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葉栒子

鎖定
小葉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Wall. ex Lindl.)是薔薇科、栒子屬常綠矮生灌木,高達1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紅褐色至黑褐色,幼時具黃色柔毛。葉片厚革質,倒卵形至長圓倒卵形;葉柄長1-2毫米,有短柔毛;托葉細小,早落。花通常單生,稀2-3朵,花梗甚短;萼筒鍾狀,外面有稀疏短柔毛,內面無毛;萼片卵狀三角形;花瓣平展,近圓形;雄蕊15-20,短於花瓣;花柱2,離生;子房先端有短柔毛。果實球形,紅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佈於中國、印度、緬甸、不丹、尼泊爾。普遍生長於海拔2500-4100米的多石山坡地、灌木叢中。喜光,也稍耐陰,喜空氣濕潤環境,耐土壤乾旱、瘠薄,也較耐寒,但不耐濕澇。
枝橫展,葉小枝密,春開白花密集枝頭,晚秋葉片顏色紅亮,紅果累累,甚美觀,是佈置岩石園、庭院,綠地等處的良好材料,也可製作盆景。葉入藥,主治刀傷出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小葉栒子
拉丁學名
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Wall. ex Lindl.
別    名
地鍋鈀
鋪地蜈蚣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8] 
薔薇目
薔薇科
栒子屬
小葉栒子
命名者及年代
Wall. ex Lindl.,1827

小葉栒子形態特徵

常綠矮生灌木,高達1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紅褐色至黑褐色,幼時具黃色柔毛,逐漸脱落。葉片厚革質,倒卵形至長圓倒卵形,長4-10毫米,寬3.5-7毫米,先端圓鈍,稀微凹或急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或具稀疏柔毛,下面被帶灰白色短柔毛,葉邊反捲;葉柄長1-2毫米,有短柔毛;托葉細小,早落。 [2] 
花通常單生,稀2-3朵,直徑約1釐米,花梗甚短;萼筒鍾狀,外面有稀疏短柔毛,內面無毛;萼片卵狀三角形,先端鈍,外面稍具短柔毛,內面無毛或僅先端邊緣上有少數柔毛;花瓣平展,近圓形,長與寬各約4毫米,先端鈍,白色;雄蕊15-20,短於花瓣;花柱2,離生,稍短於雄蕊;子房先端有短柔毛。果實球形,直徑5-6毫米,紅色,內常具2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2]  [9] 
小葉栒子

小葉栒子近種區別

小葉栒子植株葉形變異性強,與矮生栒子Cotoneaster dammerii Schneid.)相近似,惟後者枝上易生不定根,葉片較大,下面無毛或僅有稀柔毛,小核常為4-5,易於識別。 [2] 
小葉栒子與大果栒子(Cotoneaster conspicuus Comber ex Marquand)相比,大果栒子具廣闊開展枝條和較大葉片及果實,葉片長6-10(16)毫米,果實直徑8-10毫米。 [3] 

小葉栒子主要變種

白毛小葉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var. cochleatus (Franch.) Rehd.& Wils.):葉片和萼筒密被白色柔毛,葉邊反捲。分佈於中國雲南、四川;不丹、尼泊爾也有分佈。 [2] 
無毛小葉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var. glacialis Hook.f.):葉片與萼筒在幼時被柔毛,但以後脱落近於無毛。分佈於中國西藏東南部;不丹、緬甸也有分佈。生於海拔3900-4200米的的多石山地。 [2] 
小葉栒子
小葉栒子(3張)
細葉小葉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var. thymifolius (Baker) Koehne):葉片較窄,長圓倒卵形,先端圓鈍,基部楔形,葉邊反捲;花(1)2-4朵,直徑5-7毫米;果球形,亮紅色,直徑約5毫米。分佈於中國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印度等地也有分佈。生長於海拔3000-4000米的地方。 [2] 

小葉栒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四川、雲南、西藏;印度、緬甸、不丹、尼泊爾均有分佈。普遍生長於海拔2500-4100米的多石山坡地、灌木叢中。 [2]  喜光,也稍耐陰,喜空氣濕潤環境,耐土壤乾旱、瘠薄,也較耐寒,但不耐濕澇。 [4] 

小葉栒子繁殖方法

在常規繁殖中,由於種子有隔年發芽特性,需沙藏數月後才能播種,扦插繁殖又需大量種條,從而限制了其大量快速繁殖。而組織培養的成功為快速繁殖提供了可能。 [5] 
  1. 材料類別:莖尖及帶腋芽的莖段。 [5] 
  2. 培養條件:芽誘導培養基:①MS+6-BA 1.0毫克/升+IBA 0.1毫克/升;增殖培養基:②MS+6-BA 0.3毫克/升+IBA 0.3毫克/升,③MS+6-BA 0.3毫克/升+IBA 0.5毫克/升;生根培養基:④1/2MS+IBA 0.1毫克/升,⑤1/2MS+IBA 0.3毫克/升。培養基均加入0.5%瓊脂,誘導、增殖培養基加3%蔗糖,生根培養基加2%蔗糖,pH6.0。光照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時間10小時/天,培養温度15-25℃,空氣濕度40-70%。 [5] 
  3. 無菌苗的獲得:將採回的嫩枝剪去葉片,用軟毛刷蘸中性肥皂水順芽向輕輕刷洗後,流水沖洗30分鐘。置於超淨工作台上,剪成5釐米左右莖段,用70%乙醇處理5秒,再用0.1%昇汞浸泡60秒,無菌水沖洗6-8次。切割成帶1-2個腋芽的莖段,接入培養基①中。7天左右腋芽萌出,繼續培養20天左右形成叢生芽。 [5] 
  4. 增殖培養:培養基①中的叢生芽長到30天后,剪取單芽接種到培養基②③中,10天左右有不定芽發生。培養30天,②和③的增殖係數分別為5.8和4.6,高於3釐米的芽數佔18%和22%。 [5] 
  5. 生根:取增殖培養形成的長勢較壯、高度約3釐米的芽尖,接於培養基④⑤中,進行瓶內生根試驗。10天后有粉紅色根尖生成,15天后形成輻射狀根,30天后④⑤的生根率均為100%。⑤的平均根數最多,達4.5條;④的平均根長最長,達1.5釐米。 [5] 
  6. 煉苗與移栽:瓶內生根的試管苗,移出培養室,打開瓶口煉苗1-2天,小心取出,洗淨基部培養基,栽植於消過毒的蛭石基質中,搭建塑料拱棚保濕,10天后逐漸去棚,30天后移入裝有營養土的營養缽,成活率達100%。瓶外生根苗可於30天后直接上缽,可提前30天出苗。 [5] 

小葉栒子主要價值

綠化:枝橫展,葉小枝密,春開白花密集枝頭,晚秋葉片顏色紅亮,紅果累累,甚美觀,是佈置岩石園、庭院,綠地等處的良好材料,也可製作盆景。 [2]  [4] 
藥用:葉入藥。味、微酸、澀,性温,有反捲;托葉細小,早落。花兩性,通常單生,稀毒。止血,生肌。主治刀傷出血。 [6] 

小葉栒子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