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森癭蚊

鎖定
原產地一説是幼發拉底河流域,一説是南高加索。主要隨寄主植物的莖稈而遠距離傳播。最早報道於北美,由德國黑森地區的僱傭軍攜帶的麥草包中夾藏圍蛹傳入北美。最初在長島嚴重危害小麥,引起人們的重視,美國首先稱之為Hessian fly,從而得名。現已廣佈世界各地,中國新疆與俄羅斯交界地區有分佈。黑森癭蚊被稱為世界上小麥的第一大害,是美國小麥上最重要的害蟲之一。中國將其列為進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別    名
黑森蠅
小麥癭蚊
黑森麥稈蠅
中文學名
黑森癭蚊
拉丁學名
Mayetiola destruotor(Say)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雙翅目
亞    目
長角亞目
癭蚊科

黑森癭蚊分佈地區

前蘇聯(歐洲部分到北緯60°、中亞部分、伊爾庫次克、拉脱維亞、遠東)、伊拉克、以色列、塞浦路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丹麥、挪威(南部)、瑞典、芬蘭、波蘭(普瓦維、波茲南、盧賓、波美拉尼亞)、德國(勃蘭登堡、梅克倫堡、萊茵省)、奧地利、瑞士、荷蘭、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希臘(塞薩利)、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新西蘭、加拿大(艾伯塔南部、不列顛哥倫比亞西南部、曼尼託巴南部、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安大略東南部、愛德華太子島、薩斯喀徹温南部)、美國(亞拉巴馬北端、阿肯色北部、加利福尼亞、薩克拉門託流域和舊金山海灣、科羅拉多東北端、康涅狄格、特拉華、佐治亞北部、伊利諾斯、印第安納、衣阿華、堪薩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緬因、馬里蘭、馬薩諸塞、密執安、明尼蘇達、密蘇里、蒙大拿東端、內布拉斯加東部和南部、新罕布什爾、新澤西、紐約、北卡羅來納西部、北達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馬北部、俄勒岡西北部、賓夕法尼亞、羅得島、南卡羅來納西部、南達科他東部和西部、田納西、西弗吉尼亞、華盛頓西部、威斯康星)。

黑森癭蚊寄主植物

大麥、小麥、黑麥、冰草屬、葡萄龍牙草等。據Gagne,R.J.(1991)研究認為,在大麥和小麥上危害的Mayetiola屬的昆蟲應是兩個不同的種,危害小麥的主要是Mayetiola destructor,而在大麥上危害的主要是Mayatiola hordei。研究還表明,這兩個種在小麥和大麥上有交叉危害的現象。

黑森癭蚊形態特徵

黑森癭蚊成蟲體形如小蚊。雌蟲體大約長3毫米。觸角黃褐色,由17節組成,長度超過體長的1/3,具有直立短毛,基部兩節較其他節粗兩倍。胸部黑色,有灰色折光,背中區有2條稀疏的白毛。自頸側沿胸部下方到翅基有一淡紅色不規則條紋或斑紋。小盾片黑色,具有黑毛。腹部褐色,其他各節背板兩側各具有一大方形黑斑點。產卵管由3節組成,淡紅色,末節端部為褐色。足淡紅色。翅基部粉紅色,被有黑色毛。雄蟲體較雌蟲短 1/3,約 2毫米。觸角17節,長為體長的 2/3。下顎須 4節,第1節為不規則圓錐形,第2節近四邊形,第3節較細,比第2節長1/3,第4節約為第3節長度的2倍。腹部近於黑色,末節淡粉紅色,具有一對褐色抱器,生殖器官位於其中。生殖器結構有助於近緣種的鑑定。
卵長圓柱形,長0.4至0.5毫米,長徑約為寬徑的6倍。卵初產時透明,有紅色斑點,後變為紅褐色。卵產於葉面縱溝內,縱向排列,如果卵密集成對,狀如小麥鏽病的斑點。
老熟幼蟲體長約4毫米,由13節組成,第1節為頭部,2~4節為胸部,其後9節為腹部。幼蟲的主要鑑別特徵是位於胸部第1節的胸骨片的形狀。
蛹為圍蛹,慄褐色,外被偽繭,形似亞麻種子。雌蛹一般長4毫米,不足4毫米的為雄蟲。頭部和胸部色深,額上有堅硬的鋸齒。 [1] 

黑森癭蚊生活史

1年發生2~5代。歐洲一般3代,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僅1代。在我國新疆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偽繭內越冬,有時在前茬根叢內過冬,也有在自生麥苗或野生禾本科植物上過冬。次年春天在偽繭內化蛹。第1代成蟲在4~5月間出現。成蟲壽命僅5~7天,夜間羽化,上午交尾,交配後1小時即可產卵,1~2天即可產完。飛翔力不強,但可隨風吹到2~3英里外。喜在冬小麥或春小麥上產卵。產卵 50~500粒。卵期3~12天。幼蟲孵化時間多在每天17:00~次日8:00。幼蟲孵化後鑽入葉鞘內吸食汁液。幼蟲爬行速度很慢,爬行1毫米需要4分半鐘,從卵孵出後爬到取食部位需要12~15小時。幼蟲經2~4周老熟,在葉鞘內化蛹。圍蛹具有一定的抗乾燥、抗碾壓能力。化蛹後到成蟲羽化的時間因温度而不同: 4.4℃為30天, 10 ℃為 15天, 15.6℃ 為 11天,18. 9℃ 為 7天。 23.9℃以上不化蛹。1年主要發生在春季和秋季兩個世代。喜高温。氣候不適宜時進入休眠,延期羽化。在成蟲羽化時如果冬小麥不適合幼蟲取食,即於春小麥和大麥上產卵。遇到乾旱,產卵量顯著下降,卵和幼蟲大量死亡。

黑森癭蚊危害

幼蟲為害小麥、大麥、黑麥。其他寄主有燕麥、鵝冠草、匍匐龍牙草、加拿大報鹼草等。我國僅見危害小麥。在葉面淺凹處產卵。幼蟲孵化後一般鑽入接近地面的第一片葉鞘內,但不鑽入葉鞘組織和莖稈內。幼蟲銼傷麥稈吸流出的汁液。小麥早期受害後生長受阻,植株葉片變暗綠色或青綠色,顯著粗短,心葉變黃或缺,抗寒能力降低。在分櫱前,幼蟲鑽入幼苗主莖部為害,常造成植株死亡。麥苗於拔節到抽穗前被害時,在幼蟲吸食處形成白斑,莖壁變薄,莖稈彎曲,易引起倒伏,嚴重影響產量。秋季,受害株抗寒力下降,冬季易死亡。春季,除上述害狀外,還表現為受害株稈細易折。灌漿籽實期,麥穗麥芒扭曲,可能與旗葉扭結在一起,麥穗畸形,籽粒空癟,對產量影響極大。主要以圍蛹的形式隨麥杆及其製品的調運遠傳;圍蛹也可以夾雜在麥種中傳播;觀賞用的禾本科植物如鵝冠草也可能攜帶傳播。

黑森癭蚊檢驗方法

剝查麥杆,剝開根部及近根部的各節葉鞘,檢查幼蟲與圍蛹;過篩檢驗種子。判斷過冬幼蟲死活的方法:①將待檢幼蟲浸入二硝基苯飽和溶液內5~6小時(18~20℃),或3小時(30℃),②取出幼蟲,置於濾紙上吸乾多餘溶液,③蟲體放入盛濃氨水的玻管中,④活幼蟲在試驗開始後10~15分鐘變為紅色,30分鐘後死亡個體與成活個體均變為褐色。

黑森癭蚊檢疫措施

①不從黑森癭蚊發生的區域輸入麥類作物及其秸稈;從發生區輸出的包裝物不能用麥類植株或禾本科寄主雜草作為填充物、鋪墊物。國內發生區禁止麥稈製品、麥種、原糧調出,需調出的,必須做除害處理。
②在黑森癭蚊發生區加強農業技術措施,在成蟲發生期噴撒化學藥劑。
③按照小麥產地檢疫規程實施產地檢疫,發現受害株立即拔除,集中銷燬。

黑森癭蚊主要防治措施

選用抗性品種或適當推遲播種期;合理施肥,保持各種肥料搭配合理,不要偏施氮肥。剷除自生苗。抗蟲品種的特性表現為:葉片多毛、分櫱能力強、葉鞘緊密、組織堅硬。 [2] 
1.農業防治。根據當地黑森癭蚊成蟲的發生期,調節小麥播種期,以避開成蟲產卵,減輕危害,具體日期
黑森癭蚊 黑森癭蚊
每年要做調整。也可應用遺傳防治和選育抗蟲品種。遺傳防治是利用不同小種的黑森癭蚊進行雜交,以便產生危害性弱的小種。目前在美國各地育種者培育的小麥品種都是抗黑森癭蚊的品種。這些品種降低黑森癭蚊危害的機制主要是由於具有抗性和耐性,如有些品種表現的抗性是低危害率,它使植株上幼蟲的發育受到影響,形成的圍蛹個體很小;耐性的表現是,雖然植株受害,但受害程度很輕,產量損失不大。2.化學防治。其中包括土壤處理、種子處理、噴霧、噴粉、燻蒸及使用驅蟲劑或引誘劑、莖稈塗藥以殺死轉移的幼蟲等。土壤和種子處理是比較有效的,但成本較高,目前很少大面積使用。此外,在成蟲羽化高峯時,過去曾用過林丹噴粉,也可噴灑植物性殺蟲劑如除蟲菊、魚藤和尼古丁。
3.生物防治。黑森癭蚊的天敵最主要的是小廣腹細腰蜂,寄生在卵內,此外還有Merisus屬的寄生蜂可寄生在蛹內。保護和利用寄生蜂,對防治黑森癭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