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話吟誦

鎖定
吟誦自先秦以來,已有二千多年曆史,隨着漢人南遷,形成客家話吟誦。用客家話吟古詩特別能表達原作韻味,因為客家話保留了漢語古音,特別是入聲。 [1] 
中文名
客家話吟誦
別    名
客語吟誦 [2] 
使用語言
客家話
釋    義
使用客家話的吟誦方式 [2] 

客家話吟誦客家吟誦特點

依字行腔
客家話吟誦嚴格依字行腔,不但把每個字讀音準確,而且含義要表達清楚。歌唱則不同,可以倒字,即依歌曲旋律音程的走向,字的聲調可能相異:聲調向上的字往下唱,或聲調向下的字往上唱,字依腔行了。例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電影插曲《四季歌》詞“春季到來柳滿窗……”,吟誦為“春季、到來——柳滿、窗——”,依字行腔,誦讀得字正腔圓。但歌唱則不同,字依腔行,根據曲的音調節奏把“季”“來”“滿”分別唱成“嘰”“賴”“曼”了。 [1] 
仄聲短促平聲拉長
客家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所以,客家話有六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吟誦時,仄聲字(包括上聲、去聲、陰入、陽入)要短促;平聲字(陰平、陽平)要長亮寬闊,韻腳甚至要拖長升降。如上例中的“來”“窗”。 [1] 
依義行調
所謂依義行調,就是按照詩詞的含義來安排吟誦的聲調情緒,輕重緩急,喜怒哀樂,即根據情緒和事情的好壞大小來説話。
例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到達白帝城遇赦時創作的。他心情非常愉快,詩寫得流暢飄逸,自然天成。所以吟誦要用悠揚、輕快的語調,把其含義演繹完整。 [1] 
區別於朗誦
與朗誦不同,朗誦用語音説給別人聽,只有節奏,沒有旋律,是公開場合的表演;吟誦則用樂音給自己讀,有節奏,也有旋律,是自我的學習、欣賞。 [1] 
無固定曲調
沒有固定曲調,其基調適用於所有詩文。吟誦是讀給自己聽,是藝術化的讀書,是生活藝術;歌曲是一詞配一曲,唱給別人聽的,是生活中的娛樂或欣賞,是表演藝術。 [1] 

客家話吟誦傳承保護

楊一客家話吟誦 楊一客家話吟誦 [2]
2006年,楊一成為德國瓦杜夫學校的客座教師,在鄉下教孩子們客家話童謠,想家的時候就翻開隨身帶來的唯一一本中文書——《陶淵明詩集》。用童年記憶中祖父的客家話音調去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遍又一遍。 [2] 
2007年7月,楊一跟隨錢紹武先生正式學起了傳統吟誦和書法。四年間,楊一全身心沉浸在書齋,有時會隨錢老出席一些雅集,錢老吟誦,楊一古琴伴奏。 [2] 
在2009年第一屆中華吟誦週上,楊一再次吟誦了客語版《歸去來兮辭》,當時在場的葉嘉瑩先生稱讚道,這是最符合陶詩氣質的吟誦。 [2] 
2011年春天,楊一在老家消化整理四年所學,還計劃將客語吟誦在家鄉推廣開來,畢竟韶關也是客語分佈地之一。
2012年楊一再次離家前往大理,在一所幼兒園裏開啓了他吟誦教育踐行者的新身份。 [2] 
西安交響樂團2018年意大利巡演音樂會上,楊一首次嘗試將古詩詞吟誦與交響樂相結合,演繹了《過香積寺》《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詮釋出不一樣的東方古韻。此後楊一與西安交響樂團展開了多次合作。
將客語吟誦在家鄉推廣開來,把大雅之音從大劇院搬進小鄉村,儘自己所能延續這一縷文化血脈。
2020年臘月二十九,三塘琴書院裏舉辦了第一期音樂文化沙龍。楊一從文字、語言、韻律、音樂、情感等多個方面講述吟誦之美,以及吟誦教育對青少年的教化意義。
2020年4月,楊一留守鄉里每當他在祠堂練琴,他把孩子們召集起來,成立了客家話吟誦合唱團。 [2] 
2021年5月,“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還將在北京、廣州等地進行全國巡演。春節過後的這段時間,每晚七點,楊一都會在他的三塘琴書院與樂團連線進行雲排練。白天,他則帶着村裏的孩子們在翁城大臘嶺下邊玩邊學,他隨時隨地給孩子們領讀。孩子們邊跑邊唱着“覺今是而昨非(客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