是祠堂西廂房裏懸掛的出之於當代畫師之手的畫像,畫像上的吳道子有着仙的飄逸和聖的高傲,飄逸的是滿身飄動的衣衫,高傲的是回頭睥睨的眼神。
無論哪種形象,都是後代對畫聖的一種崇拜,而這種感覺在畫聖祠裏尤為明顯。畫聖祠佔地面積不大,但精巧而大氣,進門兩邊全是碑林。全世界所有吳道子的“粉絲”們,把仰慕之情鐫刻在一塊塊偉岸的石頭上,林立於兩側的蒼松翠柏之下。拾級而上,是東西廂房,東廂房的牆上懸掛着巨幅畫卷《八十七神仙卷》,西廂房的牆上懸掛着海內外名人的書畫作品,而正面的大殿內,供奉的是吳道子金身塑像,栩栩如生。

山底吳村人物經歷

據史書記載,吳道子壯年出遊功成名就後,並沒有落葉歸根到眼前這片生養他的土地上來,而終老於今天的四川省資陽縣昆台鄉先鋒村。在如今的三峯山西峯,後人為追念先賢建了一個吳道子冢。墓冢向陽,依山而建,從山底到墓冢共有680級台階,意藴吳道子是公元680年出生的。在墓冢的前面,立着堵影壁,影壁上書寫着“落葉歸根”,兩邊鐫着“丹青留後世,畫聖著千秋”。
“畫聖著千秋”,也許是對吳道子在中國美術史上最恰當的評價: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他用狀如蘭葉,或狀如蓴菜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他在長安興善寺當眾表演畫畫,長安市民扶老攜幼,蜂擁圍觀,當看到吳道子“立筆揮掃,勢若旋風”,一揮而就時,無不驚歎。在歷代文人、畫家的記憶裏,吳道子無疑是隻能仰望的存在。
如今,站在吳道子冢前,南望是九龍山,逶迤綿延;西面是大河,朦朧迷離;東面是平原,蒼茫無垠;近處是小村莊,陽光包裹着的小村莊,如詩如畫。正是這個環境,孕育了百代畫聖吳道子,時間過去了1000多年,吳道子走了,而美麗依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