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臭茉莉

(馬鞭草科大青屬植物)

鎖定
臭茉莉是唇形科大青屬植物,臭茉莉體被毛較密,傘房狀聚傘花序較密集,萼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裂片橢圓形,核果近球形,成熟時藍黑色,宿萼增大包果;花果期5~11月。 [5] 
臭茉莉產雲南、廣西、貴州;生於海拔650~1500米的林中或溪邊; [5]  採用扦插繁殖。 [6] 
臭茉莉有消腫與止血作用,經臨牀初步運用,臭茉莉對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骨髓炎、支氣管炎、高血壓、支氣管擴張等疾病的醫治有明顯的療效。 [7]  臭茉莉因其枝葉揉碎後有異味,大而美麗的聚傘花序着生一、二百朵紫紅帶玫瑰色的小花,遠遠看去好似牡丹花那樣醒目,具有觀賞性。 [8] 
中文名
臭茉莉
拉丁學名
Clerodendrum philippinum var. simplex
別    名
白花臭牡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馬鞭草科
大青屬
重瓣臭茉莉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亞    科
牡荊亞科
大青族
大青組
變    種
臭茉莉
分佈區域
江蘇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方。
密序系

臭茉莉形態特徵

臭茉莉
臭茉莉(48張)
植物體被毛較密,傘房狀聚傘花序較密集,花較多,苞片較多,花單瓣,較大,花萼長1.3-2.5釐米,萼裂片披針形,長1-1.6釐米,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花冠管長2-3釐米,裂片橢圓形,長約1釐米。核果近球形,徑8-10毫米,成熟時藍黑色。宿萼增大包果。花果期5-11月。 [1] 

臭茉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50-1500米的林中或溪邊。 [1] 

臭茉莉分佈範圍

產雲南、廣西、貴州。 [1] 

臭茉莉變種

重瓣臭茉莉(原變種)
灌木,高50-120釐米;小枝鈍四稜形或近圓形,幼枝被柔毛。葉片寬卵形或近於心形,長9-22釐米,寬8-21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截形,寬楔形或淺心形,邊緣疏生粗齒,表面密被剛伏毛,背面密被柔毛,沿脈更密或有時兩面毛較少,基部三出脈,脈腋有數個盤狀腺體,葉片揉之有臭味;葉柄長3-17釐米,被短柔毛,有時密似絨毛。傘房狀聚傘花序緊密,頂生,花序梗被絨毛;苞片披針形,長1.5-3釐米,被短柔毛並有少數疣狀和盤狀腺體;花萼鍾狀,長1.5-1.7釐米,被短柔毛和少數疣狀或盤狀腺體,萼裂片線狀披針形,長0.7-1釐米;花冠紅色、淡紅色或白色,有香味,花冠管短,裂片卵圓形,雄蕊常變成花瓣而使花成重瓣。 [3] 

臭茉莉主要價值

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骨痛、腳氣水腫、支氣管炎、高血壓症及濕疹疥瘡、皮膚瘙癢等皮膚疾病。 [2] 

臭茉莉醫藥用品

臭茉莉 臭茉莉 [9]
臭茉莉,又名:臭矢茉莉(《嶺南採藥錄》),蜻蜓葉、老虎草小將軍大髻婆過牆風、冬地梅。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
【藥用部位】臭茉莉的根與葉。
【性味歸經】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殺蟲止癢。治痹症,腳氣水腫,白帶,痔瘡,脱肛,癢疹,疥瘡,慢性骨髓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坐浴或燻洗。
【資源分佈】分佈安徽、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台灣等地。

臭茉莉化學成分

臭茉莉
臭茉莉(16張)
解釋:全草含黃酮甙、酚類、皂甙、鞣質。 根的石油醚及氯仿提取部分含蜂花烷(tri-acontane)、α-香樹脂素(α-amyrin)、赬桐甾醇(clerosterol)、(24S)-乙基膽甾-5,22,25-三烯-3β-醇[(24S)-ethylcholesta-5,22,25-triene-3β-ol]、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糖甙。

臭茉莉相關選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癱瘓,腳氣水腫:臭茉莉幹根一至二兩。煎水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風濕骨瘤,腳氣水腫,白帶,高血壓,支氣管炎:臭茉莉根。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臭茉莉
臭茉莉(12張)
③理腳氣,治腳痛:臭茉莉根燉雞食。服二、三次。(《嶺南採藥錄》)
④治痔瘡,脱肛:臭茉莉幹根適量。煎水坐浴。(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皮膚瘙癢,疥瘡疤疹:臭茉莉鮮葉適量。煎水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⑥治慢性骨髓炎:冬地梅根一兩,艾頭五錢。煎湯燉瘦肉服,每日一劑。另用大薊根二份,生薑一份,搗爛外敷局部,早晚各一次。症狀緩解後用小號紫珠根一兩,金銀花頭五錢。 煎湯燉瘦肉服,連服二至三劑以鞏固療效。(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冬艾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