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輪葉越桔

鎖定
小輪葉越桔(拉丁名:Vaccinium vacciniaceum (Roxb.) Sleumer ),是杜鵑花科越橘屬的一種常綠灌木,通常附生,高50釐米左右。果未見。花期4月。 產中國西藏、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生於海拔2300-24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中文名
小輪葉越桔
拉丁學名
Vaccinium vacciniaceum (Roxb.) Sleume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杜鵑花目
杜鵑花科
越橘屬
小輪葉越桔
亞    綱
五椏果亞綱
亞    科
越桔亞科
假輪葉組
亞    種
禿冠小輪葉越桔
分佈區域
中國西藏(墨脱),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
保護級別
近危(IUCN標準)、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近危)

小輪葉越桔形態特徵

小輪葉越桔的標本
小輪葉越桔的標本(4張)
常綠灌木,通常附生,高50釐米左右;分枝細瘦。幼枝有細稜,粗糙,密生粗短的糙毛,疏被長圓狀披針形宿存的葉芽鱗,老枝毛漸少。葉5-6片假輪生,葉片堅紙質,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3.5-5釐米,寬0.9-1.4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略鈍,邊緣有疏淺鈍齒,兩面無毛,中脈在兩面突起,側脈纖細,7-11對,連同網脈在葉面微突起,在背面不顯;葉柄長約2毫米。 [4] 
花序生枝頂葉腋,總狀或傘房狀總狀,長1.5-2釐米;序軸密被微柔毛,基部被多數覆瓦狀排列的花芽鱗,芽鱗卵形,長3-5毫米,邊緣有小流蘇;苞片未見,小苞片2,生花梗基部,披針形,長約2毫米,無毛;花梗長5-7毫米,無毛,向上增粗,與萼筒間明顯有關節;萼筒部無毛,萼齒三角形,長約1毫米,無毛,有1條中脈;花冠黃綠色,壇狀,長約4毫米,外面不被毛,內面有短柔毛,口部5裂,裂齒短小;雄蕊10,較花冠短,花絲長約1毫米,無毛,基部扁平擴大,藥室長1-1.2毫米,背部無距,藥管與藥室近等長;花柱不超出花冠。果未見。花期4月。 [1]  [2] 
相關變種
禿冠小輪葉越桔
與小輪葉越桔的不同在於花冠內面無毛;葉柄長1-2毫米;葉片基部狹圓形。

小輪葉越桔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24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附生樹上。 [1] 

小輪葉越桔分佈範圍

產中國西藏(墨脱)。也分佈於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 [1] 

小輪葉越桔栽培技術

(一)根插適用於矮叢越桔。春季萌芽前挖取根狀莖,剪成5釐米長的根段,在育苗牀或盤中先鋪一層基質,然後平擺上根段,間距5釐米,然後再鋪一層厚2-3釐米的基質,根狀莖上不定芽萌發後即可成為一株幼苗。
(二)分株適用於矮叢越桔。根狀莖每年可從母株向外延伸18釐米以上,根狀莖上的不定芽萌發出枝條後長出地面,將其與母株切斷即可成為一株新苗。
(三)種子繁殖常用育種。對某些保守性的品種,如矮叢越桔品種,當苗木不足時也可採用種子繁殖。採種要採完全成熟果實。採種後可以即刻在田間播種,也可貯存在-23攝氏度低温下完成後熟後再播種,採用變温處理(4天1攝氏度低温、4天21攝氏度高 温)32天可有效提高萌芽率。用100毫克/升赤黴素處理也有利於打破種子休眠。
(四)嫁接繁殖常用於高叢越桔,方法主要是芽接,嫁接的時期是在木栓形成層活動旺盛、樹皮容易剝離的時期,其方法與其他果樹芽接基本一致。利用越桔作砧木嫁接高叢越桔,可以在不適於高叢越桔栽培的土壤上(如山地、pH較高的土壤)栽培高叢越桔。

小輪葉越桔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果可食用,漿果大,味佳酸甜,且富含維生素C,工成果醬或果子凍,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在北美已成為商品。葉可代茶飲用,也可入藥作尿道消毒劑,防腐劑,收斂,袪風,降糖,小葉越桔的樹皮已被用於治療感冒。其他用途——綠色的長直莖和樹枝被用來做掃帚。

小輪葉越桔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