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都三魏

鎖定
“寧都三魏”,清初江西散文家魏禧魏際瑞魏禮的並稱。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徵聘不至》條:“唯魏以古文擅名,其兄際瑞、弟禮,皆有詩名,時號‘寧都三魏’。”“三魏”明亡前即以其文名聞故里;轉清後又隱居翠微峯,入“易堂九子”,對清王朝皆有牴觸情緒;散文又各具特色。魏禧極力反對模擬文風,寫下許多歌頌抗清殉國、堅持志節之士的散文,昂揚激鬱,名聲甚著。際瑞文恣肆放縱,僅事説理頗為深刻;禮文嚴謹整飭,在當時也較有影響。有《寧都三魏全集》,為清代禁書。
中文名
寧都三魏
代表人物
魏禧、魏際瑞和魏禮
文學屬性
文學團體
代表作品
《邱維屏傳》
《與子弟論文書》
文學朝代
清代

寧都三魏人物介紹

“三魏”是魏際瑞(祥)、魏禧魏禮兄弟三人的合稱,寧都城關人。其父魏兆鳳,字天民,樂善好施,急人之難堪於己,薦舉徵辟一概不就。明亡後,削髮為僧,隱居山中,終年40歲。
魏際瑞、魏禧、魏禮兄弟三人天資敏捷,聰穎好學,刻苦自勵,才學深高,俱善詩詞古文,均為著名的散文家,故時人稱為“寧都三魏”,而其中尤以魏禧的成就最大。

寧都三魏魏禧

(1624——1680年),字冰叔(一作凝叔),號裕齋,人稱叔子先生。生於明天啓四年(1624年),幼年體弱多病,藥不離口。秉性仁厚,文靜,喜好讀書,11歲即補諸生。魏禧精研史書,造詣很高,文著受《左傳》及蘇洵的影響較大,《聽松廬文鈔》對其評價道:“冰叔先生尤深於史,舉數千年,治亂興衰,得失消長之故,窮究而貫通之,而又驗之人情,參之物理,本胸中所積而發之於文,故其勢一往而不可御。其行文之妙,得力於《史記》,老蘇者居多。”《贛州府志》評價其:“最辨古今得失,指陳時事,廉利透聞,獨出手眼”。魏禧文風凌厲雄健,尤喜表彰忠孝節烈,摹畫淋漓,慷慨激昂。著有《左傳經世》十卷、《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目錄》三卷、《詩集》八卷。他的散文作品《邱維屏傳》和《大鐵椎傳》尤為著名。前者記敍了傳主的一生主要經歷,寫出了邱維屏道德風貌的可貴之處,展現了其高尚情操和富有特徵的個性。後者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記述了一個身懷絕技,卻不為世用的奇人。傳文把這個古代劍客式的傳奇人物描述得生龍活虎,若隱若現,頗有頓挫虛實之妙。魏禧以其文學成就與汪琬、侯方域並稱為“清初三家”。魏禧一生無子,自稱不憂嗣子不立,而憂後起無人。他對自己的著作非常看重,曾説:“吾有三子:《左傳經世》,長子也;《日錄》,次子也;《文集》,三子也。”

寧都三魏魏際瑞

(1620-1677年),字善伯,原名祥,17歲時改名際瑞,魏禧胞兄,人稱伯子先生。性格豪爽強急,急公好義,寬厚待人。自幼好學,善強記,對兵、刑、禮制、律法各科都研究頗深。20歲時,所著詩文已過三尺。著有《魏伯子文集》十卷、《雜俎》五卷、《四此堂稿》十卷。他的《與子弟論文書》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文論寶庫中的珍品。

寧都三魏魏禮

(1628-1693年),字和公,魏禧胞弟。性慷慨,重然諾,敢任難事。少年時由魏禧管教其學業,年近20時補諸生,之後更加刻苦,遂與兩兄弟齊名。人稱季子先生。魏禮喜歡遊歷,足跡幾乎遍佈全國,每到一處,必結交賢豪隱逸之士。著有《魏季子詩文集》十六卷。
值得一提的是,魏際瑞之子魏世傑、魏禮之子魏世效魏世儼三人,也因有很高的文學成就,被世人並稱為“小三魏”。 [1] 

寧都三魏意義影響

“寧都三魏”不僅以著作聞名於世,更以“三魏”為首,易堂九子為主的易堂講學之風影響深遠。
明朝末年,“三魏”隨父舉家遷至離縣城40餘里的翠微峯上。翠微峯山勢險峻,四面均是懸崖絕壁,僅一條蹬道可與山下相通。魏禧還派人在險要處置閘守望,使山寨更為安全,不受戰亂兵災的侵擾。隨後,士友中不少人也攜家眷遷居此山,談學論文,一時為盛。其中有南昌的林時益、彭士望,寧都本縣的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6人。此6人與“三魏”,以魏禧為首,常聚堂講《易》,相互切磋,加上此堂方位取易,當時人稱他們9人為“易堂九子”。易堂諸子隱居於翠微峯講學,門生弟子常達數十人之多。易堂講學以致用為宗,好評論古今成敗得失,認為學問必須通過閲歷和實踐,不能師心自用,閉户造車決不能出門合轍。易堂講學所形成的翠微學派,成為明末清初學派中的主流,與南豐的程山(謝文存講學處)學派、星子的髻山(宋之盛講學處)學派並稱為“江西三山學派”。
“寧都三魏”生活在明末清初這一大動盪時期,他們所處的境遇是極其困難而複雜的。以魏禧為首的“三魏”與易堂諸子作為明末遺民,他們又是素負有氣節的志士。
“三魏”均無意入仕,終身以布衣結交天下賢士。他們貞堅卓絕,甘居草野,但並不是消極地高卧深山,而是有所作為。易堂諸子在魏禧的領導下,九家在翠微峯,平時躬耕自食,親如骨肉,以誠相待。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至翠微峯親眼目睹後,感嘆道:“易堂真氣,天下無兩”。同時他們又是基於共同的反清意識而志同道合,實際上又結成了一個以復明抗清為宗旨的秘密團體。他們曾四出活動,只是由於這時全國的反清形勢已轉入低潮,他們的種種活動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
1677年(康熙十六年),魏際瑞在贛州總兵哲爾肯處為幕僚。為了地方的安寧,魏際瑞前往召撫吳三桂餘黨韓大任,不幸遇害。其子魏世傑悲痛萬分,拔刀自刎,眾人奮力奪刀,他又猛捶胸腹,以至內臟出血而亡,年僅28歲。1680年(康熙十九年)魏禧在去揚州聯絡友人途中,船至江蘇儀徵時,突發重病而逝。其妻謝秀孫聞訊,悲痛異常,絕食13日,以身殉。這種以身相殉的做法,在易堂諸子間也有傳統,可以説是一種易堂精神。魏際瑞、魏禧相繼去世後,易堂諸子各散他處,只有魏禮獨自率領妻兒居守在翠微峯,直至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逝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