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實驗區

鎖定
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實驗區地處淮南市西南部,位於美麗富饒的淮河之濱,素有“淮上明珠”之稱。下轄毛集鎮、夏集鎮、焦崗鄉和焦崗湖水產旅遊開發公司,總面積201平方公里,人口13.1萬人。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實驗區地處淮南市西南部,位於美麗富饒的淮河之濱,素有“淮上明珠”之稱。下轄毛集鎮夏集鎮、焦崗鄉和焦崗湖水產旅遊開發公司,總面積201平方公里,人口13.1萬人。
中文名
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實驗區
地    處
淮南市西南部
總面積
201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13.1萬人

實驗區歷史發展

1991年到1998年,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曾三次親臨毛集視察,胡錦濤温家寶曾慶紅等18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先後視察毛集,對毛集的建設和發展給予較高評價。1999年11月,經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為正縣級建制,行使縣級管理權限,直屬淮南市委、市政府領導。
近年來,全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59億元,同比增長18%,是99年的1.54倍;實現財政總收入5500萬元,同比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0元,同比增長15%,是99年的1.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851元,同比增長3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612萬元,同比增長47.8%;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32萬元,同比增長22%,是99年的1.4倍。2004年,毛集實驗區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被省禁毒委、省綜治委命名為全省“無毒區”。

實驗區歷史文化

毛集地處淮河岸邊,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淮河風情文化古老燦爛。境內有淝水之戰古戰場“青岡城”遺址、江上青烈士紀念地、全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淮河風情文化博物館”。民間藝術繁榮,花鼓燈、推劇堪稱一絕,一年一度的“淮河風情文化節”在毛集舉辦。
獨具特色的小城鎮。小城鎮建設獨具特色、生態環境優美,在中原地區堪稱一絕。中心城區基礎設施齊全,已發展成商貿、工業、教育、住宅、文化娛樂、衞生保健等六位一體的多功能經濟文化中心。毛集實驗區正按照城區、村鎮的總體規劃,合理規劃空間佈局、產業佈局、生態佈局、城鎮佈局和基礎設施佈局,城區建設正在朝着“袖珍型、富而美、現代化”的方向邁進。
快速發展的優勢。(1)體制優勢:毛集享有綜合改革試點縣的優惠政策,在機構設置、管理模式和用人機制上擁有一定的自主權。(2)資源優勢:毛集享有“東經、西糧、南水、北煤”之稱,東邊是沿淮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西邊有全省最大的夏集大米市場,素有“江淮米都”之稱;南邊是皖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焦崗湖”,享有“華東白洋淀,淮南焦崗湖”之美譽,生態濕地保護良好,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3)區位優勢:毛集水陸交通便利,淮河通江達海,四季通航。合淮阜高速公路和102省道貫穿全境。鐵路經淮南線與京九、京滬線相連接,距合肥蚌埠機場僅1小時路程。
投資興業的熱土。區工委、管委信守“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路綠燈、全程服務”的承諾,打造招商引資窪地,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外資企業紛紛入駐毛集。東方一族出口服裝(鞋帽)加工、美迪亞服裝加工、淮南布衣坊服裝公司、出口羊毛衫加工等輕紡工業快速發展,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出口服裝加工基地初步建成。淮南市海粵煤電化有限公司正在籌建,一個大型的煤電化生產基地正在崛起;擁有數千畝的毛集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基本建成。
毛集實驗區工委、管委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緊緊圍繞“農業穩區、開放活區、工業強區、生態立區、科技興區”的發展思路,建設“五大基地”,發展三大特色產業,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二次創業,奮力崛起。

實驗區地方特色

萬崗麻花,夏集貢圓、夏集金絲饊子、鹹鴨蛋、扒鴨、焦崗湖鹹魚、神仙豆、紅菱、御酒、五香鯽魚、曹集狗肉、曹集茶水

實驗區投資環境

實驗區交通運輸

——水路:境內有何台碼頭,擁有載重量200-500噸的船舶15首,日運輸量20000-40000噸。境內淮河四季通航,可通江達海。
——公路:省道102線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合阜高速公路穿越境內,已形成南北貫通、東西便捷的快速通道。
——鐵路:距連接與京九、京滬的張集火車站4公里,鳳台南站(毛集站)
——航空:西距阜陽機場78公里,東離合肥機場104公里,郵電通信。
——全區擁有程控電話3萬門,電話普及率達300%,圖文傳真、移動通訊、IP電話、數據通信全面開通,郵電通訊十分方便快捷。

實驗區水電供應

——全區擁有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1萬噸以上。
——全區擁有110kv變電所一座。

實驗區金融服務

——該區現僅有農行毛集營業所、毛集信用聯社兩家金融機構,給外來企業辦理金融業務帶來了諸多不便,我們正積極與省人行、市委、市政府及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協商,積極爭取在我區設置辦事機構。
文化醫療
——全區共有學校52所,其中中學4所,小學48所,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辦教育結構合理,發展迅速,為經濟建設提供各類人才。
——全區衞生醫療機構,其中二等甲級醫院1座,各類牀位總數200張,衞生技術人員50多人,並擁有血站和急救中心。
——全區設有電台、電視台各1家,廣播人口覆蓋率達1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