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找時傳祥

鎖定
《尋找時傳祥》是一篇人物通訊,它用事實説話,語言樸實、直白,閲讀難度不大,但所寫人和事與當今社會有一定距離,學生不易理解,因此須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時傳祥精神,真正理解它在生活中的意義。
中文名
尋找時傳祥
語    言
中文
類    別
人物通訊
分    類
圖書

目錄

尋找時傳祥原文

三十六年前,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握了一次手。
二十六年前,另一個人連真名也不能説地去了;這一個人後來知道了,精神便有些失常,不久便也去了。
他們死於同一場名叫“文化”的“革命”。
這一個人是個北京掏糞工人,叫時傳祥。
另一個是共和國的主席,叫劉少奇。
二、
今天,循着那漸被淡忘了的歷史,記者重訪時傳祥的足跡,探尋他的生前身後。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事滄桑
問起時傳祥,一些中學生便搖頭,幾位大學生,也雙眼漠然。在崇文門路邊,遇到幾位老師傅。“時傳祥?!”驚訝中便有些激動,接着,就像是述説自己的光榮一樣,“知道嗎,那時咱這北京也有一種‘熱’,那叫‘義務掏糞熱’!”
“萬里、崔月犁副市長跟時傳祥背過糞,萬里還説自已是時傳祥的‘第一大弟子’;當官的、大中學校師生、作家、記者、演員都爭着來時傳祥清潔隊參加義務勞動,連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時傳祥一起背一回糞為光榮……知道嗎?那會兒來背糞得預約!”可是,很快,老人們就又有些憤憤地,“嘿!現如今叫什麼?誰還理會個背糞的……”
在後來的採訪中,大凡瞭解些時傳祥的,談話多是這麼“轉折”的……
20世紀50年代,掏糞是純體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糞桶有十多公斤重,裝滿了糞便就是五十多公斤。時傳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總重量得有五噸。解放後,他掏了十七八年糞,基本上沒休過節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塊又黑又硬的老繭!
他覺得這沒什麼:“不幹好,人家不方便。”
花市下四條衚衕耿大爺家廁所牆倒了,磚塊掉進了廁坑。時傳祥捲起袖子,用手把磚一塊塊撈出來,用水衝乾淨,再把牆頭壘好,把廁所清掃乾淨。
1958年,運糞改用汽車了。時傳祥説:“咱要人不等車、車不等人、加快週轉、分秒必爭。”在他的帶動下,原來每人每天平均背糞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颳風下雨也是一樣。
1959年10月26日,時傳祥出席了“全國羣英會”。這一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接見了代表們。劉少奇緊緊握着他的手:
“你們幹勁可真足啊!再加把勁,把全市的清潔工人都帶動起來嘛。“劉少奇從自己口袋裏摘下一支“英雄”牌金筆,送給時傳祥,”你當清潔工人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
很快,一張國家主席與掏糞工人誠摯握手交談的照片傳遍了大江南北。於是就有了“掏糞熱”。
1964年12月,時傳祥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65年國慶,時傳祥被推選為北京市觀禮團副團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解放前也背了十幾年的大糞,卻經常捱打捱罵吃不飽的時傳祥動情了。至今,他的兒女們還清楚的記得,爸爸當年講起周總理給他夾菜勸飯這一往事時的口氣和那眼神……
三、
後來,便趕上了那個動盪的歲月。
背了大半輩子糞的時傳祥因與被誣衊為“工賊”的共和國主席握過手,便也成了“工賊”。
捱打、捱罵、吃不飽又成了時傳祥的生活。1971年,他帶着一身病痛被遣送回解放前他揣着七塊糠餅子、步行十三天來京的山東農村老家。
淳樸的鄉親不認為他是什麼“工賊”。幾十年後,老家的農民大爺還記憶猶新:“那才叫真正的好人啊!五六十年代,哪天早晨起來看到村裏達到被掃得乾乾淨淨,鄉親們就知道,準是傳祥回家了。“
可是,這次回家時傳祥卻掃不動了。
1972年10月26日,一直半昏迷的時傳祥竟變得很激動。他讓老伴把院門、屋門都插上,又讓做幾樣“好菜”,翻箱倒櫃找出半瓶薯幹酒。他要敬十三年前這一天握過他手的劉主席一杯:“就衝他能看得起俺這個掏大糞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個壞人!”
正式、樸實的人格沒能戰勝那個是非顛倒的年代。
1972年春節,時傳祥聽到劉主席已逝世,便精神失常了。兩年後的5月19日,他也走了,時年60歲。
採訪時傳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寬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節時73歲的王光美來看她時的合影,便説起了李瑞環、倪志福等時常來看她的事,然後就一定要記者在她家吃飯。家裏除一台電視機外,再也看不到還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一聽到要寫時傳祥,老人就挺激動,同時也有些黯然:“現在實實在在幹活,本本分分做人還時興嗎?你寫勞模還有人看嗎?”
記者默然。
幾天前,記者與幾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問:“忙什麼?”“在寫時傳祥。”大家就。後來其中一人單獨對記者説:“現在賺錢再多的人內心深處也都有一種感慨——大家都能像時傳祥那樣正直、敬業、實在,該多好!”

尋找時傳祥作品賞析

一、內容結構
作者已經把課文分為5個部分,用簡練的語言去概括這五部分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所要敍述的內容;第二部分主要是講述時傳祥一些重要的事蹟;第三部分主要是講述文革期間的時傳祥;第四部分主要是描述採訪中的一些片斷;第五部分主要描述與幾個特殊身份的人的採訪片斷。
這五個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大段,即第一部分是第一大段;第二、三部分是第二大段,主要記敍時傳祥的一些重要事蹟;第四、五部分是第三大段,講述採訪的一些片斷。
二、思路探究
本文的思路很容易找出,就是以尋訪時傳祥為主線索,中間穿插時傳祥的有關事蹟的描述,主要是以時間為序去安排全文:
1、可以從作者寫作的目的入手,即為什麼作者要寫這一篇文章。寫時傳祥的事蹟,就是為了找尋那曾經激勵我們奮鬥不息的精神。在寫時傳祥的基礎上,展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這就是全文的一個整體思路。
2、可以先分析時傳祥的事蹟,閲讀二、三部分就會發現,作者對時傳祥的描述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選取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片斷去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作者所選取的有關時傳祥的幾個片斷在文章中有什麼特殊的含意?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這幾個問題,然後慢慢引到寫時傳祥不僅僅是為了寫這個人,更重要的是寫以時傳祥為代表的勞動者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精神,慢慢涉及到文章的主題。
3、分析完了時傳祥的事蹟後,可以再去分析作者在尋訪時的幾個片斷即文章的四、五部分。作者在本文中並沒有詳細介紹尋訪的過程,而是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夠引起人們思索的幾個片段,這樣寫更能引起人們的深思,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卻受到不同的待遇,這些變化能夠説明什麼問題?這樣,就能進一步引發讀者思考本文所要揭示的問題——即如何去創建人的“精神高原”。
4、課文的第一部分實際起了一個引子的作用,作者這樣寫目的就是為了引起下文,這一部分自有它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這在“合作討論”中已經有了分析,這裏就不詳述了。
三、分析局部思路
以第四部分為例,其餘就可以舉一反三。
第四部分主要是講述尋訪的一些片斷,以及這些片斷中作者所要揭示的問題,這一部分的分析重點是語言的分析,通過分析語言去把握課文的主旨。
如:人們訴説了以上的歷史,同時也説了如下的現實。
這句話起了一個過渡的作用,作者用它來轉人尋訪的一些片斷,“以上的歷史”是指時傳祥對工作的認真與無私,以及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他以及他的工作的肯定與讚頌。“如下的現實”則是指採訪時所發現的今天的人們對這種職業的截然不同的態度。
“今天,人怎麼這樣?!”
説這句話的是北京市環衞局的一位幹部,“這樣”指的就是環衞工人被打事件,言外之意就是對這種工作的歧視,這與五六十年代人們對這種職業以及從事這種職業的人的肯定與尊敬,形成鮮明的對比。搞好環衞工作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在物質高度發展的今天,為什麼反而被人們瞧不起,是不是物質越發展,人們的衞生觀念越來越差?這個問題讓所有的人感到困惑,所以這個幹部對社會發出了這樣的質問與感嘆。
當今社會不僅發生環衞工人被打的事件,而且環衞工人的婚姻問題也受到嚴重的影響,“沒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糞工”“乾點什麼不比這體面”,許多人在選擇對象時,把職業是否體面看作一個重要條件,似乎人品到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