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橋

(詞彙)

鎖定
小橋(xiao qiao、small bridge),是指對於橋樑總長(兩橋台台背前緣間距離)L1大於等於8m小於30m,且計算跨徑(橋樑結構兩支點間的距離)L大於等於5m小於20m的橋樑,稱為小橋。
中文名
小橋
概    念
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
組    成
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
梁    長
L1大於等於8m小於30m
跨    徑
L大於等於5m小於20m

小橋人名

人物名字 同“小喬”
三國 吳 周瑜之妻。《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 橋公 兩女,皆國色也。 策 自納 大橋 , 瑜 納 小橋 。”《三國演義》第四四回:“久聞 江東喬公 有二女,長曰 大喬 ,次曰 小喬。” [1] 

小橋橋的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巖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小橋寓意特點

小橋 小橋
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説,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説文解字段玉裁的註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説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伸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樑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樑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樑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樑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説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小橋地域性

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樑,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裏的橋樑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采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樑。從橋樑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樸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係,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起伏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衝擊,故橋樑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樑相對較纖細秀麗。

小橋多種多樣性

現在還存在的復古的小橋, 現在還存在的復古的小橋,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樑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小橋 小橋

小橋多功能性

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樑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樑儘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樑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沖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衝,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小橋羣眾公益性

橋樑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樑(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樑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羣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曆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樑;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佈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佈之廣,居世界首位。

小橋歷史發展

小橋 小橋
在人為橋樑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樑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幹而形成的“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啓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羣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樑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樑,以後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樑。
我國的橋樑,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小橋第一階段

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樑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樑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采用浮橋。

小橋第二階段

小橋 小橋
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樑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樑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樑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小橋第三階段

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樑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樑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樑,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樑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樑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樑,都是此時創建的。

小橋第四階段

三朝,這是橋樑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樑的施工説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鉅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到清末,即1881年,隨着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樑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小橋名畫珍品

小橋基本信息

小橋 小橋
畫作名稱:《小橋》
作者:I·I·列維坦I·I·Levitan,(俄國)
創作年代:1884 年
題材: 風景
規格:25x29cm
材質:布面油畫
橋是一種能幫人過河的建築。

小橋畫家介紹

列維坦(1861—1900年)俄國19世紀下半期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他出生在立陶宛山城基巴爾塔一個猶太人家 庭,父親是鐵路上的低級職員。列維坦幼年時父母就雙亡,生活無着落。12歲時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學校半工半讀,師從薩符拉索夫和波連諾夫。1884年終以優異成績畢業,作品在巡迴展覽畫派展覽會上展出,巴維爾·米哈依洛維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購買了他的畢業創作。從此他以獨具風格的風景畫家登上俄國畫壇。
1891年他30歲時正式加入巡迴展覽畫派。37歲開始回母校執教,是位優秀的教授畫家。列維坦的風景畫一般以農村的平凡景色為題材,賦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24歲的年輕畫家與大作家契訶夫成了莫逆之交,在契訶夫的啓發下,列維坦更加接近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 使自己的風景藝術更具時代意義。
19世紀90年代,俄國民主運動高漲,積極地影響着畫家的思想。他和契訶夫一樣,在作品中 表現出激動和喜悦的情緒和對生活的信心。列維坦創造的作品總是有紀念碑式的構圖和樸實簡練的藝術語言。他對自然景物進行高度的概括,創造出俄羅斯大自然具有深刻思想的綜合形象。契訶夫説“他是一個偉大的獨樹一幟的天才,他的作品是那麼清醒有力,本該引起一 場變革,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他一生歷經坎坷,但在他的畫中卻充滿希望、歡樂,閃爍着 “能使疲倦的心靈愉快起來的陽光”。
參考資料
  • 1.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 ,2005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