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

鎖定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是宋代詩人陸游在無聊閒遊時所作的一組詩。此詩描述的是:夕陽西落,趙家莊的老柳樹下,老藝人敲鼓圈場,説唱蔡中郎的故事。第一句交代了時間,地點,第二句描繪了民間藝人的形象,第三句是議論感嘆,第四句表現了民間藝術的效果。全詩寫得生動形象,非常富有生活氣息,即景抒情,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言簡意賅,含義雋永。
作品名稱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
作品別名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四首
作    者
陸游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作品原文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
其一
數家茅屋自成村,地碓聲中晝掩門。
寒日欲沉蒼霧合,人間隨處有桃源。
其二
借得漁船溯小溪,系船浦口卻扶藜。
莫言村落蕭條甚,也勝京塵沒馬蹄。
其三
不識如何喚作愁,東阡南陌且閒遊。
兒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黃花插滿頭。
其四
斜陽古道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説蔡中郎。 [1]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註釋譯文

夕陽西下,在趙家莊的古柳樹下,一個揹着扁鼓的盲眼老翁正在為村民表演節目。人死後的是非對錯誰又管得了呢,滿村都記得的只是《蔡中郎》這樣的戲文故事。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創作背景

此詩很可能是陸游於紹興二十六年至紹興二十七年(1156-1157)之間,在瑞安任主簿時所作。理由有三:一、明弘治《温州府志》:“陸游,字務觀,號放翁,為瑞安簿。”二、所聽詞目是《蔡中郎》(即《趙貞女蔡二郎》)。此故事早在宋時就廣泛在温州民間流傳,後被説唱和戲文廣泛用作題材。瑞安是温州鼓詞發源地。明徐渭《南詞敍錄》:“南戲始於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由此可見,《蔡中郎》的故事不但流傳於温州民間,且戲文《蔡中郎》(《趙貞女》)也是温州人所作。紹興評彈中未見《趙貞女》詞目,只温州鼓詞才有此詞目。三、 温州民間唱鼓詞先生大多是盲人。清代温州詩(詞)人郭鍾嶽在《甌江竹枝詞》中寫道:“呼鄰結伴去燒香,迎面高台對夕陽,錦繡一叢齊坐聽,盲詞村鼓唱娘娘。” [2]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作品鑑賞

這首詩第一句交代了時間,地點。如果沒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賣藝的好場所。第二句描繪了民間藝人的形象。第三句是議論感嘆。第四句表現了民間藝術的效果。整首詩非常生動形象,非常富有生活氣息。即景抒情,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言簡意賅,含義雋永。
詩中的“趙家莊”,很可能指瑞安市塘下鎮趙宅。南宋時,趙宅聚居着宋室南渡時的後裔。趙宅的《趙氏宗譜》中的“行第”與宋皇室趙氏“排行”相同,由宋太祖支派與太宗支派、魏王支派等3支組合而成。其“鼓”應該是指温州鼓詞的樂器“扁鼓”(清代以前只有扁鼓而沒有牛筋鼓)。
此詩記述了傳唱蔡伯喈故事的情境。看此詩可知在當時蔡伯喈是被當作反面人度物來演的,早期南戲《趙貞女蔡二郎》也將蔡塑造成一個不忠不孝的形象,直到現在的戲曲中還有所保留,如《小上墳》中的唱詞:問“正走之間淚滿腮,想起了古人蔡伯喈:他上京中去趕考,一去三載未回來。一雙爹孃凍餓死,五娘抱土築墳台。墳台築起了三尺土,從空中降下一面琵琶來。身背琵答琶描容相,一心心上京找夫來。找到京中不相認,哭壞了趙氏女裙釵。賢德的五娘遭馬踐,到後來五雷轟頂回是那蔡伯喈。”這段唱詞反映的,大概就是《趙貞女蔡二郎》中的情節。到了《琵琶記》其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成了“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不管是不忠不孝還是全忠全孝,蔡伯喈這一形答象和東漢蔡邕都是不甚相干的。

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年)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丈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工詩、詞、文,長於史學。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清新圓潤,格力恢宏。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等。 [3] 
參考資料
  • 1.    鶴鳴 編選.陸游經典作品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130
  • 2.    《三國史話》開篇詞  .豆瓣溯民[引用日期2014-09-15]
  • 3.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