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山路街道

鎖定
寶山路街道,隸屬於上海市靜安區,地處靜安區北部,東至東寶興路、軌道交通三號線(原淞滬鐵路)與虹口區接壤,南以鐵路為界(西華路)與北站街道為鄰,西至西藏北路(原和田路)與芷江西路街道相連,北鄰中山北路與共和新路街道銜接。行政區域總面積1.62平方千米。2010年末,寶山路街道轄區總人口8.07萬人 [2]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隸屬崑山縣,後隸屬嘉定縣。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始屬寶山縣。1949年7月,屬區接管會和人民政府派出人員第四辦事處。1959年,由寶昌路、寶源路辦事處(成立於1954年)合併成立寶山路街道。1949年7月~1952年,先後屬北站區接管會、人民政府派出人員第四辦事處。1956年,建閘北區青雲路辦事處。1958年11月,青雲路、止園路辦事處及北郊區柳營路辦事處4個居民委員會合並,建閘北區青雲路街道 [2]  。1996年10月,撤銷寶山路街道、青雲路街道建制,並劃入北站街道的部分區域,設立新的寶山路街道 [2]  。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4]  。截至2021年10月,寶山路街道轄18個社區 [3]  ,街道人民政府駐青雲路600號 [2] 
2020年5月,寶山路街道獲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榮譽稱號 [1] 
中文名
寶山路街道
外文名
Baoshanlu street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上海市靜安區
地理位置
靜安區北部
面    積
1.62 km²
下轄地區
18個社區
政府駐地
青雲路600號
電話區號
021
郵政編碼
20007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上海基督教閘北堂
車牌代碼
滬A-N
人    口
8.07萬人(2010年)

寶山路街道歷史沿革

寶山路街道原寶山路街道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隸屬崑山縣,後隸屬嘉定縣。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始屬寶山縣。
明朝嘉靖年間,始有村落。清末民初,淞滬、滬寧、滬杭鐵路先後通車設站,遂向城市演化。
抗戰後,大批蘇北來滬貧民在日軍轟炸後的廢墟上陸續搭起棚户簡屋,形成大片棚户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後,境地屬十五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十五區改稱北站區。
1949年7月,屬區接管會和人民政府派出人員第四辦事處。
1959年,由寶昌路、寶源路辦事處(成立於1954年)合併成立寶山路街道 [2] 

寶山路街道原青雲路街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後,境地由原屬寶山縣江灣鄉劃入閘北自治區域。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屬十四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十四區改稱閘北區。
1949年7月~1952年,先後屬北站區接管會、人民政府派出人員第四辦事處。
1956年,建閘北區青雲路辦事處。
1958年11月,青雲路、止園路辦事處及北郊區柳營路辦事處4個居民委員會合並,建閘北區青雲路街道 [2] 

寶山路街道撤併後

1996年10月,撤銷寶山路街道、青雲路街道建制,並劃入北站街道的部分區域,設立新的寶山路街道 [2] 
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4] 

寶山路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寶山路街道轄象山、會鐵、寶山路499弄、青雲路435弄、寶華、王家宅、通閣、芷江中路294弄、寶昌路600弄、陸豐、三寶、通源、止園、儒林、存仁、榮昌、漢興、郵電、華德、勞動、寶通、公興、祥林23個居民委員會;下設1023個居民小組 [2] 
截至2021年10月,寶山路街道轄18個社區 [3]  ,街道人民政府駐青雲路600號 [2] 
寶山路街道區劃詳情
通源社區
新寶通社區
王家宅社區
新華德社區
止園新村社區
寶山路四九九弄社區
陸豐社區
芷江中路二九四弄社區
存仁社區
青雲路四三五弄社區
三寶社區
象山裏社區
寶昌路六百弄社區
寶華里社區
新漢興社區
儒林里社區
會鐵社區
通閣新村社區
-
-

寶山路街道地理環境

寶山路街道位置境域

寶山路街道地處靜安區北部,東至東寶興路、軌道交通三號線(原淞滬鐵路)與虹口區接壤,南以鐵路為界(西華路)與北站街道為鄰,西至西藏北路(原和田路)與芷江西路街道相連,北鄰中山北路與共和新路街道銜接。行政區域總面積1.62平方千米 [2] 

寶山路街道地形地貌

寶山路街道電子地圖 寶山路街道電子地圖
寶山路街道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3.3-3.7米之間。境地原為吳淞江古道,北宋時江面淤塞,河道變窄,元代形成蘆葦蕩。原有朱家橫貫東西,深浦河流經南北。後填朱家浜,築嚴家閣路(今芷江中路),填深浦河,建寶昌路 [2] 

寶山路街道人口

寶山路街道地形圖 寶山路街道地形圖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寶山路街道轄區總人口8.0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24693人,城鎮化率100%。總人口中,男性41054人,佔50.86%;女性39672人,佔49.14%;14歲及以下5405人,佔6.70%;15~64歲6.48萬人,佔80.25%;65歲及以上10537人,佔.13.0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8.01萬人,佔99.26%;另有回、滿、蒙古、土家、朝鮮、壯、苗、傣、彝、白、藏、維吾爾等21個少數民族,共596人,佔0.74%。2011年末,人口出生率7.93‰,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0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9800人。

寶山路街道經濟

2011年,寶山路街道完成區級財政收入6726萬元,比上年增長25%。境內有銀行網點7家,證券營業部4家。

寶山路街道社會事業

寶山路街道文化事業

2011年末,寶山路街道寶山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個,面積達4500多平方米,內有圖書館、健身房、舞蹈排練房、網吧、影院等,上海首家眼鏡博物館也坐落在轄區內。

寶山路街道教育事業

2011年末,寶山路街道中小學共8所,幼兒園6所。

寶山路街道醫療衞生

2011年末,寶山路街道有上海市中醫醫院、街道社區衞生中心等醫療單位。

寶山路街道社會保障

寶山路街道社保中心 寶山路街道社保中心
2011年,寶山路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141户,人數2491人,支出930.8423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6人。轄區內設有社區服務設施8個,其中街道敬老院1個,牀位50張;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個;老年人助餐點1個;慈善超市1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個;為殘疾人服務的陽光之家、陽光心園和陽光基地各1個。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1個,涵蓋勞動、民政、醫保、計生、殘聯等與居民羣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業務。

寶山路街道郵政電信

2011年末,寶山路街道電信網絡、寬帶全覆蓋,有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各設網點1個。

寶山路街道交通運輸

寶山路街道緊鄰上海火車站北廣場和上海汽車客運總站。

寶山路街道風景名勝

寶山路街道辦 寶山路街道辦
寶山路街道為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早期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地區和紅色旅遊點,有12處革命遺址,其中9處在本街道境內,被譽為“紅色寶山”。主要有民國十一年(1922年)初在商務印書館發展黨團員,是全市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之一的企業。國共合作初期,在青島路(今青雲路)創辦的上海大學,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辦學時間較長的一所最早高等學校,時有“東方紅色大學”之稱,培養了大批國民革命幹部。民國十二年(1923年)9月,中共“三大”後,中央政治局從廣東移至上海,在香山路三曾裏(今臨山路)設立中央局機關。毛澤東楊開慧曾經在此工作和居住過。民國十四年(1925年)6月,上海總工會在寶山路寶山裏2號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在寶山路寶興裏等處策劃、領導偉大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寶山路584號(東方圖書館)成為上海工人武裝糾察隊總指揮部。同年4月12日,為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共、反人民政變,在上海總工會的組織推動下,市民10萬餘人在青雲路廣場集會,會後進行遊行示威,遭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槍殺,死傷數百人,造成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大慘案。

寶山路街道歷史文化

寶山路街道名稱來歷

寶山路街道因路而得名。境內寶山路始築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寶山縣命名,曾名寶山東路 [2] 

寶山路街道文物遺蹟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革命羣眾流血犧牲地點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革命羣眾流血犧牲地點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革命羣眾流血犧牲地點
寶山路街道地處原閘北華界,是較貧窮的華人集居地。這塊土地成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鏖戰最激烈的地方。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13日上午,上海總工會再次向社會各界發表總同盟罷工宣言,上午10時,在閘北青雲路廣場召開工人羣眾大會,參加者6萬多人。下午1時,工人高呼口號,遊行隊伍行至寶山路三德里附近,蔣介石密令埋伏在天主教堂和附近里弄的全副武裝的軍隊,突然衝出向遊行隊伍掃射。這是駭人聽聞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中的一幕,僅4月12~15日有3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被屠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閘北和寶山路地區人民為中國人民革命史留下了悲壯的一頁。
1977年12月,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公佈,將寶山路三德里附近列為革命紀念地。
上海基督教閘北堂
上海基督教會閘北堂 上海基督教會閘北堂
上海基督教閘北堂前身為為"虹口長老會",始建於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距今已有115年。該堂原為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範約翰及長老陳芷谷主持。1894年,俞國楨牧師起任牧職,主持聖工達卅年之久。俞牧師力主中國教會獨立自主,擺脱外國教會的控制。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發動信徒捐款在海寧路建造堂舍,定名為"滬北海寧路自立長老會堂"。民國三年(1914年),出售海寧路房屋,在閘北區寶通路商務印書館附近另建新堂,改名"閘北自立長老會堂"。民國十六年(1927年)起閘北堂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閘北堂"。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閘北堂毀於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重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閘北堂再次毀於日本帝國主義的炮火中,直至民國二十六年(1947年)重新建造。
新中國誕生後,閘北堂基督教信徒參加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教會自立。1958年,閘北區基督教不同宗派的教會實施聯合,境內16處教堂合併於閘北堂,實現中國教會的合一。十年動亂,教會活動被迫停止,閘北堂被工廠佔用。1981年下半年教會收回閘北堂,經過整修於1982年7月復堂。1987年10月又新修建了小禮堂及辦公樓。1996年,為滿足彭浦地區基督教信徒的宗教需求,又在臨汾路1555號建造了閘北堂分堂"靈泉堂"。

寶山路街道榮譽稱號

2020年5月,寶山路街道獲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榮譽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