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世鹽井

鎖定
富世鹽井,宋代古遺位於富世鎮文廟社區鹽井街150號,東距西湖約70米。 [1]  自貢第一口鹽井“富世鹽井”開鑿於東漢章帝年間,在當時的江陽縣(今富順縣)境內 [8] 
“富世鹽井”是自貢第一口鹽井,又稱“古井鹹泉”,被看作是自貢鹽業的開始,發掘人是指一種叫梅澤的獠族人。宋代科學家王象之曾在《輿地紀勝》中如此描述:“梅澤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湧出,煎之成鹽”。富世鹽井地處富順縣城釜江大道東段鹽井街。因產鹽多,獲利大,故稱富世鹽井。 [5]  [7] 
中文名
富世鹽井
地理位置
富世鎮文廟社區鹽井街150號
別    稱
古井鹹泉
富世鹽井遺址,又名“古井鹹泉”。據傳,這口井的發現者是一種叫梅澤的獠族人。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梅澤“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湧出,煎之成鹽” …… [2] 
江陽屬地的富順,在東漢章帝時期(76—88),就在今富順縣城開鑿了第一口鹽井。因該井產鹽多、獲利大,被人們譽為“富世鹽井”。 [3] 
富世鹽井的發現有一個傳説:一位叫梅澤的人,在晉太康元年(280年)出門打獵,見一隻白鹿在飲用石縫中流出的泉水,他拉弓搭箭射去,白鹿仍然不肯離去,梅澤頗覺奇怪,過去捧泉一嘗覺味鹹,於是在這裏鑿井300尺,鑿出了鹽井,採出了滷水,並燒煎成鹽。梅澤死後,人們建廟祭祠,尊他為“鹽神”,先後被封為金川王、通利侯,被供奉於井神廟中。《舊唐書》記載:隋朝富世縣界內有富世鹽井。井深達二百五十尺即有鹽泉,俗稱玉女泉。以其井出鹽最多,人獲厚利,故稱富世。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因鹽以富世井為名置富世縣。唐代改名為富義縣,明代易名富順縣。明代嘉靖年間,富順鹽業生產中心西移,新開自流井等。富順縣自流井鹽區與榮縣貢井鹽區相距5公里,產、運、銷聯繫十分密切,“前明以來本屬一廠,名曰富義”。富義廠構建了今日自貢城市框架的雛形。 [4] 
富順縣自漢代開始挖井製鹽,開鑿於東漢章帝劉炟的統治時期(56-88年),魏晉南北朝時漸具規模,唐宋期間一直知名於世。在當時的江陽縣(今富順縣)境內,宋代改為富順縣。明清期間發展,到清咸豐、同治期間達到鼎盛,自貢已成全省井鹽的核心,“富甲蜀中”。歷史上的“川鹽濟楚”,既鑄就了鹽都輝煌又開闢了川鹽古道 [5] 
漢初,繼承秦制,巴蜀地區實行郡縣制和封國制。景帝六年(前151),趙相蘇嘉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被封為江陽侯,並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轄金川驛在內的區域。建元六年(前135),因開發“西南夷”,置犍為郡,領江陽縣。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劉璋又從犍為郡中分設江陽郡,郡治江陽縣,金川驛地區轉屬江陽郡江陽縣。這一時期,巴蜀地區發現大量鹽井,在雒水(沱江)之濱也掘出一口鹽井,取名“富義”。《華陽國志》雲:“江陽縣,郡治。江、雒會……有富義鹽井。”這口鹽井因產量豐富而使江陽縣成為原巴蜀地區十四個著名的鹽產地之一。以後,富義井產量逐漸增加,正如《舊唐書》載“以其井出鹽最多,人獲厚利,故云富世”,“富義井”即改名“富世井”。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