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台山炎帝宮

鎖定
富台山炎帝宮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炎帝宮原是火神廟,本地人大多呼其火神廟,是座晚清建築。座落在自井市區釜溪河南岸,背依富台山,面向張家沱。 [1] 
自流井鹽業經過清代初期的恢復,到嘉慶( 1796 )年後,已漸趨繁榮。井灶經營由一家一户轉向工場手工業,燒鹽工人日與俱增,形成一支較大的隊伍。他們中多數來自異地,為了聯繫互助,初始邀了一個會以籌集資金,而後又在半邊街同發井修土地廟,興起了土地會。後來入會的工人多了,積存的錢也多了,就把土地會擴大為火神會。燒鹽工人崇拜火神,是由他們勞動的對象決定的。正是靠了這神聖的火,才將滷水煎成雪白的鹽。我國各地各民族的火神有同有異,因而各地的火神廟供奉的神抵有別,但其傳統説法是祝融,即《 管子 》、《 呂氏春秋 》等記載的化為火宮之神的高辛氏。而自流井把火神廟改為炎帝宮是出自一個窮秀才鄧可玉之主意。他在火神廟幫忙寫宇時,認為火神廟純屬民間的信奉,應該改為炎帝宮,因為炎帝為神農帝,炎即大火,那才是正宗火神。他的建議得到會首和工人的支持,炎帝宮之名由此而來。約在嘉慶末道光初,火神會買下現在的地址,開始炎帝宮造建,經道光五年(1825)到咸豐四年(1854)兩次營造,到咸豐五年才完全竣工。
炎帝宮火神會其實是早期的燒鹽工人的行幫組織。從其會首到一般入會的會員,都有非常嚴格的會規,有利於當時官府的管理,所以得到曾三任富順知縣陳錫鬯的首肯,認為“規舉好”。同時,該幫會組織在近百年的風風雨雨中,為幫會的利益而鬥爭,維護了燒鹽工人的切身利益。比如光緒初年的掉換毛錢和灶户打官司、民國初年為每鍋增工錢四百文與灶商會的哭工鬥爭等。現今炎帝宮這座古老破舊的建築,已被政府保護起來,使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址得以留存,可惜正殿巳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