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山話

鎖定
寶山話(嘉定東鄉話),以“流攝洪音與灰韻都讀[ʌɪ]”的語音特徵為劃分標準,是指分佈於上海市寶山區中北部和嘉定區東部(南翔、曹王、馬陸東、戩浜東、華亭東、桃浦西、江橋北、封浜北 [1]  )以及太倉瀏河鎮塘南部分村落的一種吳語方言,因主要分佈於寶山區,常被稱為寶山話,在嘉定的部分被稱為嘉定東鄉話(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寶山縣是1724年從嘉定縣析出的,故整個寶山縣都可視為嘉定東鄉),二者本質上是同一種方言。
中文名
寶山話
語言學分類
吳語-太湖片-松太小片-嘉定方言
主要分佈範圍
寶山區中北部 嘉定區東部
語    族
漢藏語系-漢語族

寶山話語言學分類

寶山話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太倉方言大區-嘉定方言區。
根據各地方言之間異同點,可以認為蘇滬嘉小片有蘇州、嘉興、上海市區、松江、太倉幾大類方言區域。蘇滬嘉小片東、西兩半部有一項主要的差異,東半部的方言談韻(見系)、覃韻與寒韻不押韻,簡單地説就是“見系一等字區分鹹攝與山攝”。以“安”“庵”兩字為例,將蘇滬嘉小片22縣市主城區方言的發音羅列如下:
地點
“安”
“庵”
“安”“庵”的關係
無錫
ʊ
同音
蘇州 崑山 吳江
ɵ
同音
嘉善 平湖 上海
ø
同音
嘉興
ɤə
同音
海鹽
ə
同音
松江 金山 奉賢 閔行 浦東 上海市郊
ø
e
不同音
青浦
ø
ɪ
不同音
嘉定 寶山
ɤ
ɪ
不同音
太倉
ø
ei
不同音
常熟
ɤ
əŋ
不同音
崇明 啓東 海門
ø
e
不同音
可見,“安”“庵”不同音的方言主要分佈在舊松江府與太倉直隸州轄境,故基於這一特徵可統稱為“松太方言”,包括松江、太倉兩個方言大區。太倉方言大區基本位於舊太倉直隸州與蘇州府轄境,分為太倉、嘉定、常熟、崇明四個方言區。 [2]  其中,嘉定方言區大多“含”=“鹽”≠“寒”、“感”=“敢”≠“趕”,桓韻(幫組、見系)、談韻(見系)、覃韻與鹽韻押韻。
(注: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的《上海通志》將上海地區方言分為“市區方言區”、“松江方言區”、“嘉定方言區”、“崇明方言區”、“練塘方言區”。市區方言為近代融合蘇州嘉興方言形成。上海市區老派仍被歸類為松江方言區。) [3] 
嘉定方言語音上的主要特徵有:
1、談韻見組、覃韻與鹽韻押韻,不同於寒韻(疑母除外)。 “含”=“鹽”≠“寒”、“感”=“敢”≠“趕”。(類崇明、青浦、金山。)其中談韻見系與覃韻未顎化,與鹽韻對立。“感[kɪ]”=“敢[kɪ]”≠“檢[ʨɪ]”。
2、桓韻(幫組、見組、影曉匣)與鹽韻押韻。(類崇明、青浦、金山。)“冠”、“款”、“歡”等部分字兩讀,另一讀與灰韻押韻。其中“判”字只有一讀,只與灰韻押韻。羅店音這類字只有與灰韻押韻的一讀,與鹽韻不押韻。
3、寒韻端組、精組部分字“單”、“攤”、“蛋”、“傘”與見組、影曉匣押韻。影母的“晏”同。(類崇明。《廣韻》“晏”字有翰韻、諫韻兩讀,此讀音源自翰韻。)
4、鹹山攝三四等開口除極個別外,音皆為[ɪ],包括知組、照組、日母的“佔”、“閃”、“染”、“展”、“纏”、“扇”、“然”等字。
5、仙韻合口(見組、喻母除外)音[ɪ]。“全[zɪ]”、“專[tsɪ]”、“船[zɪ]”、“軟[ŋɪ]”。
6、大部分地區流攝洪音與灰韻押韻。其中灰韻的“碎”、“啐”、“罪(~過)”例外,與咍韻押韻。部分地區灰韻端系與灰韻幫見系不押韻,但灰韻端系與流攝洪音押韻是全部具備的。“豆”=“隊”。(類太倉。)
7、流攝細音讀撮口,音[y]。“九”=“舉”。(類太倉。)
8、假攝二等(見組開口除外)、三等(照組)與寒韻(見組、影曉匣)押韻。“丫”=“安”。假攝三等開口的“社”“者”例外,音[ɪ],這可能是一個文讀音層次。
9、蟹攝一等開口咍韻、泰韻與一等合口灰韻、泰韻不押韻。其中咍韻的“猜”例外,與灰韻押韻。(“猜”字的這種例外情況,在吳語區較普遍。)
10、止攝(見組開口、精組、知組、照組除外)讀音兩分。其一為齊齒,音[i]。其二與灰韻押韻。“眉”、“虧”、“跪”、“喂”、“龜”、“尾”、“鬼”等字白讀為前者,文讀為後者。
11、臻攝見組不分開合,“軍”=“巾”[tɕiŋ]。
12、聲母[ŋ]可與帶[u]介音的韻母相拼,“危”“魏”等字聲母為[ŋ]。(類崇明。)
(以上特點中,有些未將羅店音這種特殊情況考慮在內,具體差異詳見後文。)
其中的第6點,流攝洪音與灰韻押韻,儘管嘉定方言各地都押韻,但發音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有都讀[ə]的,有都讀[ɯ]的,還有都讀[ø]的,由此衍生出嘉定方言的各種口音,其中,流攝洪音與灰韻都讀[ʌɪ]的即為寶山話(嘉定東鄉話),這也是松太方言中僅有的一種將流攝洪音讀成雙元音的方言。
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在1928年出版的《現代吳語的研究》一書中,記錄了寶山的羅店、霜草墩兩個方言點,在其標註的吳韻“ei”及“ou”下,寶山羅店、寶山霜草墩方言點均讀作[ʌɪ],可見在1928年寶山話已經作為獨立的口音而存在。 [4] 

寶山話分佈範圍

按目前的行政區劃,寶山話(嘉定東鄉話)分佈於寶山區的友誼路街道、吳淞街道(薀藻浜以北)、楊行鎮月浦鎮羅涇鎮羅店鎮顧村鎮大場鎮(紅光村(北部)、葑村村(西北部))、寶山城市工業園區,及嘉定區的南翔鎮(全部)、馬陸鎮(樊家村、包橋村、北管村、李家村、陳村村、大宏村、大裕村)、徐行鎮(原曹行鎮所轄各行政村)、華亭鎮(金呂村(東部)、聯三村(東部)、聯一村)、江橋鎮(太平村、火線村、紅光村(北部)、星火村、先農村、江豐社區(北部)),普陀區的桃浦鎮(部分村落)以及太倉市的瀏河鎮(瀏河塘以南接壤寶山羅涇的部分村落)。要注意的是,寶山話的西界與寶山嘉定的區界不重合,而是在區界偏西一點的位置,界線的劃定以流攝洪音及灰韻字是否讀雙元音為標準。 [5] 
通行寶山話的集鎮主要有:寶山、羅店、南翔、楊行、吳淞、月浦、劉行、顧村、曹王、盛橋、長浜、陳行、廣福、陳家行、潘橋、洋橋、川沙、新鎮、塘橋、楊家油車、吳家巷、沈家橋、胡莊、潘家橋、漳浦、大橋頭、毛家、木杓、炮台灣、施相公廟、泰興橋、霜草墩、束裏橋、申家樓、包家樓、趙家巷、桂家橋、寺前宅、湄浦橋、陳巷、獅子林、小紅廟、南王宅、店橋、浦家橋、郎中廟、王家橋、永明橋、高家橋、護民橋、墅溝橋、金家弄、懷橋、沈巷、馬涇橋、積福橋、石壘橋、大宏、新豐、新裕、翔東、小南翔、蕭涇寺、蔡家弄、馬家弄、俞家村、施家村、嚴家宅、王家宅、西錢家漊、東錢家漊、十年宅、蘇家塘、美蘭湖。 [5] 
薀藻浜以南地區的方言與寶山話不同(薀藻浜南沿岸小部分地區除外,新槎浦以西除外),不在本詞條的介紹範圍之內。
人口流動對方言的影響
寶山城的前身為“吳淞江守禦千户所城”。原建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所城早已坍入海。現存的所城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初為土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改用磚石築新城。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縣東境置寶山縣,初與嘉定縣同城而治,雍正三年(1725年),遷寶山縣治於今址,遂成為縣城。
寶山城是一個因軍事目的而建的城池,原先並不是十分發達,雖然已成為縣治所在,但長期以來其人口規模遠不及縣內各大市鎮,僅與廣福、彭浦之類的小集鎮相當。一直以來,羅店是寶山第一大集鎮。
早期,有不少蘇北船民生活於城區的河道內,如今他們的方言已深受吳語影響,常用蘇北口音表達吳語詞彙。解放後,由於工業部門的建設與生產,全國各地的移民湧入寶山城區,上海市區來的人遠多於原住民,因而形成了淞寶地區上海話與寶山話並存的局面,且寶山話處於弱勢。在寶城新村、臨江新村、寶鋼新村、密山新村等老城區一帶的居民小區,寶山話母語者約佔五成。實際情況更為複雜,有些人同時掌握上海話、寶山話二種方言,有些人有混合口音,此外還有操其他外埠口音者。 [6] 

寶山話語音特徵

寶山話中的楊行音系
音系 音系
([əŋ əʔ]接近[ẽ̞ e̞ʔ],)
寶山話內部差異不大,以上音系適用於薀藻浜以北絕大多數地區。僅個別地區有些許不同。
羅店鎮上的語音在某一韻上較為特殊,與周邊鄉村皆不同 [7]  。上述音系中一部分[ɪ]韻的字,在羅店讀[ʌɪ]韻,如“船、暗、戰、半”。而“錢、煙、戩、變”這類字不論羅店還是其他地方都讀[ɪ]韻。上述音系中的[uɪ]韻在羅店話中不存在,全部併入[uʌɪ]韻。故“庵=歐”、“盤=陪”、“官=規”。 [8]  《羅店鎮志》上説,羅店成鎮過程中,安徽來的人佔很大比例,因而造成了這一特點。據查,羅店話“庵=歐”這一獨特的音韻分合特點與安徽廣德、郎溪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一致 [9]  ,可能與之有關。 [10-11]  不過,羅店以外,一小部分字也有類似於羅店音的讀法,例如“管、冠”可讀[kuʌɪ]或[kuɪ]。
洋橋的語音“夫≠呼”,“馮≠紅”。 [29] 
除地域差異外,寶山話還存在年齡差異,表現為一些年輕人受普通話影響產生了錯誤的發音。

寶山話連讀變調

寶山話作為一種吳語方言,和大多數吳語一樣擁有較為複雜的連讀變調。 [12] 
雙字詞變調
前字單字調
後字單字調
前字變調
後字變調
例詞
前字單字調
後字單字調
前字變調
後字變調
例詞
陰平
平聲
55
22
天書
陽平
平聲
22
52
人家
上/去聲1
55
22
天氣
上/去聲
23
22
人品
上/去聲2
45
52
歸去
-
-
-
-
入聲
55
22
天敵
入聲
213
52
人力
陰上/去
平聲
45
52
水仙
陽上/去
平聲
22
52
地方
上/去聲1
55
22
水果
上/去聲1
23
22
硬件
上/去聲2
44
52
水印
上/去聲2
22
23
軟件
上/去聲3
45
52
進去
-
-
-
-
入聲
435
52
水塔
入聲
213
52
地鐵
陰入
平聲
44
52
發揮
陽入
平聲
22
213
合金
上/去聲1
44
435
-
上/去聲
22
213
合併
上/去聲2
55
22
-
-
-
-
-
入聲1
44
52
發出
入聲
22
23
合適
入聲2
55
22
發熱
-
-
-
-
寶山話中的雙字詞可大致分為8種聲調。(435和45、213和23不做區分。) [12] 
前字的單字調為陰舒聲調(陰平、陰上/去)時,該雙字詞的聲調依據前字的單字調可分為陰平式(55+22)、陰上/去式(45+52)。前字的單字調為陰入聲調時,該雙字詞的聲調依據後字的單字調可分為平/入式(44+52)、上/去式(44+435)。(當後字的單字調為上/去聲時,以上4種聲調有混用現象,可能是嘉定方言上、去聲調合並的後遺症。) [12] 
前字的單字調為陽舒聲調(陽平、陽上/去)時,該雙字詞的聲調依據後字的單字調可分為平式(22+52)、上/去式(23+22)、入式(213+52)。前字的單字調為陽入聲調時,該雙字詞的聲調僅有陽入式(22+213)一種。 [12] 
實際上變調並沒有嚴格的規則,基本是按照習慣來讀的,比如“歸去”有的發音人讀45 52(與“天氣”不同),有的發音人讀55 22(與“天氣”同)。

寶山話詞彙特徵

寶山話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單數為“我”[ŋ̍]、複數為“伲”[ȵi],第二人稱單數為“儂”[noŋ]、複數為“㑚”[näʔ],第三人稱單數為“伊”[i]、複數為“渠達”[ɦi däʔ]。
-
單數
複數
第一人稱
我[ŋ̍]
伲[ȵi](多數情況使用);
我伲[ŋ̍ ȵi](書面語使用)
第二人稱
儂[noŋ](大部分地區使用,主賓語皆可);
佷[ɦəŋ](北部地區使用,主賓語皆可);
爾[n̩](僅用作賓語)(例句:吾話爾聽。)
㑚[näʔ]
第三人稱
伊[i]
渠達 [5]  [ɦi däʔ]
口語中會視情況在每個人稱前加上“這”[ze̞ʔ](源自“是”字)表示強調,上表中省略。

寶山話指示代詞

近指[de̞ʔ]、[dɪʔ]、[ze̞ʔ],可寫作“這”,源自“是”。遠指[ɪʔ],可寫作“一”,源自“伊”。
若非必要,往往省略方位指示代詞,比如主語是一棵樹,會説“顆樹……”。

寶山話疑問代詞

常用“啥”[sɑ]、“何”[ɦɑ]。“何(裏)”用法相當於普通話的“哪”。
詢問地點時,用“何裏浪”[ɦɑ li lɒ̃](“浪”為陽平調,下同),“裏”有時省略。亦稱“何頭”[ɦɑ dʌɪ]。
詢問人時,稱“?人”[hã ȵiŋ],前字不明。
詢問數量時,稱“幾許”[tɕi hɤ]。

寶山話疑問副詞

[aʔ],“可”。例:“幹可這儂[kɤ äʔ ze̞ʔ noŋ̍]?”意為”這個是不是你?“該詞常置於動詞前,但亦可獨立成句。例:“幹這儂,可?”意為“這個是你,吧?”該詞後的動詞如果是“是”,常省略“是”。
[ã],“可曾”的合音。置於動詞前。
[väʔ],“弗也”的合音。置於句末。
[maʔ],“未也”的合音。置於句末。

寶山話時間副詞

表示“馬上”稱為“遂”[zʌɪ]。“遂”和“就”[zy]作為副詞通用,“遂”更常見。
表示時間久的副詞叫“昶”[tsʰã],如“吃了很久”叫“吃昶吃昶”。
“正在”稱“勒浪”(“浪”聲調陽平)。

寶山話程度副詞

表示程度極深,用“透”[tʰʌɪ]後置。表示程度較深,用“完”[vɪ]後置。“大透”,很大;“大完”,挺大。“×透”可以重疊使用,説成“×透×透”,程度更深。
“透”可用於否定形式“不……透”,如“不大透”,意為“不太大”。否定形式下“透”不使用疊詞。
“竟”[tɕiŋ],用於比“×透×透”程度更深的情況,稱為“竟×透×透”。
表示程度剛好,稱為“夠數”[kʌɪ sɯ]。

寶山話範圍副詞

表示“就(是)、就(可以)”稱為“遂”[zʌɪ]。“遂”和“就”[zy]作為副詞通用,“遂”更常見。
表示“皆、俱”稱[tʰoʔ](音同“禿”),是“通”的促化讀音。
表示“僅僅”稱為“單”[tɤ],或稱“單清”。
“總共”稱“共總”。

寶山話否定副詞

[ʔve̞],即“勿”。部分地區讀[ʔvɪ]。
[ʔve̞ŋ],即“朆”,“勿曾”的合音。部分地區讀[ʔviŋ]。
(以上兩個詞的讀音分佈沒有對應關係,比如用[ʔve̞]的地區可能用[ʔve̞ŋ],也可能用[ʔviŋ]。)
(此詞的用法相當於普通話的“沒有”。但是,普通話的“沒有”既可作副詞又可作動詞。寶山話“勿”“朆”只作副詞。)

寶山話連詞

表示“否則”,稱“一般”[ɪʔ pɪ]。
表示“只不過”,稱“只便可”[tse̞ʔ pɪ kʰɯ]。
表示“等到”,稱“待”[tʌɪ]。
表示“如果”,稱“若然”[zoʔ zɪ]。

寶山話介詞

“和”稱“佮”[tʰe̞ʔ]。
“比”稱“傍”。
“在”稱“勒浪”。

寶山話形容詞

表示能力厲害,稱“着力”[zäʔ lɪʔ],表示其他程度的厲害,稱“足力”。
表示人積極參與稱“着勁”[tsäʔ tɕiŋ]。表示人或事糾纏,稱“纏”[zɪ]。
表示“小氣”稱“麻”[mɤ](本字待考),小氣鬼即稱“麻鬼”[mɤ tɕi]。
表示“節約”稱“巴結”[pɤ tɕɪʔ]。
表示“美”稱為“趣”[tsʰi](本字不確定)、“出客”;“醜”稱[pʰɤ]。
形容人窮兇極惡,稱“惡形惡狀”。
表示“多餘”,稱“豁脱”[faʔ tʰe̞ʔ],例:脱伊講豁脱個(跟他講話是多餘的)。
表示“頑皮”或“精神”,稱“離纏”[li zɪ]。
表示“頑皮”,稱“賤”[zɪ]。
表示動作慢、做事不爽氣,稱“涕拖”[tʰi tʰɑ]。
表示“過去”稱為“曾者”[tse̞ŋ tse̞],前字不確定。
表示方位(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上下里外)的極限,用“直”[zäʔ]前置。

寶山話動詞

表示“做”和“使”的常用動詞,南部音[hã],北部音[hɒ̃]。本字可能是“行”。和“做”不同之處在於,該詞不但可以替代行為動詞,還可以作為狀態動詞。如“[hã]幹囡困”,意為“讓這孩子睡覺”。
“無”[m],表示“沒有”。及物動詞。常用“無啥……”。也有如“無清頭”、“無心想”這種固定詞組。
“沒”[ʔme̞],表示“沒有”。不及物動詞。
表示“推”稱為“攙”[tsʰe̞],“拔”稱為“捭”[pʌɪ],“扭轉”稱為“別”[be̞ʔ],“蹬”稱為“墊”[dɪ],“調節儀器”、“調台”稱為“革”[kaʔ]。
表示“抬頭”稱[ŋɒʔ](音同“嶽”),是“昂”的促化讀音,常用表達如“頭昂朝天”、“頭昂起來”。魚在水面上透氣稱“昂水”[ŋɒʔ sɿ]。表示“低頭”稱[tsɿ],本字可能是“低”或“祗”。
表示撿拾的動作,有一個字念[ŋe̞ʔ],音“月”,本字不明。“抓鬮”叫“月雞蛋”(實為“鬮團”,與“雞蛋”同音)。
表示“吃”有兩種,存在地域差異。北部(如羅店、羅涇)地區稱為“吃”[tɕʰie̞ʔ],南部(如楊行、顧村)地區稱為[tɕʰioʔ],音同“缺”,本字不明(一般認為“吃”就是本字)。
表示“啃食”稱為“牙”[ŋɑ]。
表示回家稱“歸去”,表示回頭、轉身稱“迴轉去”,表示折返稱“迴歸去”。
表示“敲定、商量”稱“整定”。
表示“遺失、浪費、夭折”,都可以稱“豁脱”[faʔ tʰe̞ʔ]。
表示“裂開”稱“崩脱”。
動詞“叉”[tsʰɤ]的含義較多。表示“打麻將”,稱“叉麻將”;表示“穿馬路”,稱“叉馬路”。
“嗅”的白讀音是[he̞ŋ]。
“吻”的白讀音是[miŋ]。 [13] 

寶山話量詞

表示“個”的常用量詞,音“幹”[kɤ]。本字可能是“幹”。與“個”不同之處在於,該詞只用於表示人的數量,其他表示“個”的情況用“只”[tsäʔ](只)。如:“一隻問題”、“一隻洞”。
表示不定的數量,用“些兒”[siŋ],此處“些”與“兒”合為一個音節,音同“星”。北部亦讀[tʰiŋ]。
“排”[bɑ]加在名詞之前,表達“一類”、“一行”、“一些”等含義。

寶山話名詞

“短壽”[tɤ zʌɪ],指壽命短的人,作詈語用。 [14] 
撒嬌稱為“狂”[dʑiɒ̃]。形容撒嬌狀,叫作“發狂勁”或“發狂”。(類太倉) [15] 
表示肯定,稱“着”“來事”,意思相當於普通話的“行”、“可以”。反之則稱“弗着”“弗來事”。
“工作”稱“生為”[sã vʌɪ]。(相當於附近地區説的“生活”,後字待考。)
“面積”稱“圍圓”[vʌɪ ɦiɤ]。
上午稱“上晝”,中午稱“日中”,下午稱“下晝”。晚上稱“夜頭”。
日光照射下陰影邊緣的紅外線稱為“日影”。太陽光稱為“日旺”。
表示“……的時候”稱“……[doŋ]”。固定搭配:“半夜把[doŋ]”,意為“大約半夜的時候”;“夜快[doŋ]”,意為“快到夜晚的時候”(即傍晚)。
手指稱“節頭骨”[tsɪʔ dʌɪ kɯe̞ʔ],腳趾稱“腳節頭(骨)”,指甲稱“節甲子”。
圍裙稱“飯單裾”[ve̞ te̞ kʌɪ]。
玉米稱為“番麥”,玉米粒稱為“番麥籽”。荸薺,東部稱為“地慄”[di le̞ʔ],西部稱為“地梨”[di li]。蠶豆稱為“寒豆”。芋稱為“芋艿”[jiŋ nɑ],其中“芋”字兒化而帶了鼻音。番薯稱為“番芋”,“芋”音[ji]。
“姊妹”[tsi mʌɪ]可表示姐妹、兄妹、姐弟。“弟兄”只表示兄弟。
遇生育兒女、喬遷新居等,民間會製作一種蝴蝶形狀的油炸點心,叫作“巧”(音同“烤”)[kʰɔ],即“巧果”之意。(類崇明) [16] 
流行於嘉定、寶山、崇明地區的“巧” 流行於嘉定、寶山、崇明地區的“巧”
農村地區逢婚喪嫁娶時,給村宅裏的親戚、鄰居送的糖、粽子、巧、紅蛋[ɦoŋ dɤ]、蛋糕[dɤ kɔ]、定勝糕等小點心,統稱為“囡食”[nɤ ze̞ʔ]。
“大掃除”稱為“撣檐塵”。
“口罩”稱為“嘴套”。
“碗”根據大小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由小到大依次為:“湯盅”、“公碗”、“大碗”。
“垃圾”讀作[lɑ si]。老派有讀[le̞ʔ se̞ʔ](音同“勒塞”)的,現已不用。“垃圾”[le̞ʔ se̞ʔ]可用作詈語,如:垃圾棺材。 [17] 
小孩子叫“小把戲”[siɔ pɑ ɕi]。
男青年叫“後生家”[ɦʌɪ sã kɑ]。
女青年叫“丫頭家”[ɤ dʌɪ kɑ]。
“貓”一般讀[mã],這可能是“貓”的兒化音。(類上海市郊、浦東) [18] 
打麻將叫“叉麻將”[tsʰɤ mɤ tsiã]。“麻雀”也叫[mɤ tsiã],即“麻將”之音。“雀”本音[tsiɑʔ],“雀”讀成“將”是“雀”的兒化音。 [19] 
烏鴉叫“老鴉”[lɔ ɤ]。劉行老街北首有一自然村名“老鴉窠”,且有一河流名“老鴉浜”,由於方言“安”“鴉”同音,遂雅化為“老安”、“老安浜”。鸕鷀叫做“水老鴉”[sɿ lɔ ɤ]。 [20] 
“桂”在本地傳統地名中讀[tɕi]。民國的《寶山縣誌》便有記載:“桂家橋,俗呼‘桂’讀若‘季’。”(桂家橋在今江楊北路泰和路口東南。)今楊行鎮有“桂家木行(桂介木)”、“桂家宅”等地名,“桂”音[tɕi]。這種讀音現象在薀藻浜以南也有,如張廟的“桂巷”。姓氏“桂”亦讀[tɕi]音。
湄浦村,“湄”音[ȵi]。
“羌”在一些本地地名中常讀作[tɕʰiɒ̃],如“羌巷”、“羌家浜”。或因羌姓源自匡姓(他地“羌”姓讀音亦有受“匡”字讀音影響的例子)。另外,“腔”字有[tɕʰiɒ̃]的文讀音。 [21] 
“月”字有白讀音[ŋe̞ʔ],用於“月亮”、“月餅”、“月浦”(地名)等詞彙及各月份名稱中。 [22] 
南翔傳統江南園林“古猗園”,讀[ku dʑi ɦiɤ]。
“薀藻浜”的“薀”讀“温”(源自《廣韻》中的魂韻),“藻”讀“草”(俗音)。
嘉定的簡稱“疁”,讀[lʌɪ]。“婁塘”的“婁”字,讀[ly]。(民間諺語:金羅店,銀南翔,教化嘉定食婁塘,武舉出勒徐家行,吃煞曹王廟,冷落潘家橋。)
寶山本地地名中的“灘”一般都讀[tʰɤ]。
地名中的“家行”兩字,常連讀為[kɒ̃],如“陳家行”“陸家行”讀似“陳港”“陸港”。
寶山地區地處江南水鄉,其傳統民居具有地方特色,稱為“絞圈房子”。建築的房間、部件都有專門的名稱。另外,衡量建築的規格和房間的大小時,也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詞彙。
居中大門是“牆門間”,其所在的一排房子叫“前埭”。整個宅院三面或四面圍有房屋,中間是“庭心”,又稱“天井”。與大門相對的坐北朝南的一排房子叫“後埭”,庭心東西兩排房子叫“穿堂”或“廂房”。後埭中間的房間為“客堂”。客堂或牆門間左右兩邊是“次間”。客堂與次間相通的門叫“腰門”。置於房屋中間,將一間房屋隔成兩小間的板叫“裙板”。
廚房叫“灶間”。
一排房屋叫作“埭”,一排房屋的房間數叫作“開間”,桁條數用“路”或“路頭”表示,每塊面磚的長度叫作“豁”(1豁≈22cm)。“埭”、“開間”、“路”和“豁”用來衡量建築的規格和房間的大小。
“七路頭”房子 “七路頭”房子

寶山話歇後語

寶山話地名歇後語

翹腳騾子走路——路顛(羅店)
絲瓜勿採——大長(大場)
湯罐無水——爆碎(寶山)
香瓜勿採——拾破(月浦)
老母羊抬轎一羊扛(楊家行)(“家行”兩字連讀似“扛”)
驢子直腳——驢踮(羅店)
賊偷牛車棚一扛彎(江灣)
賣豬玀勿用稱——桄腹(廣福)
核對斤兩——過稱(顧村)

寶山話生活歇後語

藥店裏的甘草——百有份(意思是樣樣參與)
黃牛角,水牛角——大家角(各)歸角(各)
一腳踢脱三隻五聖堂——廟廟廟(妙妙妙)
十五隻小菜——七葷八素
十五隻吊桶吊水——七上八落
七個人困兩橫頭——顛三倒四
二(疑)嬸嬸嫁人——拿不定主意
九曲橋浪踱方步——盡走彎路
小葱拌豆腐——一青兩白
三年勿種棉花——稻地(道地)
三個指頭拾粒螺螄——穩捉(或穩到手)
額角頭上擱扁擔——頭挑
旗杆上掛燈籠——高明
穿短褲着襪——還差一段
閻羅王出告示——鬼話連篇
大雪天走路——一步一個腳印
衞生口罩——嘴浪一套
六月裏着棉鞋——熱(日)腳難過
四金剛騰雲(或飛機浪吊大閘蟹)——遠天八隻腳
長梢木頭做燒火棒——大材小用
叫化子燒臘八粥——要樣嘸樣
頭頂生瘡,腳底流膿——壞透
白露日個雨——到一搭壞一搭
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引線頭浪戳芝麻(或瞎貓捉死老鼠)——碰得巧
老鼠鑽勒風箱裏——兩頭受氣
江西人釘碗——自箍(顧)自
羊嘴裏嘸草——有嚼嘸嚼、白嚼(貶人話多)
湯罐裏燉鴨——只出張嘴
肉饅頭打狗——有去無來
飯瓜生勒甏裏——有貨拿勿出
狗捉老鼠——多管閒事
兩個啞子困勒一橫頭——好得嘸沒閒話好講
牀底下放鷂子——大高而不妙
駝子跌跤——兩頭勿着實
茅草屋浪裝啥步雞線——搲空
頂仔石臼做戲——吃力勿討好
牯牛身浪拔根毛——弗在乎
啞子吃黃連——説勿出個苦
瞎子吃餛飩——肚裏有數
陌生人弔孝——死人肚裏得知
歪嘴吹喇叭——斜(邪)氣
城頭浪出棺材——遠兜轉
胸口浪掛鑰匙——開心
造屋請仔箍桶匠——找錯了人
麻袋裏鐵釘(或蟛蜞心餛飩)——自戳出、裏戳出
擀麪杖吹火——一竅不通
糞坑裏石頭——又臭又硬
描金箱子白銅鎖——外頭好看裏廂空
裁縫生病——勿繗(靈)
蜻蜓吃尾巴——自吃自
瞎子採毛豆——把莢(巴結)
癩痢頭浪(上)插金花——忍痛要好看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貓哭老鼠——假慈悲
戴仔笠帽親嘴——大不碰頭
核桃裏的肉——不敲不出來
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兩個啞子碰面——嘸話嘸商量

寶山話學術研究

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在1928年出版的《現代吳語的研究》一書中,記錄並整理了寶山的羅店、霜草墩兩個方言點的音系。《現代吳語的研究》是中國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 [23] 
錢乃榮在1988年出版的《當代吳語研究》一書中,對羅店、霜草墩兩個方言點的音系再次進行了調查記錄,並且補充記錄了兩方言點的連讀變調、詞語及語法例句。 [24]  同年,由許寶華、湯珍珠主編的《上海市區方言志》中收錄了寶山城內方言的音系(書中稱為“吳淞音系”,因當時寶山城區屬於吳淞區)。 [25] 
1992年出版的《寶山縣誌》設有“方言”一章,其中羅列有一則寶山方言的音系。但該書上的音系與事實不符。 [26] 
2019年10月,由退休市民錢士吉、蘇坤明編寫的《寶山方言》一書正式出版。全書300多頁,包含方言條目2147條,其中歇後語487條,寶山農業諺語201條,寶山氣象諺語250條。《寶山方言》的出版,是對當地民俗文化的一種記載。負責編寫的錢先生介紹,他們是從2012年開始從民間收集,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通過方言瞭解寶山鄉土風情、時令節氣、生產方式、文化娛樂等方面的人文知識。 [27] 
《寶山方言》 《寶山方言》
2010年至2020年間,部分方言愛好者自行對寶山方言的語音和詞彙進行了記錄與整理,並在網絡上交流討論,使寶山方言的研究得到了完善。

寶山話嘉定方言比較

根據《方言》1993年第01期《上海地區方言的分片》,寶山、嘉定一帶的方言為“嘉定方言區”。將語音上的差別考慮在內,可將嘉定方言區細分成幾片。 [5]  將寶山話與其他地方的嘉定方言進行比較,部分異同點如下所列:
流攝洪音、灰韻字
流攝洪音、灰韻字,本詞條所介紹的“寶山話”(包括羅店話)讀雙元音[ʌɪ][uʌɪ],其餘各地皆為單元音,通常為[ɘ][uɘ]。
嘉定內圈及城廂話較為特殊,流攝洪音字與灰韻端系字讀[ɤ]韻母,灰韻幫系字讀[ɪ]韻母,灰韻見系字讀[uɪ]韻母,可概括為“灰桓合流”。 [5] 
-
推/偷
嘉定城廂
tʰø
pʰɪ
kʰuɪ
嘉定內圈
tʰɤ
pʰɪ
kʰuɪ
嘉定外圈
tʰɘ
pʰɘ
kʰuɘ
羅店
tʰʌɪ
pʰʌɪ
kʰuʌɪ
寶山
tʰʌɪ
pʰʌɪ
kʰuʌɪ
花橋
tʰɘ
pʰei
kʰuei
嘉定西部
tʰɘ
pʰɘ
kʰuɘ
-
剖/胚
嘉定城廂
pʰɪ
嘉定內圈
pʰɪ
嘉定外圈
pʰɘ
pʰɪ
羅店
pʰʌɪ
pʰɪ
寶山
pʰʌɪ
pʰɪ
花橋
pʰei
pʰɪ
嘉定西部
pʰɘ
pʰɪ
麻韻開口影匣母字
影匣母字中,嘉定城廂話、嘉定西部話和花橋話寒韻字與麻韻字不混,但麻韻字不分開合口,寒韻字讀[ɤ]或[ø]韻母,麻韻字讀[o]或[uo]韻母,故“安≠鴉=蛙” [5]  ;其餘各地,寒韻字與麻韻開口字都讀[ɤ]韻母,但麻韻開合口字不混,麻韻合口字讀[uɤ]韻母,故“安=鴉≠蛙”。
各片“庵 歐 安 鴉 蛙”五字讀音關係對比如下表:
-
關係
嘉定城廂
ɪ
ɤ
o
煙=庵≠歐=安≠鴉=蛙
嘉定內圈
ɪ
ɤ
煙=庵≠歐=安=鴉≠蛙
嘉定外圈
ɪ
ɘ
ɤ
煙=庵≠歐≠安=鴉≠蛙
羅店
ɪ
ʌɪ
ɤ
煙≠庵=歐≠安=鴉≠蛙
寶山
ɪ
ʌɪ
ɤ
煙=庵≠歐≠安=鴉≠蛙
花橋
ɪ
ɘ
ø
o
煙=庵≠歐≠安≠鴉=蛙
嘉定西部
ɪ
ɘ
ø
o
煙=庵≠歐≠安≠鴉=蛙
陰上聲調
花橋話有7個聲調,陰上(44)與陰去(435)不混,而其餘各地有6個聲調,陰上併入了陰去(435)。 [28] 
寒韻端系字
嘉定城廂話,寒韻端系字的韻母只有[ᴇ]一種讀音。(“撣”“餐”兩字除外,這兩個字與寒韻見系字押韻的現象在吳語區較普遍。)
除嘉定城廂話以外,“單 攤 灘 癱 炭 碳 彈 蛋 欄 傘 散”等寒韻端系字在嘉定方言區讀[ɤ]或[ø]韻母,與寒韻見系(除疑母)字押韻。這是一個白讀音層次。這類字的文讀音讀[ᴇ]韻母。有些字(如“丹”、“蘭”等)通常只用文讀音,沒有白讀音。
這一特點與崇明話相同,而崇明話當中有這一白讀音的寒韻端系字更多(如“難”、“贊”、“燦”等)。崇明方言與嘉定方言共通的詞彙也很多,可見,崇明方言與嘉定方言的淵源尤為深厚。
寒韻見系(除疑母)、桓韻端系字
這類字的韻母,有些地區發音圓唇,為[ø](相應地,元仙先韻見系字韻母為[yø]),包括:嘉定城廂話、嘉定西部話、花橋話;有些地區發音不圓唇,為[ɤ](相應地,元仙先韻見系字韻母為[iɤ]),包括:嘉定內圈話、嘉定外圈話、寶山話、羅店話。兩種發音的界線不是很清晰,時常因人而異,但大致分佈如上所示。
總結
通過上述比較可見,在嘉定方言區內部,與寶山話最接近的是嘉定外圈話,差別只在於流攝洪音與灰韻字韻母[-ɪ]尾的有無。嘉定內圈話雖然也上述二者也接近,但有幾項顯著的差別,且從其地理位置分佈來看,更像是嵌入其中的一個方言島,其形成原因有待探討與研究。

寶山話太倉方言比較

太倉方言,亦俗稱為“塘北閒話”,聽上去與嘉定方言區別不大,也有不少共同的詞彙,但界線也相當明顯。如太倉方言“該上、朞上、ɦø團(本字不明,‘ɦø’可能是‘圓’的特殊變讀)、小細娘”等詞,嘉定方言一般説“是上、伊上、圓團、小姑娘”。太倉方言有[dz]聲母。牆[dziã]≠翔[ziã],讀[dz]的多為古從母、澄母字,但例外較多,與中古漢語聲母沒有明確的對應規律。而在嘉定方言中,牆[ziã]=翔[ziã],沒有[dz],這類字全部讀[z]。太倉方言有7個聲調,陰上(51)與陰去(423)不混,而嘉定方言陰上大多併入了陰去(435)。太倉城廂方言陰平為高平調44,而嘉定方言為高降調52。嘉定方言有“谷”與“角”的區分,而太倉方言“谷”與“角”同音。太倉方言寒韻端系字多數只有[ᴇ]韻母一種讀音,僅個別字有文白異讀。另外,在太倉方言東南片,咍韻字與談韻端系、銜鹹刪山韻字不混,咍韻字韻母讀雙元音[ɛi],而談韻端系、銜鹹刪山韻字韻母讀單元音[ɛ],來[lɛi]≠藍[lɛ],但存在一些字例外,再會[tsɛ ɦuai],比賽[pi sɛ],鈣[kɛ],個別詞裏咍韻字會讀成讀[ɛ]。而嘉定方言皆來[lᴇ]=藍[lᴇ]。可能是行政區劃造成的隔閡導致兩側交流較少,兩側方言長期朝不同方向發展所致。
太倉東南部的方言,在嘉定人看來有太倉口音,在太倉人看來有嘉定口音,是兩方言區之間的一種過渡。其“談韻見組、覃韻與鹽韻押韻”的特徵便與嘉定方言區一致而與太倉其他方言不同。該片陰平調值與嘉定方言同為高降調。流攝洪音字大部分讀[œ]韻母。灰韻字大部分讀[ai][uai]韻母,如“再會”的“會”,和寶山話中的雙元音發音類似。

寶山話其他方言

薀藻浜以南地區
薀藻浜以南地區雖屬寶山區管轄,但方言與一般所認為的“寶山話”明顯不同。該地方言屬“上海市郊話”的一種,連讀變調與北新涇、梅隴等地的上海市郊話接近,但其韻母特徵與其他上海市郊話有所不同,呈現出嘉定方言區與上海市郊話的過渡特徵。
該地方言屬上海市郊話的北片。淞南、廟行、大場、丁家橋,以及原屬寶山縣的江灣、彭浦等地,方言皆屬此類。西南以虯江為界,東面以楊浦區西界為界,分別與南面的江橋、長征,東面的殷行方言形成鮮明區別。南面到中環線、內環線之間為止,內環線以內則以上海市區話為主,鮮有市郊話分佈。
該地方言在有些方面與嘉定方言區一致,而有些方面其他上海市郊話一致。“來”“藍”同音,不同於“雷”。“書”“斯”同音,不同於“需”。“燻”“興”同音,不同於“兄”。“遮”“鑽”同音,不同於“焦”。入聲韻方面,“麥”“襪”不分,”渴”“磕”區分,“擊”“結”不分,“踢”“鐵”不分。 [12]  [5] 
五角場及殷行地區
據《五角場鄉志》介紹,原屬寶山區的五角場及殷行地區還有一種“殷行話”,也屬於上海市郊話。“來”“藍”同音,不同於“雷”;“書”“斯”同音,不同於“需”。以上兩個特徵與嘉定方言區、北部上海市郊話都一致。但是,“燻”“兄”同音,“遮”“焦”同音,這又符合西南部一些上海市郊話的特點。入聲韻有6組,“掐 磕 渴 客 殼 刻 哭”七字中,只有“磕”與“刻”同音。
長興島與橫沙島
原屬寶山區的長興、橫沙等島操崇明方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