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昌紅茶

鎖定
宜昌紅茶產於鄂西山區的宜昌、恩施兩地,鄰近的湘西石門、桑植、慈利等縣亦有部分生產。這裏崇山峻嶺,山林茂密,河流縱橫,年均氣温13°C一18°C,年降雨量750~1500毫米,無霜期220~300天,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部屬微酸性黃紅壤土,適宜茶樹的生長。 [1] 
宜昌紅茶條索緊細有毫,色澤烏潤,香氣甜醇,湯色紅豔,滋味鮮醇,葉底紅亮。高檔茶的茶湯還會出現“冷後渾”現象。 [1] 
中文名
宜昌紅茶
來    源
湖北宜昌
氣    候
亞熱帶氣候
功    能
清熱解暑
又    稱
宜昌工夫茶

宜昌紅茶茶史追溯

宜昌紅茶 - 茶史追溯湖北宜昌地區是中國古老茶區之一。早在秦漢時期,茶葉就從巴蜀傳播到宜昌;茶葉利用已從生嚼鮮葉進步到生煮羹飲。據《晏子春秋》記:“嬰相齊景公時,食脱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説明當地茶葉是煮來吃的,由此可推斷,宜昌茶葉利用是從生煮羹飲開始的。三國時,茶葉利用又前進一大步,根據魏·張揖(230年前後)的記載,茶葉利用是將採來的茶先做成餅,曬乾或烘乾飲用時,碾碎沖泡,加佐調料和作羹飲。

宜昌紅茶茶區宜昌

據記載,宜昌紅茶問世於19世紀中葉,至今有百餘年曆史。清道光年間,先由廣東商人犯鈞大福在五峯漁洋關傳授紅茶採製技術,設莊收購精製紅茶,運往漢口再轉廣州出口。咸豐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爾後緒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廣東幫茶商,先後到鶴峯縣改制紅茶,在五里坪等地精製,由漁洋關運漢出口,“洋人稱為高品”。
宜昌紅茶 宜昌紅茶
隨後,漁洋關周圍地區湖南石門、桑植鄂西鶴峯、來鳳五峯等地,均有廣東茶商、江西茶商、漢陽茶商等來此開設茶號,傳授紅茶採製技術,收購紅茶,製茶廠曾先後達到20多家。當時漁洋關以西的粗製紅茶,都要集中到漁洋關精製後,再通過漁洋河水運至長江、清江交匯口的宜都,然後才轉運漢口外銷英、俄、美、德諸國。
當時漁洋關一躍成為鄂西著名的經茶市場,廣商除開闢鄂西宜紅茶市外,還大批湧向鄂南羊樓洞採製紅茶,1840年羊樓洞紅茶莊達50餘家,年制紅茶10萬箱,達5萬餘擔。
1850年,俄商開始在漢口購茶,漢口開始單獨出口。1861年漢口列為通商口岸,英國即設洋行大量收購紅茶。因交通關係,由宜昌轉運漢口出口的紅茶,取名“宜昌紅茶”,宜紅因此而得名。
由於宜紅茶品形俱佳,很受西方人歡迎,於是銷路大暢。宜紅由英國傳售至西歐,爾後美商德商也時有購買,宜紅得到大量發展。1876年,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後,宜紅茶出口量便一下猛增。據中國茶葉公司資料:至1886年前後,每年紅茶輸出量都在15萬擔左右。漁洋關一度成為與湖北省內兩大茶葉市場—羊樓洞、漢口齊名的鄂西南最為著名的紅茶市場,每年季節茶工達到5000餘人。1888年漢口口岸出口量達86萬擔,佔當時全國茶葉出口量的40%,其中以紅茶為主。

宜昌紅茶紅茶發展

據記載,宜昌紅茶問世於19世紀中葉,至今有百餘年曆史。清道光年間,先由廣東商人鈞大福在五峯漁洋關傳授紅茶採製技術,設莊收購精製紅茶,運往漢口再轉廣州出口。咸豐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爾後光緒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廣東幫茶商,先生到鶴峯縣改制紅茶,在五里坪等地精製,由漁洋關運漢出口,“洋人稱為高品”。當時漁洋關一躍成為鄂西著名的紅茶市場,廣商除開闢鄂西宜紅茶市外,還大批湧向鄂南羊樓洞採製紅茶,1840年羊樓洞紅茶莊達50餘家,年制紅茶10萬箱,達5萬餘擔。 [1] 

宜昌紅茶茶區環境

宜昌紅茶產於鄂西山區的宜昌、恩施兩地,鄰近的湘西石門、桑植、慈利等縣亦有部分生產。這裏崇山峻嶺,山林茂密,河流縱橫,年均氣温13°C一18°C,年降雨量750~1500毫米,無霜期220~300天,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部屬微酸性黃紅壤土,適宜茶樹的生長。宜昌人傑地靈,屈原就誕生在宜昌。宜紅茶就生長在武陵山脈海拔800~1200米山坡上,由於海拔高,晝夜温差大,加上長江及其水系的水文氣象效應,山中雲霧統繞,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的生長優質茶的優越生態環境,宜昌是中國的古老茶區,“茶聖”唐代陸羽在其撰寫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比較了全國各地茶葉品質後,認為“峽州上”,給予宜昌茶葉以高度評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