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屈原評傳

鎖定
《屈原評傳》是郭維森創作的評傳,首次出版於1998年12月。 [2] 
該書對屈原的生平事蹟、作品思想、作品真偽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2]  該書不是簡單化地判定屈原思想屬於哪一學派,而是具體剖析屈原思想的有機構成,確定其歷史意義。作者認為以某家某派來範圍屈原是不合適的,屈原並非學術之士,而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對許多學派的思想都有所吸收,也有所摒棄;屈原的思想又異常豐富,包括政治觀、天道觀、人生觀、審美觀、愛國思想等方面,超出一家一派的範圍。作者認為:“與其勉強地將屈原歸屬某一學派,還不如檢查屈原在他的詩中,究竟表達了什麼樣的觀點。” [3] 
作品名稱
屈原評傳
作    者
郭維森
文學體裁
評傳
字    數
276千字
首版時間
1998年12月

屈原評傳內容簡介

該書既論述了屈原的文學業績,又着重從政治觀、天道觀、人生觀、審美觀、愛國思想等方面,分析了屈原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的突出貢獻,更以其對後世的巨大影響,論證了他在傳統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該書為給屈原作出歷史定位,較詳細地分析了屈原思想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對其思想分析則較多與先秦諸子的學説作對比,從同異中發現屈原思想的時代共性和獨特內涵。 [2] 

屈原評傳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七雄爭戰的時代
第二章 屈原的家世與生平
第三章 金相玉質百世無匹的藝術創造(上)
一 形勢的發展與變化
二 處士橫議與百家爭鳴
三 楚國曆史與文化特點
一 家世與出生
二 歷史記載與作品中所見之生平
三 對各種懷疑論的批評
一 楚辭的創造
二 關於《離騷》
三 關於《天問》
第四章 金相玉質百世無匹的藝術創造(下)
第五章 屈原作品的思想意義與審美追求
第六章 歷史的豐碑
一 關於《九歌》
二 關於《九章》
三 關於《遠遊
四 關於《招魂》(附《大招》)
五 關於《卜居》、《漁父》
一 思想流派的歸屬問題
二 企求完美的政治理想
三 徹底懷疑的天道觀
四 堅定不移的人生目標
五 內涵豐富的審美追求
六 愛國思想的時代內容
一 風騷傳統的巨大影響
二 楚辭學的建立與發展
三 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四 以屈原為題材的藝術作品
五 《楚辭》在國外的影響 [2] 

屈原評傳成書過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由匡亞明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由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總計200部、6000餘萬字,是南京大學文科重要的標誌性工程,凝聚了當代一批學有所長專家的集體智慧。叢書的學術顧問包括丁光訓、王元化、安子介、趙樸初、馮友蘭、張岱年、楊向奎、任繼愈、蘇步青、程千帆、杜維明等數十位學者。他們與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共同研討,從2500年曆史長河中選取了270多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作為傳主,從整體組合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傑出人物思想研究的格局。2006年,該叢書全部編撰完成,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屈原評傳》即該叢書中的一本。 [1] 

屈原評傳作品鑑賞

《屈原評傳》的顯著特點就是把屈原的思想作為研究的重點。該書不是簡單化地判定屈原思想屬於哪一學派,而是具體剖析屈原思想的有機構成,確定其歷史意義。作者認為以某家某派來範圍屈原是不合適的:一是所謂“九流十家”是漢代人歸納出來的,雖大體上可以成立,而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實際情況要比它複雜得多。《莊子》《荀子》《呂氏春秋》對當時的流派有不同的劃分,某一學派內部也有區別。二是先秦各學派間既互相攻擊、辯難,也互相借鑑、吸收,發生轉化,學説之間有同有異,並非壁壘分明、水火不容,而戰國後期學術已出現了打破門户界限的趨向。三是屈原並非學術之士,而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對許多學派的思想都有所吸收,也有所摒棄;屈原的思想又異常豐富,包括政治觀、天道觀、人生觀、審美觀、愛國思想等方面,超出一家一派的範圍。作者據此認為:“與其勉強地將屈原歸屬某一學派,還不如檢查屈原在他的詩中,究竟表達了什麼樣的觀點。”
該書多方比較,確定屈原思想的構成及其意義,不僅有橫向的比較,而且有縱向的比較:①對屈原政治觀的研究是橫向比較的適例。作者分析屈原的“美政”理想,指出其稱道堯舜的含義是主張以德治統一中國,這一思想與《孟子》一致,作為“德”的註腳,其稱美“善”與“義”的原則,則得之於《墨子》與《荀子》。在分析屈原主張以法治限制楚國貴族集團時,指出屈原好用“繩墨”“規矩”等詞語作比喻,與《荀子》《韓非子》有共同點,但屈原的法治主張與法家不同,他不贊成極端的功利主義,而是主張以德治民,不以嚴刑峻法來規範人們的行動。作者由此得出結論:“這使他與後期的法家保持了相當的距離,而與儒經的集大成者、後期法家的啓迪者荀卿有較多的相似。”作者在分析屈原的重民思想與舉賢授能的主張時,也與諸子學説反覆比較。這種研究方法顯得深入、細緻。
②對屈原天道觀的研究是縱向比較的適例。為了分析屈原的“徹底懷疑的天道觀”,作者從上古談起,追溯從原始社會以來一直到春秋時期天道觀的發展軌跡,然後指出春秋以來重人事、輕天命的思想始終是作為相信天命、依賴鬼神的保守思想的對立面存在的。經過這一番梳理,説明屈原的徹底懷疑的天道觀是在這樣的思想土壤上產生的,就比較可信。接着,作者分析了先秦諸子的天道觀,從比較中進一步闡明屈原天道觀的特點。繼而從他的《天問》中提出宇宙起源、天命論、時間觀念、天人關係等問題,一一加以剖析。這樣,通過多方面的縱橫比較,得出了準確的結論。 [3] 

屈原評傳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屈原評傳》
1998年12月
南京大學出版社
7-305-03201-8 [2] 

屈原評傳作者簡介

郭維森,男,祖籍安徽省毫縣,1931年9月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著作有《屈原》《司馬遷》《陶淵明全集譯註》(合作)《中國辭賦發展史》(合作)等,並主編有《古代文化知識要覽》《中國文學史話》等書。曾發表論文40餘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