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官鵝情歌

鎖定
《官鵝情歌》是隴劇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創作的一部優秀劇目。講述氐族青年官珠與羌族姑娘鵝嫚以愛情化解仇恨、為和平不惜獻身,從而感化了兩個民族世代友好、和睦相處的故事。
中文名
官鵝情歌
外文名
官鵝情歌
演    出
280餘場
被譽為
“中國西部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官鵝情歌簡介

《官鵝情歌》由兩位梅花獎獲得主 邊肖、雷通霞領銜主演,自首演以來已經演出280餘場,曾獲得“五個一工程”優秀戲劇作品獎,被譽為“中國西部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1] 

官鵝情歌藝術特色

編劇曹鋭介紹,在本劇故事框架形成之後,又提煉出以下最具有矛盾衝突、最能展現人物激情的戲劇性情節。
《官鵝情歌》演出現場 《官鵝情歌》演出現場
——身負復仇使命的官珠卻又深深愛上娥嫚。經過兩個多月的相處,官珠逐漸被娥嫚的善良美麗所打動,原來她正是自己的夢中仙女。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官珠毅然選擇了愛情,拋棄了激勵他復仇的綁過阿爸的繩子。
——鵝嫚得知奸細身份後要手刃官珠。一直跟蹤官珠的鐵布,撿起綁繩,斷定他就是鹿仁寨的奸細,要以寨規處死。娥嫚得知心愛的人原來是敵方奸細,懷着憤怒而痛苦的心情查詢究竟,而當官珠正要説明真相時,娥嫚舉起了仇恨的利劍,官珠願意死在愛人刀下。娥嫚終被感動,放走官珠,約定中秋迎親。
——喜慶的婚禮上,官珠、娥嫚悲慘淒涼地相繼死去。花好月圓的中秋,盛大的婚禮上,單戀官珠的黛娜表姐為了復仇並奪回官珠,向娥嫚刺去一把毒刀,官珠迅疾以身阻擋,保護了娥嫚,兩寨首領面對突發事件重新把仇恨之箭瞄準對方,千鈞一髮,娥嫚衝向他們之間阻止,但為時已晚,兩支利箭同時射向親人,彌留之際,娥嫚把兩位老人的手緊拉在一起……
——官珠、娥嫚化作兩座秀峯,呼喚氐、羌和解,世代友好。這也是官鵝溝名稱的來歷,引發遊人的無限遐想。
據瞭解,從該劇創排之初起,編劇、劇院領導等分赴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徵求專家意見,並在省內、院內多次召開專家座談會論證。
經過編劇十多次修改後,本劇仍然邊排邊改,甚至在蘭州首演當天還在修排。劇組赴環縣向隴劇“孃家”彙報演出,受到觀眾好評。在吸取各方面的意見後,又從劇本、唱腔、表演、舞美等環節進一步深加工,並在隴南、靖遠煤礦、蘭州市崔家崖鄉、甘谷安遠鄉、會寧縣河畔鄉、西峯等地演出,邊演邊改,上演至今,共完成了各類演出200多場。
從2002年開始的“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是一項旨在建構舞台藝術的國家形象,在舞台藝術領域內為國家代言的宏大事業。進入到這一工程的劇目自然代表着舞台藝術領域,中國藝術家的水平與追求,同樣也凸現出了入選劇目創演院團的水平與追求,顯現出了劇目生產所在地的“本土形象”。此工程已推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培養了一大批藝術人才。2008年,《官鵝情歌》在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資助劇目”後,為進一步打磨、衝刺國家十大精品劇目,省隴劇院特別邀請著名音樂家趙季平任音樂總監並親自創作主題音樂,著名青年導演韓劍英執導,著名舞美師黃永?、林宏恩、秦文寶任舞美、燈光、服裝造型設計,舞蹈家錢文任舞蹈編導,經過精雕細刻大改大提高後,最終入選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劇目。
經過4年的邊演出邊修改,《官鵝情歌》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等方面日臻完善,標誌着有50年曆史的隴劇走上了又一個藝術高峯。(陳菊) [2] 

官鵝情歌歷史沿革

50年前,一部很好看的戲——《楓洛池》問世,這部戲進京參加國慶10週年獻禮演出前,叫道情劇;在北京連演20多場,很火爆;從北京回來後,道情劇有了個新名字——隴劇。
隴東道情是隴劇的源起,環縣是隴東道情的故鄉。
在甘肅環縣一帶,民間皮影戲“隴東道情”具有悠久歷史,道情是以説唱形式為主的民間小調,皮影是傀儡戲的一種,環縣人將二者結合,形成一種在當地流傳甚廣的藝術形式。每當農閒時節,在環縣的溝谷峁梁間,就會出現皮影藝人的身影,他們趕着毛驢,馱着戲箱,走巷串户,流動演出,羣眾稱這種民間戲班子為“一驢馱”。
“一驢馱”,不但行裝簡單,而且演出也很方便,或是農家院落,或是土窯洞裏,有些許光亮,再搭起白布,就能表演了。當婉轉悠揚的鑼鼓管琴響起,高亢激昂的道情唱起,勞作歸來的人們就會聞聲而至,席地而坐。道不完的人間情,演不盡的世間事,讓這裏的人們陶醉在幾代人都聽不夠的韻味中。
到了1958年,“一驢馱”開始走出山間小道,嘗試着走上戲曲舞台。環縣以至慶陽一帶產生了一批道情摺子戲、道情戲、隴東道情劇,這些小戲小劇為隴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甘肅在為國慶10週年獻禮演出創作新劇目的時候,隴劇產生的機遇出現了。
就在這一年,劇作家石興亞和他的同伴們接到寫一部“大戲”的任務,他們前往環縣尋找創作靈感。
1959年7月,《楓洛池》在舞台上亮相,故事講述的是東漢末年,以漁女鄔飛霞為代表的勞動人民奮起反抗統治者的故事,並不離奇。但這部戲從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對隴東道情進行了改革創新,使其聲腔更適合於戲曲演唱。原本幕布後的皮影由演員替代,一部戲有了生、旦、醜等角色行當。
《楓洛池》於1959年進京向國慶10週年獻禮演出,新戲新劇種,甘肅人心裏不是太有底,很低調地進了京。沒想到在北京一亮相,就非常火爆,連演20多場,其中兩次走進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演出。周總理看後,高興地説道,“看了這部戲,聽到了道情,我就像回到了陝甘寧邊區。”戲劇大師梅蘭芳看後,親自為該戲寫評論文章;蓋叫天親自為演員設計武生動作……
在北京巡演期間,人稱這部戲為“隴上奇葩”。從北京回來,道情劇正式被命名為“隴劇”,“隴上奇葩”的雅號依舊延用作隴劇的代名詞。
《楓洛池》為隴劇開了個好頭,之後50年,隴劇的大型創作劇目,一出接一出。
1986年,隴劇《燕河風波》、《異域知音》又走進中南海,這一次在北京連演1個月18場,京城再掀“隴劇風”。後來,隴劇《燕河風波》和《望子成龍》被改編成戲曲電視連續劇,多次在熒屏播出,越來越多的觀眾認識了甘肅特有的這一戲曲劇種。
蘭州太平鼓搬上舞台的大型現代隴劇《天下第一鼓》成功之處在於將太平鼓“擂”出了甘肅。1991年,該劇赴昆明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轟動春城,新華社以《黃土高原的太平鼓轟動了紅土高原》為題讚譽這部戲。1992年,隴劇《天下第一鼓》榮獲國家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實現了我省“文華獎”零的突破。
2000年,《黃花情》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曹禺劇目獎、優秀作曲獎、優秀表演獎等七項大獎。
2001年,《敦煌魂》榮獲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15項大獎,青年隴劇演員邊肖還憑此劇摘得“梅花獎”。
……
2006年,新編大型歷史隴劇《官鵝情歌》問世,這部戲很特別,特別在它的“土”:本土劇種、本土作家、本土題材、本土演員,深深的甘肅烙印令這部戲走到了中國戲劇藝術的巔峯。 [3] 

官鵝情歌相關內容

2010年10月10日、11日晚,由甘肅省隴劇院創排、入選第十二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隴劇《官鵝情歌》以兩朵“梅花”、130多名演職人員的超強陣容,在上海藝海劇院連續演出兩場,受到了上海老戲迷的好評,引起了當地戲劇界及戲劇評論界的關注。上海文學藝術院副院長、教授鄒平認為,《官鵝情歌》劇本好,演員好,音樂好,是一首祈求和平、和睦、和諧的情歌。 [4]  2011年3月3日,蘭州晨報報道:甘肅三台進京舉行答謝演出,作為“國家精品劇目”的《官鵝情歌》打響頭炮,感動京城。 [5] 

官鵝情歌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18日,《官鵝情歌》入選“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入圍“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 [6] 
2022年1月,文旅部公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官鵝情歌》入選。 [7] 
2023年3月,入選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公佈2023—2024年度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製演員(劇目)名單。 [8] 

官鵝情歌文化特色

省隴劇院創排的隴劇《官鵝情歌》不僅讓隴劇再攀藝術高峯,也讓故事發生地——昔日貧困的隴南宕昌官鵝溝蜚聲國內外,成為遊人如織的中國“愛情谷”,成為文化藝術助力脱貧攻堅的經典實例。此次復排,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之上,凸顯年輕化、音樂民族化特色。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