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寄唐生

鎖定
《寄唐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讚賞了唐衢忠義正直的品格,並闡明作者自己《新樂府》詩的創作本旨,闡發了他的詩歌理論。此詩從章法上看,使用借賓定主,作者從唐生的哭寫到自己的歌,哭即是歌,歌即是哭,同情人民,悲嘆時事,形象豐富,感情真摯,因而具有扣人心絃的藝術力量。
作品名稱
寄唐生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寄唐生作品原文

寄唐生1
賈誼哭時事2,阮籍哭路歧3.
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飢。
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
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
太尉擊賊日4,尚書叱盜時5
大夫死兇寇6,諫議謫蠻夷7
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輒隨。
往往聞其風,俗士猶或非。
憐君頭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鬱郁8何所為?
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
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9
功高虞人箴10,痛甚騷人辭11
非求宮律高12,不務文字奇。
惟歌生民13病,願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時人嗤14
藥良氣味苦,琴淡15音聲稀。
不懼權豪怒,亦任親朋譏。
人竟無奈何,呼作狂男兒。
每逢羣動息,或遇雲霧16披。
但自高聲歌,庶幾天聽卑17
歌哭雖異名,所感則同歸。
寄君三十章18,與君為哭詞。 [1] 

寄唐生註釋譯文

寄唐生詞句註釋

1.唐生:即唐衢,河南滎陽人。善為歌詩,意多感發,是白居易《新樂府》詩的最早知音者之一。
2.賈誼:西漢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因為上疏言政事,得到漢文帝賞識。後為大臣所忌,出為長沙王太傅。三十二歲去世。哭時事:賈誼《陳政事疏》:“臣竊唯時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3.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哭路歧:阮籍因不滿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常常借酒澆愁,或獨自駕車出遊,每當行至無路可走之時,便慟哭而返。
4.太尉:指段秀實。《舊唐書·段秀實傳》記載朱泚謀反叛唐自立,段秀實以笏擊打朱泚,並唾面大罵,遂遇害。德宗後下詔贈太尉。
5.尚書:指顏真卿。《舊唐書·顏真卿傳》記載,南平郡王李希烈起兵反唐,顏真卿面對李希烈的種種威嚇誘逼不為所動,堅決不附從,不久被縊死。
6.大夫:指陸長源。《舊唐書·陸長源傳》記載陸長源被不守規定的兵士殺而食之。
7.諫(jiàn)議:指陽城。德宗時官諫議大夫,因為與奸臣裴延齡等對立而被貶。
8.鬱郁:憂愁的樣子。
9.必盡規:竭力諫諍。
10.虞人箴(zhēn):《左傳·襄公四年》記載魏絳向晉侯進言:“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於虞人之箴曰:‘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啓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於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伕。’虞箴如是,可不懲乎?”其時晉侯好田獵,故魏絳引虞人之箴以諫之。
11.騷人辭:指《離騷》等《楚辭》作品。
12.宮律:指音階樂律,又指齊梁以來的詩歌聲律。
13.生民:民眾,老百姓。
14.嗤(chī):譏笑。
15.瑟淡:指古琴音節曲調比較簡單。
16.雲霧:此處比喻奸臣。
17.庶(shù)幾:表示願望的詞。天聽卑:君主能下聽位卑者之言。
18.三十章:指白居易的部分諷喻詩。 [2] 

寄唐生白話譯文

賈誼慟哭時局的敗壞,阮籍慟哭道路的阻塞。
唐生現在也時常慟哭,不同時代有同樣的悲哀。
唐生是怎樣一個人物?年巳五十,仍然是又窮又苦。
卻不悲口中沒有飲食,也不悲身上沒有衣服。
悲的是忠義淪喪,太悲哀了,就放聲痛哭。
段太尉痛擊反賊,顏尚書怒叱叛逆。
陸大夫死於強盜,陽諫議貶到蠻夷……
每遇見這一類事件,一哭就跟着流涕。
聽到這樣的作風,俗人免不了反對。
可憐你頭髮半白,志氣竟沒有衰退!
我也是你的同伴,悶悶地幹什麼事兒?
不能夠放聲大哭,便創作樂府新詩。
篇篇沒有空洞的詞藻,句句包含勸諫的意思,
功用超過虞人的箴言,沉痛甚過騷人的歌辭。
不求音韻的高雅,不求文字的奇妙,
只寫人民的疾苦,希塑使天子知道。
不能使天子知道,情願受俗人的嘲笑。
藥越好氣味越苦,琴越淡聲音越稀。
不怕那權豪惱怒,也由他親朋嘲譏。
人們竟沒有辦法,硬説我得了狂疾。
每遇到萬籟沉寂,或碰上雲霧開朗,
只管盡情地高歌,萬一能傳到天上。
歌和哭雖不同名,卻來自同樣的感觸。
寄給你三十首詩歌,為你作慟哭的詞兒。 [3] 

寄唐生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改官京兆户曹參軍,次年母親陳氏卒於長安,白居易丁憂守制,退居下邽。此詩當作於作者居長安時。唐生是白居易《新樂府》詩的最早知音者之一,他與白居易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礎。白居易寫此詩託寄唐生,抒寫悲憤,亦為闡述其創作《新樂府》的本旨。 [4] 

寄唐生作品鑑賞

寄唐生文學賞析

此詩託寄唐生,抒寫悲憤,表達作者創作《新樂府》的本旨,是關於《新樂府》的創作動機、基本傾向和藝術特色的重要詩論。
全詩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敍述友人唐衢關心國事、心懷忠義,為人正直,對當時社會上一些醜惡的現象鬱憤不滿,經常為之痛哭不已。首二句言“賈誼哭時事,阮籍哭路歧”,賈誼、阮籍都身懷絕技而生不逢時,是無法施展自己抱負的悲劇人物。他們的出場預示着詩中的主人公唐生也是個不幸的人物,因此緊接着説“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賈、阮、唐三人雖所處時代不同,而經常痛哭的原因則是相同的。這就造成一種懸念,讓人們對唐生的身份好奇,對他象賈誼、阮籍那樣痛哭的原因而好奇。但詩人並不急於説出唐生悲哭的原因,而僅説他“五十寒且飢”,讓人們猜想他是不是為衣食所迫而悲傷。不是,懸念進一步加深。此時,詩歌才揭出“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至此,人們才明白唐生是一個為飢寒所迫但又極關心國計民生,心懷忠義的正直之士。
為了讓人們進一步瞭解這位志士的忠義之舉,接着列舉他在段秀實、顏真卿、陸長源、陽城諸仁人志士慘遭不幸時,“聲發涕輒隨”的行為,那是不哭則已,哭必流涕,可見悲痛之深。對於這種動輒哭泣的行為,詩人先不急於評價,而説“俗士猶或非”,凡夫俗子不理解這種行為,因此免不了招來他們的非議。而唐生年已半百,白髮已生,然其志不衰,不顧俗人的閒言碎語,依然我行我素。這就愈發顯示出唐生孤標傲世,不隨從流俗的傲岸精神。一個關心國事,疾惡如仇的忠貞之士形象極豐滿地印在讀者腦中。
詩的後半部則是詩人自述其創作《新樂府》的思想動機、基本傾向和藝術特色。它與詩人《與元九書》中所闡述的內容同樣重要,是關於《新樂府》的綱領性文件。白居易《新樂府》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於,詩歌必須如實地針砭時弊,為人民的疾苦而呼籲,以達到諷諭的目的。所以詩中説“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雖然他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託在天子身上並不足取,但作詩強調形式為內容服務還是值得人們借鑑的。所謂“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就是要求樂府詩的語言質樸無華,直截了當,不追求音節的新奇和辭藻的華麗,達到通俗化、平易化。只有這樣,才能“補察時政”、“泄導人情”,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與元九書》),改善人民生活,改良朝廷政治的目的。
創作《新樂府》和唐衢因憂憤而悲哭一樣,自然會觸動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揭露出他們欺壓百姓,巧取豪奪的醜惡行為,理所當然地會招致權豪、甚至親友的譏笑,終致被呼為“狂男兒”。然而詩人顧不了這許多,他只希望有朝一日,藩鎮之亂平定,天子不受矇蔽的時候,皇帝能聽到他的呼聲,從而改革弊政,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此詩從章法上看,寫唐生,是為了借賓定主。寫完唐生,即以“我亦君之徒”一句拍到自己身上。君哭我歌,原因相同,都是激於可悲的“時事”,也都是為了改變可悲的“時事”。結果也相同:惹得權豪發怒,引起親朋譏笑,甚至被誣衊為瘋子。但他不顧這一切,只管放聲高歌,希望傳到皇帝耳裏,能夠解除民間疾苦,改變那可悲的現實。行文至此,作者的為人,也就躍然紙上。最後四句,把“君”與“我”、“哭”與“歌”綰合一起,悲歌當哭,感慨作結,餘味無窮。
在這首詩裏,作者扼要地闡發了他的詩歌理論。用詩來講理論,容易寫得概念化,以致“味同嚼蠟”。但作者卻從唐生的哭寫到自己的歌,哭即是歌,歌即是哭,同情人民,悲嘆時事,有形象,有激情,因而具有扣人心絃的藝術力量。 [5-6] 

寄唐生名家點評

宋·黃徹《䂬溪詩話》:《雅》雲:“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彼童而角,實江小子。”“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亂匪降自,生自婦人。”忠臣義士,欲正君定國,惟恐所陳不激切,豈盡優柔婉晦乎?故樂天《寄唐生》詩云:“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又:樂天雲:“‘餘霞散成綺,別葉乍辭風’等語,麗矣,不過於嘲風雪,弄花草而已。”故《寄唐生》詩云:“非求官律高,不務文章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7] 
清·黃周星《唐詩快》:該哭(“所悲”二句下)。此真奇人奇事也。世傳唐衢善哭,若無樂天此詩,只將衢看作楊朱、阮籍一流矣。即昌黎詩亦未曾寫出。 [7]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白傅作詩,總是此旨(“非求”二句下)。歌以代哭篇本旨。 [7] 
清·餘成教《石園詩話》:香山《寄唐生》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飢。……寄君三十章,與君為哭詞。”《傷唐衢》雲:“憐君儒家子,不得詩書力。……散在京洛間,何人為收拾?”合兩篇觀之,唐衢,即唐生也。想生亦元和間詩人,而詩不顯於後世,幸而與香山相知,得附名於集,不然,千載而下,孰知頭半白而志不衰之唐生也! [7] 

寄唐生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後遷任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歷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等。會昌六年(846年)去世,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白居易詩文俱佳,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長慶集》傳世。被後人稱為“詩王”“詩魔”。 [8] 
參考資料
  • 1.    胡小偉主編. 中華五千年名詩一萬首 上[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08.第276頁
  • 2.    師長泰注評. 白居易詩選評[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8.02.第122-123頁
  • 3.    (唐)白居易著;霍松林譯釋. 白居易詩譯析[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1.09.第277-29頁
  • 4.    馬瑋主編. 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 白居易詩詞賞析[M].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14.01.第73頁
  • 5.    周嘯天編. 唐詩鑑賞辭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2012.01.第1144-1145頁
  • 6.    肖劍主編. 唐詩鑑賞大典[M]. 北京:長征出版社, 1999.11.第1278-1279頁
  • 7.    陳伯海編. 唐詩匯評 中[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05.第248頁
  • 8.    謝豔明譯著. 英譯中國古典詩詞精選[M]. 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2016.03.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