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室語

鎖定
《室語》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作者與妻妾的對話,用淺顯的比喻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指出歷代帝王無不屠殺廣大人民而掠奪其財富。這種思想在當時的君權社會中顯然是有進步意義的。全文以日常生活起興,多用比喻,以淺近漸至深奧,由平緩漸至激烈,亦有孟子辯論的遺風。
作品名稱
室語
作    者
唐甄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潛書》
作品體裁
散文

室語作品原文

室語1
唐子居於內2,夜飲酒,己西向坐,妻東向坐,女安北向坐3,妾坐於西北隅,執壺以酌,相與笑語。唐子食魚而甘,問其妾曰:“是所市來者4,必生魚也?”妾對曰:“非也,是魚死未久,即市以來,又天寒,是以味鮮若此。”於是飲酒樂甚。忽焉拊幾而嘆5。其妻曰:“子飲酒樂矣,忽焉拊幾而嘆,其故何也?”唐子曰:“溺於俗者無遠見6,吾欲有言,未嘗以語人,恐人之駭異吾言也7。今食是魚而念及之,是以嘆也。”妻曰:“我,婦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願子試以語我。”
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妻笑曰:“何以謂之賊也?”曰:“今也有負數匹布,或擔數鬥粟而行於塗者8,或殺之而有其布粟9,是賊乎,非賊乎?”曰:“是賊矣。”
唐子曰:“殺一人而取其匹布鬥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三代以後10,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漢,然高帝屠城陽11,屠潁陽12,光武帝屠城三百13。使我而事高帝,當其屠城陽之時,必痛哭而去之矣;使我而事光武帝,當其屠一城之始,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為之臣也。”
妻曰:“當大亂之時,豈能不殺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亂豈能不殺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殺者二:有罪,不得不殺;臨戰,不得不殺。有罪而殺,堯舜之所不能免也;臨戰而殺,湯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殺為?若過裏而墟其裏14,過市而竄其市15,入城而屠其城,此何為者?大將殺人,非大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偏將殺人,非偏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卒伍殺人16,非卒伍殺之,天子實殺之;官吏殺人,非官吏殺之,天子實殺之。殺人者眾手,實天子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戰,百姓死於兵與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17,哭聲未絕。目眥未乾18,於是乃服袞冕19,乘法駕20,坐前殿,受朝賀,高宮室,廣苑囿21,以貴其妻妾,以肥其子孫,彼誠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殺人之獄,我則有以處之矣22。匹夫無故而殺人23,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無故而殺人,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24。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無故而殺之,其罪豈不重於匹夫?”
妻曰:“堯舜之為君何如者25?”曰:“堯舜豈遠於人哉26!”乃舉一箸指盤中餘魚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釣於池而得魚,揚竿而脱27,投地跳躍,乃按之椹上而割之28,刳其腹29,㓾其甲30,其尾猶搖。於是煎烹以進,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於魚,不啻太山之於秋毫也31;甘天下之味,亦類於一魚之味耳。於魚則不忍,於人則忍之;殺一魚而甘一魚之味則不忍,殺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則忍之,是豈人之本心哉!堯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妾,微者也32;女安,童而無知者也;聞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33,諮嗟欲泣34,若不能自釋焉。 [1] 

室語註釋譯文

室語詞句註釋

  1. 室語:在家裏説的話。
  2. 唐子:唐甄自稱。內:內室。
  3. 女安:女兒名安。
  4. 市:買。
  5. 拊:用手拍擊。幾:小的案桌。
  6. 溺於俗者:陷入世俗之見的人。
  7. 駭異:驚訝。
  8. 塗:通“途”,道路。
  9. 或:有人。有:佔有,指搶奪。
  10. 三代:指夏、商、周。
  11. 高帝:漢高祖劉邦。屠城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劉邦和項羽追秦將章邯至城陽(今山東莒縣、沂南蒙陰東部一帶),屠殺全城。事見《史記·高祖本紀》。
  12. 屠潁陽:秦二世三年四月,劉邦南攻潁陽(今河南許昌),屠其城。事見《史記·高祖本紀》。
  13. 光武:漢光武帝劉秀。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農民大起義,劉秀乘機起兵,創建東漢,稱光武帝。屠城三百:劉秀手下大將軍耿弇為劉秀共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事見《後漢書·耿弇傳》。
  14. 墟其裏:使百姓居住的地方成廢墟。裏:鄉里。
  15. 竄其市:把市鎮的人趕走。竄:猶遷。
  16. 卒伍:此指軍隊。
  17. 暴(pù)骨:顯露屍骨,指死於野外。
  18. 目眥(zì):眼眶。
  19. 袞(gǔn)冕:袞是皇帝的禮服,冕旒是皇帝的禮帽。
  20. 法駕:皇帝之車。
  21. 苑囿(yòu):帝王遊樂打獵的場地。
  22. “我則有以處之矣”句:我就有辦法來處置了(指懲治那些屠殺民眾而掠奪財富的帝王)。
  23. 匹夫:百姓。
  24. 百其身:意即使他死百次。
  25. “堯舜之為君何如者”句:堯舜作為國君怎麼樣呢?
  26. 遠於人:與一般人有很大差別。
  27. 脱:解下來。
  28. 椹(zhēn):砧板,切菜用的板。
  29. 刳(kū):剖開而挖空。
  30. 㓾(chí):削,剖殺,此處指刮掉。甲,鱗。
  31. 不啻(chì):不只。太山:泰山。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喻極細微。
  32. 微者:指地位低下的人。
  33. 悄然:愁苦的樣子。
  34. 諮嗟(jiē):嘆息。 [1] 

室語白話譯文

唐子呆在家中,晚上在飲酒,自己朝西坐着,妻子朝東坐着,女兒唐安朝北坐着,妾坐在西北角。唐子自斟自飲,大家在一起説笑着。唐子在吃魚時,覺得味道很好,便問妾説:“買來的這條魚一定是條活魚吧?”妾回答説:“不是。這條魚剛死不久,就讓我買來了,天氣又冷,所以它的味道很鮮。”唐子聽了,喝得更是高興。忽然,他按着几案嘆了口氣。他的妻子問道:“你喝酒正喝得高興,怎麼忽然嘆開氣了?”唐子回答説:“陷入世俗之見的人沒有遠見,我有些心裏話,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就是怕這些人聽了會驚駭。”他妻子説:“我是個婦道人家,不懂你們男人大丈夫的事,但我卻很想聽聽你的話。”
唐子又説:“大清朝得到天下,那是很仁義的。自從秦朝以來,凡是帝王都是賊。”他妻子笑道:“為什麼説他們是賊呢?”唐子答道:“現在有一個人,他揹着幾匹布或擔着幾鬥粟在路上走,但有人卻將他殺了,並且取走了他的布和粟,你説這個人是不是賊呢?”他妻子説:“當然是賊了。”
唐子接着説道:“殺了一個人後,取走他的幾匹布、幾鬥粟,還要説他是賊,即殺死了天下的人而全部將他們的布匹、粟米都奪去,怎麼反而説他不是賊呢?三代以後,奪取天下做得最好的是漢朝,但是漢高祖曾將城陽、潁陽的人全部殺死,光武帝也先後將三百多座城池的人全部殺死。如果讓我為漢高祖做事,當他將城陽全城人殺死時,我一定會痛哭而離開他,假如讓我為光武帝做事,當他將第一座城池的人全部殺死時,我也一定會痛哭而離去。我實在不忍心當他們的臣子啊。”
妻子説:“在天下大亂時,怎麼能不殺一個人而能使天下穩定下來呢?”唐子説:“消除大亂怎麼能不殺人呢?古代的聖王,有不得不殺人的兩種情況:第一,有人犯了死罪,不得不殺他;第二,在雙方作戰時,不得不殺人。犯了死罪而殺人,即使堯舜也無法避免;在雙方作戰時,殺死對方,像商湯、周武王這樣的仁義之師,也不可避免。如果不是這兩種情況,那為什麼要殺人呢?如果經過一個鄉里,就把這個鄉的人都殺光,經過一個市鎮,就把這個市鎮的人都殺光,進入一個城池,就把這個城池的人都殺光,這是幹什麼呢?大將殺了人,並不是大將殺的,實際上是天子殺的;將佐殺了人,並不是將佐殺的,實際上是天子殺的;士兵殺了人,實際上並不是士兵殺的,而是天子殺的;官吏殺了人,實際不是官吏殺的,而是天子殺的。看上去是通過這些人的手將人殺了,實際上真正的兇手是天子。天下穩定後,不攻城、不作戰,百姓被士兵殺死,或者在兵亂中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五六。他們的屍首還沒有掩埋,因自己親人被殺而痛哭還沒有停下來,眼中悲傷的眼淚還沒有擦乾,而這時天子已在穿着特地為自己作成的衣服,坐上只有自己才可以乘坐的車子,坐在前面的宮殿中,接受百官的朝賀。而且還將自己所住的宮殿修得富麗堂皇,將供自己打獵的園林圈得非常之大,使自己的妻妾非常尊貴,使自己的子孫得到了好處。他們為什麼這麼狠心,還能享受這一切呢?如果老天爺讓我主管殺人的案件,我一定要將他們治罪。如果一個普通百姓無故殺了人,只要他抵命就可以了,但是天子無故殺了人,即使他有一百條命,也不能抵他無故殺的一個人的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天子是天下百姓的慈母,人們都希望他能乳育自己,而他卻無故殺了這些人,他的罪行難道不應當比一個普通的殺人犯要重嗎?”
他妻子問:“像堯、舜這樣的聖人怎樣呢?”唐子又説:“堯舜也是與普通人一樣的人。”他用筷子指着妻子吃剩的魚肉説:“這魚的味道好嗎?”他妻子回答説:“好。”他又問:“假如你坐在台子上釣上一條魚來,但當你收回魚杆,要把它從釣杆上拿下來時,它突然掙脱開,掉到了地上,並且不斷地跳着掙扎。這時你就將它按在菜板上,開腸破肚,刮掉魚鱗,就在我要將它下鍋時,它的尾巴還在不斷地擺動。這條魚做好後,給你端上來,讓你吃,你能吃下去嗎?”妻子説:“我實在不忍心吃。”唐子又説:“人與魚相比,不亞於泰山與一根毫毛相比。那些天子們想要把天下變為己有,也像人們喜歡吃鮮美可口的魚肉一樣。然而,對魚尚且不忍心,對人卻那麼狠心;殺一條魚,然後把它吃掉,還有些不忍心,將天下人殺死,而得到他們的好處,就那麼忍心,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堯舜的所作所為,只是沒有泯滅人的本性而已。”
妾是很低賤的人,女兒唐安,還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她們聽了唐子的話,卻都感到十分悲傷,許久不能從悲痛的氣氛中走出來。 [2] 

室語創作背景

明清易代,“天崩地解”。晚明已腐朽到“國勢如潰瓜,手動而流液滿地矣”,故明末農民起義軍直搗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覆亡。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廷入主中原,以軍事手段征服全國,伴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類的大屠殺。殘酷的現實震醒了許多士大夫知識分子,他們在晚明思想解放潮流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的罪惡,並口誅筆伐,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唐甄是順治舉人,嘗任知縣十個月即棄官而去,窮厄居吳中,在此背景下,他寫下這篇文章。 [1] 

室語作品鑑賞

室語文學賞析

題作“室語”,示“小中見大”。一般政論文章都有“嚴正”標題以揭示論題或意旨,此文則作“室語”,意即在家裏説的話,看似閒話家常,實為一篇具有精深政洽思想理論的大文字,足以令世人驚心“駭異”,正是寓大於小,小中見大,而又使人感到平易親切,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理論觀點。
家人團坐,自“食魚”入題。與一般政論不同,此文先由日常家庭生活入筆,有人物,有閒談,具有故事性、形象性,由“食魚”談起,由近及遠,逐步導入。唐子夜飲,家人團坐,一家四口,各有坐向,而夫妻相對,為下文對話作好鋪墊。從“食魚而甘”引出與妾的對話,談魚味何以鮮美,為後文伏脈。繼而唐子由“飲酒樂甚”忽而“拊幾而嘆”,再由其妻問故,推出“吾欲有言,未嘗以語人,恐人之駭異吾言也。今食是魚而念及之,是以嘆也”一段,先墊以“恐人駭異”,提示將有驚世駭俗之見,引讀者注目,而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以為下文蓄勢。其妻“願子試以語我”一句,便開啓下文滔滔滾滾一瀉千里之勢。
三段推理,論帝王皆賊。唐子先以“大清有天下,仁矣”推擋一句以杜人口,以便下面暢所欲言。緊接“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果然石破天驚,令人“駭異”,一針見血,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字字閃耀着民主的光輝。旋以夫妻問答,作形式邏輯三段論法推理:大前提為“殺一人而取其布粟者為賊”,小前提為“凡帝王皆殺天下人而盡取其布粟”,結論是“所以凡為帝王者皆賊也”。繼又舉“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漢”,“然高祖屠城陽,屠潁陽,光武帝屠城三百”,所謂“善”者尚且如此殺人之多,遑論其他!作者緊接着又假設自己“事高帝”、“事光武帝”,那麼當他們屠城之始即“必痛哭而去之矣”,表示出極端厭惡和決絕態度。“吾不忍為之臣也”,等於向“忍為之臣”的古今幫兇們也投去一槍。
文勢遒勁,斥天子殺人。妻問“當大亂之時,豈能不殺一人而定天下”很有代表性,並將討論推進一層,文章波瀾迭起。唐子先區分“不得已而殺”的情況共兩種,一為有罪者,一為臨戰時,而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死於這兩種情況以外:“過裏而墟其裏,過市而竄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所過之處,濫殺無辜,簡直是嗜殺成性!而這些“大將”、“偏將”、“卒伍”、“官吏”的大肆屠殺,都是為了“天子”一家一姓的政權,所以“殺人者眾手,實天子為之大手”!真是一刀見骨。此言無罪而殺。“天下既定,非攻非戰,百姓死於兵與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此言非戰而殺。文章進而通過尖鋭的對比,指出一方面是“暴骨未收,哭聲未絕,目眥未乾”,而一方面則“乃服袞冕,乘法駕,坐前殿,受朝賀,高宮室,廣苑囿,以貴其妻妾,以肥其子孫”,因而怒斥:“彼誠何心而忍享之?”充分暴露歷代帝王的狠心與殘忍!這二小節文字連用排比,文勢遒勁,解剖與批判,力透紙背,使歷代帝王反人民的醜惡嘴臉昭然若揭!繼之,作者又假設“上帝使我治殺人之獄”,則將對歷代帝王按“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的原則加以百倍的懲罰,因為“天子”本“天下之慈母”,而竟無故殺天下人,則其罪當然“重於匹夫”!這同樣代表了人民的正義之聲。
回扣“食魚”,歸堯舜本心。此處又以妻問“堯舜之為君何如者”推開一層。作者指“盤中餘魚”繼續從“味甘”説起,生動地描述把一條活蹦亂跳的魚“按之椹上而割之,刳其腹,㓾其甲,其尾猶搖”,而煎烹以進則人不忍食,而人比於魚又“不啻太山之於秋毫”,於是推出“殺一魚而甘一魚之味則不忍,殺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則忍之”,這是違反“人之本心”的,而“堯舜之道”恰在“不失其本心而已矣”。這裏,作者根據孟子“性善論”的觀點,企圖諷諫最高統治者不要“失其本心”,表現了他的時代侷限和階級侷限。殊不知歷代帝王為其反動本性所決定,是決不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
婦人孺子,皆聞論嘆息。文章主旨論列完畢,作者不忘以一小段作首尾呼應:“妾,微者也;女安,童而無知者也。聞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諮嗟欲泣,若不能自釋焉。”説明唐子之論達理而通情,深刻而感人,婦人孺子無不為之感動,而開篇所出四人皆有着落,從而完整地收結,真乃珠聯璧合,渾然一體。
由文章可知作者精熟先秦諸子散文,尤受孟子和墨子影響,人性論、行仁政、民貴君輕等思想源於孟子,“非攻”見解則源於墨子。而邏輯推理,層層深入,善作比喻,自眼前淺近事物説明深刻道理,逐層追問,引人入彀以及排句氣勢等均與孟、墨之文有同樣妙境。而此文理論的高度、批判的鋒芒均超越前人。從家常談話來闡明理論高見,以“食魚”為題而由淺入深,家人四口均介入,論理與敍事描寫相結合,使文章親切有味,富於生活情趣,語言通俗平易,結構謹嚴,首尾呼應等,又自屬唐子文章所特有。 [1] 

室語名家點評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熊禮匯《明清散文集萃》:寓嚴密的論證於活潑的形式中是本文最顯著的特點。作者採用了形式邏輯的三段論法,以“凡殺人而取其布粟者為賊”為大前提,“三代以後,有天下者無不殺天下人而盡取其布粟”為小前提,由此得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的結論。論證嚴密、無懈可擊。但作者採用的是對話體的形式,且以自己妻妾女兒作為談話的對象,顯得活潑無拘。同時,文章不求助於聖賢鴻典高論,也不向經書伸手,多用比喻,並且是即物設喻,見情生喻,娓娓道來,有一種活脱親切的風味。文章以飯桌上的魚引起話頭,到篇末又以人對魚猶有惻隱之心,説明不應殺天下人的道理,首尾相照,內在聯繫又十分縝密。形式活潑,內容嚴肅,問題尖鋭,本文具有戰國策士説辭的遺韻。 [3] 

室語作者簡介

唐甄(1630年—1704年),初名大陶,字鑄萬,後改名甄,號圃亭,四川達州人。順治十四年(1657年)舉人,選長子(今屬山西)縣令,因與長官不合,任職十個月即棄官。後居蘇州,生活頗窘迫,“炊煙屢絕,至採枸杞葉為食”,但仍著述不輟。著有《潛書》九十七篇。原名《衡書》,取“志在權衡天下”之意,署名唐大陶。“後以連蹇不遇,更名《潛書》”。魏禧讚歎其書為“周秦之書也”。唐甄是清初進步思想家,他對當時貧富懸殊的現象極為不平,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制度。他反對宋儒的只講心性不談事功。其文能獨抒己見,條理通達,語言遒勁,頗具特色。 [4] 
參考資料
  • 1.    章培恆,王國安主編.大學古詩文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6月:第827—832頁
  • 2.    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古典散文基本解讀·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03—106頁
  • 3.    熊禮匯等選注.明清散文集萃.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352頁
  • 4.    祝鼎民,於翠玲選注.清代散文選注.湖南:嶽麓書社,1998年8月: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