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寨溝村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韓家川鄉寨溝村)

鎖定
在黃土高原的晉陝峽谷東岸,有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莊,西流的黃河從村北的鴨子嘴轉身向南而去,自然淤積下一灣狀如簸萁的灘塗,這就是我的家鄉——寨溝村。
這是一隅山環水繞的形勝之地:東溝、西灘、南梁、北寨;南北兩山夾一溝,東高西低一面坡;依山就勢的窯洞層層疊疊,環山而居的宅院枕山際水。一條小河從東向西穿村而過,與由北而下的黃河相擁,纖腰過脈,陡然凸出,形成一個三面環水的“寨疙墶”;與村南的老圍溝相間,山水相依,順勢隆起,形成一個居高臨下的“台子梁”。寨疙墶和台子梁形同雙乳,那條小河,恰似乳溝,將懷前一灘密密麻麻的棗園分割為兩片綠色的衣襟,而那條南北貫通的水道,又像是一條腰帶,裝扮着這個美麗而温柔的村莊。
“村倚寨,寨臨溝,溝積灘,灘養村”,正是寨溝村名的由來和風水所在。
中文名
寨溝村
外文名
Zhai Gou Cun
所屬地區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韓家川鄉
人 口
1200多人
面 積
約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2000餘畝

寨溝村村落簡介

寨溝村位置與村名

寨溝距縣城二十五公里,是黃河東岸的一個行政村,古稱剷剷堎。《保德州志》載錄為寨溝裏。地理座標:東經110°59′49″,北緯38°51′34″。
村落背山臨水,村後有小河,河後有山寨,寨後有大河,大河後有遠山。小河流水淙淙,大河波浪滾滾,四面環山,小水流,大水轉,是個宜人居住的好地方。
村北有一古山寨,習慣上稱寨上,約三平方公里。由東部賀家山發脈,一路奔來,俯落大小紅弦,蜂腰過脈,陡然鼓起,形成山寨。山高二百餘米,山崖陡峭壁立,北擋黃河向西流去,東會號風溝小河破峽轉向與黃河匯合於村西口。山寨古老而神秘,陶片俯拾即是,地名中有動聽的故事,故事裏有離奇的傳説。聽老人們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山寨的寨主,為防禦他人侵擾,想把山寨修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水包城。寨東北山腳下的峽窄處,大河與小河僅隔數丈,若把黃河水引入小河就可了此心願。於是就把魯班爺請來,魯班爺看後覺得這事好辦,即刻舉起大剷剷下去,只聽得雷鳴電閃、土飛石崩,“啊呀——”大叫一聲,再看一支蘆根被剷斷,鮮血流淌不止,魯班爺只得停下來,血流了三天六夜九後晌,所流之處都變成了紅色。這事驚動了玉皇大帝,把寨主關在號風洞,魯班爺也受到牽連,沒收他神通大鏟,往後改了行,幹起木匠活兒來,成了木工的祖師爺。從此寨東的石崖,便叫剷剷堎,山寨亦稱剷剷堎寨。
山寨與桑園塔村之間有一河溝,過去桑園塔村民叫做寨溝,原先是地名,河溝與黃河交匯處,建成村落便叫做寨溝村。

寨溝村地形地貌

奔騰洶湧的黃河,一瀉千里,到山寨腳下,因山寨的遏止,猛然掉頭直奔西去,受對岸風山的阻擋,折向東南,經黃咀灘磧,向南流去。在黃河的轉彎處,形成一個簸箕灣,黃河水流較緩,年長日久,淤泥逐年增厚,變成一灣平整的河灘地。灘地的北面是山寨,東面是山樑,兩山之間有一小河流入黃河。從山崖的斷層看,砂石巖上面覆蓋着厚厚的黃土,山樑頂端較平坦,四面是坡地,坡度越往下越陡,坡地的兩面是渠溝,從上到下,小渠變大渠,大渠變深溝,深溝與小河、大河相接。仔細觀察岩石與黃土結合處,底部是大小不等、沒稜沒角、表面光滑的鵝卵石,石灰石居多,卵石上邊是石沙,沙上面是膠泥土,粘土,最上面是壤土。由山推斷,這裏幾萬年前是河,由河變湖,湖的沉澱,重者在下,輕者在上,長時間沉積,湖底有厚黃土,再加上地殼變化,湖上升為陸地,因寒暑風雨的作用,形成溝壑縱橫地貌。如果想用語言説清它是什麼形狀是很難的,不過本村村民有貼切的稱謂,就是溝、梁、坡、塔、漥、灘五種地貌。總體上看就是村子東有梁,北有寨,兩山之間有小河,小河兩岸是畦地,村前是灘地。
順便把全村地名也列如下:
東梁有:井旦子、駱駝墕、流星圪墶、大峁、對付塔、平石頭、柳樹圪墶、石塄、石籽彎子、崖窯塄、黑土峁、柳樹樑、斜裏子、桑家梁、台子梁、前後葫蘆局、老禪垟、村地疆、安子塔、陰窐子。
寨上有:寨塔、馬蝙蝠、城壕、寨壕、皇姑娘、沙池子、柳樹局、圍梁、鐵爐坡、窯峁、神堂峁、兔兒梁、高窯峁、官子角、後塔、杏樹嘴、山旦花。
小河溝有:果樹灣、大堰塔、寨巖塔、麻圪岔、神水墕、安子塔、陽灘、前後紅灣、陽灣子、石局子、瓜地塔、姜灣、陽陽塔、壩壕、八圪折。
灘地有:鴨子角、桑溝子、蜂灘、社灘、畦條、小孩畔、小外壕、柳林灘、五垧灘、大舍窠、三角子、小河口、長審條、石磧、前灘、方地、老圍溝口、圍墕。

寨溝村居民區佈局

村舍建設在山腳下,依山而建,背山臨水,面南坐北,避風向陽。居民區分為上街下街,南有石塔子,石塔以上是土窯羣。合作化後,土地集體所有,修建不受原土地私有的限制,可以自由選擇,小河以北至鴨子角,逐年建造新住宅,現已入住三十多户。五垧灘至老圍溝口,也連續建起宅院,也有二十多户移居新宅。從井旦子到上街的住户,近年來逐漸往下街搬遷。從鴨子角到老圍溝口形成四里長的住宅區。

寨溝村區劃轄屬

清末,都甲制時,寨溝屬靜樂都剷剷堎寨一甲。民國初屬林遮三公所,閻錫山統治山西時期,實行編村制,寨溝是個大編村,村裏設村公所。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實行行政村制,寨溝是全縣40個行政村之一,屬林遮峪四區署。1954年寨溝屬四轄區沙坪鄉。1956年撤銷區制。1958年實行政社合一,寨溝大隊屬林遮峪公社。1959年曾劃歸興縣,隨即又回覆如前。1961年8月,寨溝屬韓家川公社。1984年改社隊為鄉村制,寨溝村屬韓家川鄉。

寨溝村村落人口

人口增長與節制生育
寨溝村人口,在建國前一直徘徊在400左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是人口發展的高峯期。這一時期,村裏醫療衞生條件有所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體質健康素質增強,心情愉快,男女繁殖力強。全村有育齡婦女 人,都生育3胎以上,生育七胎八胎的婦女也不在少數,還有生育十胎的,人口數在急劇增長。20多年,人口增到1000多人。八十年代初,國家提倡計劃生育,開始的宣傳是“一個少,兩個正好”,往後的政策是必須執行一胎化,村裏的育齡婦女,有的服避孕藥,有的放避孕環,有的結紮。人口增長數不幾年就降下來,現在全村有1200口人。
從業與謀生
寨溝人多地少,無地少地的村民為維持生活,以搞其它副業來補充收入。建國前利用黃河搞航運的有16人,外出做木工活兒的有7人,當石匠搞建築業的有6人。合作社時全村沒有外出為業的。近幾年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從事行業也越來越多。村裏有搞紅棗深加工的5人,養羊户5户。其它的有開大巴車搞客運的,小三輪拉客流的,大四輪搞運輸的,村裏開門市賣雜貨的,東關街頭賣飯的,省城、內蒙謀生的等等。
人口流動
早年間,寨溝人遷往黃河對岸不遠的蘇家山,歷經十代人繁衍,現有百十口人。族中存有七代家譜,考其譜,初祖張惟極為書字輩族人。
土崖塔鄉龐家塔村,寨溝人曾居住過,這裏有寨溝人99畝土地,三間房。土改前,每年還要到這村收取地租。據《保德村莊》龐家塔篇載“村裏的好多土地屬於保德寨溝村張姓人所有,張姓人家每年還來村裏收取租子。”張姓人什麼時候在這村居住過,又遷往何處,現在還沒有資料可查。
興縣瓦塘有三間瓦房,三畝葦地,也屬寨溝所有,每年也去收房租,都作為全村公有。
早年間寨溝還居住着賈姓人家,清光緒年間,有名叫賈海龍的居住在村北畦條。村裏老年人説還有一個石堆是賈家留下的,只是不知賈家後遷徙何處。
解放初期還有兩個外地人落腳寨溝,一個是掉隊軍人武佔國,一個是石匠馬武。合作社時期,炭峪溝村人張秉山也落户寨溝,他們三人都是單身漢。寨溝人為生活所迫,在岢嵐落户的有6户,在內蒙的有6户,外鄉居住的4户,現在人口流動大,在外地居住的很多,只是户籍未遷。
文娛活動
寨溝人興趣多、愛好多,常見的活動有:擺方、撐羊蹄、錘布剪、跳繩、踢毽子、打鞦韆。夏天眾人在樹底下乘涼聊天、吹牛皮、編快板,老年人擺盤象棋,下個沒完。冬天人們坐在炕上聽説書的講述《三國演義》、《水滸傳》。青少年最喜歡的是正月裏鬧紅火,長夏在黃河裏游泳。
每年一過春節,就要在村中搭台子,表演文藝節目。街頭扭秧歌、踩高蹺。文藝節目在冬天閒時就排練,劇目有:大鼓書、《王桂蘭紡紗》、《劉巧兒告狀》、《小二黑結婚》、《兄妹開荒》、快板、清唱等。樂隊有張成士拉二胡,張建穹拉四弦,張元懷彈三絃,下川坪劉在全吹笛子。本村演罷還要去周圍村演,曾在沙坪、柴家灣、下塔、河對岸陝西高窯峁等村表演過,每到一個村只管飯,不説別的,只為宣傳,紅火熱鬧。
最讓人上癮痴迷的是黃河裏耍水。一到長夏天氣熱起來,正當太陽曬得灼熱的時候,大人、青少年成羣結隊往黃河岸邊跑,衣服脱個精光,那時候沒有褲衩可言,跳在水邊手掬着水在頭部胸部洗上兩把,就跳入黃河,不會水的在岸邊水淺處,學游泳的先學狗掊掊,會水的在水浪中玩花樣,一會兒揚大碼,一會兒仰面遊,高手踩立水,過對岸。玩上一陣,身若發涼,立即上岸,在晶瑩熱燙的沙灘上滾上幾滾,閉着眼面朝天,有説不出來的舒服,那真是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近幾年村裏集資建起舞台,每年都要請一班演唱團體,唱上幾天大戲,村民觀看那不用説,就周圍村十里二十里的,都要來看戲,做買賣,進行物資交流活動。
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
寨溝村民是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的支持者、擁護者、養育者、是堅強後盾。
寨溝村地處交通要道,黃河沿岸,南來北往必經之地,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岸邊常年設渡,方便兩岸往來。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是個多災多難的名族,然而也是個不屈不撓,敢於拼殺不服輸的偉大民族,寨溝是山區小村,村民是中華民族組織裏一個小小的細胞,是微不足道的,而在革命戰爭年代,他總是把重量加在革命槓桿人民大眾的那一端,希望成為贏家。
關愛老年人
養老是人生旅程必經之路,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説的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社會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耄耋遐齡的老人逐漸增多,養老成了社會問題。怎樣使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使他們安度晚年,生活的幸福愉快,這涉及到社會與子女,特別是子女至關重要,只有子女盡孝道,父母才能生活得愉悦。
孝是天之經,地之義,德之本。中國的孝文化有幾千年的積澱,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美德。孝當先三個字常在電視上顯現,提醒晚輩別把孝不當一回事兒,拋於腦後。
過去寨溝村裏,無聞不孝之事,常説至孝之例。一家人羣居一室不嫌髒,呼大叫媽不厭煩,做好飯,第一碗,雙手端給長輩,過年領着妻子孫,給老人磕頭拜年賀歲。父母頤養天年,享着膝下玩孫的天倫之樂。
現在村裏年輕人外出謀生,老年人在家看門,無人照顧。更有一對夫婦奉養四個老人,着實力所難及。好在政府給六十歲以上的人享有養老金,保證老年人最低生活水平。如何解決好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村裏建立一個養老院,使老人生活方便,在外打工的兒女放心,是個辦法。

寨溝村村落經濟

自然資源與利用
1、耕地荒坡
耕地面積2000餘畝,其中灘地600餘畝。歷史上廣種薄收,一遇旱年更是顆粒無收,農業合作社時期,雖然修了些梯田,也只是增加了地而已,仍是坡地,蓄不住雨水。近年來,寨上修成平台大堰平地,但土壤未經改良,小河溝是平地,可作畦地,解決人們的吃蔬菜問題。
荒坡面積很大,但石多土少,只生長雜草,可放牧羊,村裏常有七八户人家養羊,全靠吃野草。
2、山石沙
寨溝村 寨溝村
全村面積約30平方公里,石山、石溝佔了大部分面積,石為砂岩,用於建築房屋、做地堰、堵河築壩。從合作社時期到現今,從鴨子角到老圍溝的黃河大堤,都是用這裏的石頭築就的。到處都是沙子、砂石,是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近年來,村民在黃河岸邊用機器挖沙,賣給建築單位,年收入可達10多萬元。
3、水
寨溝位於大河小河交匯處,水資源豐富。黃河是母親河,兩岸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先民們在這裏繁衍生息壯大。黃河水可飲,可洗滌,可灌溉田園。合作社以來,村民在鴨子角修了灌站,又修了長達2000米的流水渠道,遇到天旱全村的灘地都可以澆灌。
寨溝的小河是一條季節河,旱天無水,但在春秋,只要提高水位,就可以澆百畝蔬園。
村裏地下水也豐富,全村有12眼普通井,兩眼深井,都可以作為飲水及澆地用水。
4、道路
過去黃河沿岸有一條通行大道,從河曲到興縣,寨溝是必經之地,常年南來北往,絡繹不絕,大路上剛剛急促促的騾馬經過,緊接着慢騰騰的駱駝又來。黃河岸邊又有渡口船待候,提供晉陝人交通方便。利用黃河水搞運輸的木船,也常年不斷。現在,沿河公路修通,交通四通八達,加上又有直通忻州的高速公路,半小時去縣城,三小時去省城,想旅遊,想搞運輸十分方便。
5、植物
穀類:高粱、玉米、穀子、糜子、黍子、大麥、小麥;
豆類:紅豆、黃豆、黑豆、豌豆、扁豆、綠豆;
蔬菜類:白菜、甘藍、菠菜、甜菜、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
調味類:葱、蒜、、韭、薤、辣椒;
薯累:土豆、紅薯;
經濟作物:棉、麻、旱煙、蓖麻、胡麻、黃芥、芝麻、花生;
6、樹木林果
木材類:楊、柳、榆、槐 ;
水果類:桃、杏、梨、蘋果、山楂、棗樹 ;
棗樹 棗樹
棗樹是寨溝的主要經濟林,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棗樹培植已有千年的歷史。醫家津津樂道大棗的藥用價值,可補脾益氣,養血安神,調和營衞,緩和藥性。含維生素特別豐富,是藥食兩用果品,乾鮮皆宜食用。全村共有紅棗地600畝,每年產100萬斤,並有紅棗加工業,紅棗製成燻棗、糖棗等產品,可遠銷全國各地。但村民習慣於粗放型管理,特別是蟲害沒有科學的方法對付,尤以棗粘蟲危害甚大,致使紅棗減產,降低品質。近年新疆紅棗發展迅猛,以保德紅棗的數倍價傾銷全國各地,佔領了紅棗市場,保德紅棗只有退避三舍。看來紅棗急需優化改良,保留紅棗的原有品質而增大顆粒。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保德紅棗的競爭力,躋身於全國紅棗行列的前位。我們不能仍然在津津樂道當年康熙爺駕臨保德點贊過保德油棗而止步不前。
7、藥材
寨溝的地面生長着大量藥材,多見的有:薤白、茵陳、青蒿、艾葉、敗醬草、小薊、大薊、蒺藜、蒼耳、白毛根、蒲公英、細辛、甘草、黃芩、麻黃、枸杞。
8、家畜
牛、馬、驢、騾、豬、羊、狗、雞、兔。
9、野生動物
野獸類:狼、狐、猯;
鼠類:家鼠、圪狸;
爬行類:蜥蜴、壁虎、蛇;
兩棲類:蛤蟆、蟾蜍;
鳥類:麻雀、啄木鳥、石雞、白頭翁、燕子、貓頭鷹(老鷹和喜鵲已飛到它處);
昆蟲類:蚯蚓、螳螂、蝴蝶、蜻蜓、螞蟻、七星螵蟲、棗步曲、棗粘蟲、蠍子、蜈蚣;
氣候
寨溝氣候與保德各村大體相同,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春季多風,秋季涼爽。雨量偏少,乾旱年多,風調雨順年少。多數年是,春旱難於下種,夏天雷陣雨多,河對岸西壑岔的天氣對寨溝影響甚大,西岸刮來一陣風,飄來幾朵雲,就會引起一場大暴雨,頃刻間大雨傾盆而下,就地起水,小渠大溝洪水湍急急瀉,小河洪水暴漲,常有在地幹活的人或放羊漢被洪水吞噬的事發生。夏秋之季冰雹多,常有雷雨隔地塄的現象發生,這兒無雨,而隔數丈的莊稼卻被冰雹打過。
晝夜温差大,平均氣温在10℃左右,無霜期180--200天,降雨量各年不均等。氣候對村民的經濟生活影響很大,過去人們靠地吃飯,靠天打糧,老天發難,民眾遭殃。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主要有:旱、澇、洪、冰雹、風災、蟲災。
過去因旱災,地裏顆粒無收,生活無着,迫使人們走口外、爬岢嵐,甚至沿村乞討要飯。現在科學發達,人們對一個小小的棗粘蟲都沒有辦法。
疾病危害生命,過去主要是:瘧疾、天花、麻疹、腦膜炎、流行性感冒、痢疾。現在前面四種病已經沒有了。

寨溝村習俗民風

這裏的村民思想單純,性格耿直,説話爽快,不繞彎子。熱情好客,外出喜歡交朋友,在家間時愛串門子,多人聚在一起拉家常,談天説地,心無間隔。互相幫助的美德代代相傳。一件有難處,眾人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出主意、想辦法,有添錢的、送物的、跑腿的,使之度過難關。
一年四季,忙這忙那,不得安閒,早晨聽雞叫,白天看太陽。隨着季節按着二十四節氣活動。飯食不講究,衣着很隨便。男女找對象,父母出主意,自己説了算。村有俚語“會找的找當頭,不會找的看高樓”。娶親嫁女,從簡辦理,親朋之間相請相應,禮尚往來,表示祝賀。
逢年過節,全家人歡聚一堂,呼爺喊孫,熱熱鬧鬧,吃上一頓美餐,照一張全家相,裝在相框裏,懸掛在堂中央,這就是鄉民們企求的那個福字所藴含的深意。
寨溝鄉俗,一年過九個節日,春節、二月初二防害蟲、清明祭祖、五月端午、六月初六敬龍王、七月十五敬麻穀神、八月十五中秋節、冬至祭祖、臘月初八防凍。
普遍説來,村民敬神怕鬼,認為老天爺可主宰一切,好壞事都是老天爺安排定的。

寨溝村家風家訓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從無知到有知,首先離不開家庭教育。家教飽含着長輩對下一代的熱愛和厚望。人生第一個老師就是父母。家教是嚴厲而善意的。從如何生活起居,到如何待人,處世,接物,都從長輩那裏學來。上行下效,潛移默化對青年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家之風,立國之本。家訓就是族人的行為守則。有的是老祖宗遺傳下來的,是他們生存經驗的結晶。有的聖人先賢的話,現列數條,以備後人享用。
1、孝當先,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兒女的美德,孝是給自己積德,給後代增福。恩莫重於父母,罪莫大於不孝。孝是衡量一個人品格的全標準。
2、從小要立大志,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人生價值就發揮的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志當要高遠,有志者事竟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青少年時期要發奮讀書學習。踏實是學有所獲的前提;勤奮是學有所進的根本;堅持是學有所成的途徑。尤其是當今把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唯一辦法,只有努力學習知識,才能給自己找到發揮智慧的平台。
4、立身創業。有所作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把自己全部心靈,全部意志,全部精力,都獻給終身的事業。不要怕困難。找困難者無困難,怕困難者處處是困難。
5、做個有道德的人。道德的中心點是仁愛。人心貴乎光明潔淨,純潔的良心,比任何東西都寶貴。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是道德的閃亮點。
6、立足社會,學會處人處世。人生道路走得順,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有有真誠的愛心和寬厚的恕道待人。虧人是禍,饒人是福。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推己及人,方便法門。心平氣和處世,勿設機巧害人。
7、愛祖國,有奉獻精神。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難當頭,挺身而出。
8、擴展愛心,關注大眾疾苦。救人於危難之刻,解人於倒懸之苦。急人之急,想人之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9、做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反胃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要遵紀守法,使國家安定,人民和諧。
10、家庭裏要和睦相處。對上要敬,兄弟姐妹要友好,子女要保護,關心他們的成長。夫妻要互敬互愛,勿使暴力。
11、保全自身,求得一生平安。人要明哲保身,不因追名逐利而忘身,不因錢財而棄身,不因美酒而害身,不因美色而毀身,不因犯法而身陷囹圄。
12、悟哲理,完善人生。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德在人先,利在人後。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養浩然正氣,效古今完人。

寨溝村方言俚語

保德境內,因地域不同,語言有所差異,四面都受相鄰縣的影響,但相互交談可以聽得懂。如若出遠門,常因語言問題,帶來無奈與難堪。
1、寨溝話與普通話的差異:
聲母發音,si shi不分,如“四”與“事”都讀作si。
複韻母發音,en eng不分,如“本”與“繃”都讀作ben;in與ing不分,如“音”與“英”都讀作yin;uen ung不分,如“温”、“翁”都讀作wen,主要是前後鼻音不分。
聲調,普通話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本地方言分陰平、入聲、上聲、去聲。如:沒吃喝,都讀入聲;普通話讀作mei chi he
2、我、俺的特殊用法:
我、俺是義同的代詞,俺只指代近親屬,如俺媽、俺姐姐、俺姑姑等,不用我字替代。
3、趨向動詞的用法:
往北走,説“進”,如進韓家川,進柴家灣;往南走,説“出”,如出下川坪,出林遮峪;往西走,説“下”,如下馮家川;往東走,説“上”,如上沙坪,上新畦;去對岸,説“過”,如過郝家角。
“去”讀ke,讀入聲。
4、讀古音,如日,讀作re(耳),如日(er)子、日(er)頭。
5、字音的兒化
好多名字後加兒,要快讀發音,如:鐵蛋兒、小磨兒、老婆兒、小孩兒、棗兒。

寨溝村古蹟文物

在《保德村莊》桑園塔村篇,寨溝村篇,對老圍溝石窨、桑家梁古墓羣、桑園梁墩都做過介紹。我們不必分別領屬關係,過去是一家,現在是大家共有的遺蹟,我們只是要對這些遺蹟能説明什麼進行一些粗略的探討。烽火台婦孺皆知它的功用。只是台墩周圍地下的石室作用該是什麼。長年累月守候在這裏執行任務的人們,總得有個休息之所,用地下室來避風雨冰寒更為合理。老圍溝石窯,什麼時候開鑿,肯定是古時候。石窯位於石崖半腰,口小室大,約500多平方米,開鑿工具簡單,也是個工程。普通農民沒資金和閒工夫去幹,只有有錢人幹,有錢人裏,就是通商當官的,通商的不可能,那就有當官的。有人説石窟是用來藏反的,我以為是反藏的,而且上下兩層,該是有主有從。什麼時間、什麼人,藏在這裏因為啥,這就是解不開的謎團。
關於寨溝山寨,個人難於説清,只將《保德縣誌》所編,寨圪墶部分抄錄如下:
“位於縣城西南30公里寨溝村東北1公里許的寨圪墶上,其地形,南、北、西三面黃河,東有無名小河流過。寨圪墶拔地而起,形成孤崖,西北、東山崖陡峭,南坡稍緩,可登其頂。
陶片分佈面積,南北800米,東西1000米,文化層厚0.3--0.8米,距地表1.2米。
1958年第一次普查時,見有土城牆一部分,城垣面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
西北邊有殘存的灰層,厚達0.5米,內含石斧、石刀、紅陶鬲及灰色繩紋陶片。
民間傳説遺址中央有皇姑墳。
1984年第三次普查時,未見灰坑室址,窯穴等遺址,但在遺址的範圍內尚保留有明代創設的寨牆殘垣,平面近方形,南北180米,東西150米,黃土夯築。
暴露物:主要是灰陶片,其器形鬲足、罐(蘭紋)、素面盆、折肩罐、小口普肩罐、豆扁壺等。飾紋以繩紋為主。陶質多細泥,少夾砂。
該選址內含較為複雜,為龍山文代至春秋戰國居落遺址。”
2013年寨上圍梁古墓被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