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

鎖定
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藏於開封市博物館。該盤通體施閃黃釉,碗內印纏枝蓮紋,花紋精緻,生動形象。 [1] 
中文名
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
館藏地點
開封市博物館
所屬年代
宋朝
類    別
瓷器

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文物特徵

該瓷盤高3.5釐米,口徑15.4釐米,底徑6釐米。敞口,斜直腹,圈足。通體施閃黃釉,盤心有澀圈。耀州窯瓷器裝飾以刻花、印花為主,該瓷碗內印花,印纏枝蓮紋。花紋精緻生動形象。 [1]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 [1]
纏枝蓮又稱串枝蓮、穿枝蓮,是中國傳統裝飾花紋形式之一 [4]  ,興起在宋代,盛行於元、明、清三代 [3]  。它被大量運用在陶瓷器面上,從盤、碗、瓶、壺、杯、爐、洗等等器物上皆可看到它的身影,被作為主題紋飾或輔助紋飾裝飾着瓷器,以刻、劃、印、堆塑、鏤空、彩繪等各種技法表現着。 [3]  纏枝蓮紋飾是纏枝紋的一種,以蓮花為主題。 [4]  纏枝紋是瓷器裝飾的紋樣形式之一,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故稱纏枝紋,明代稱為“轉枝”。其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展開,形成波捲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卉紋或纏枝花果紋。 [3] 

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文物背景

耀州窯在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 [1]  ,其範圍包括上店、立地坡、玉華、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宋代這一帶為耀州所管轄,故名耀州窯 [2]  。耀州窯創燒於唐代,一直延續至當代,有千餘年的燒造歷史,但明代以後燒造規模縮小,產品僅為供應當地的粗瓷。北宋是耀州窯的鼎盛時期,在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至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曾為宮廷燒製貢瓷。宋代耀州窯瓷器中最享有盛譽的是青釉瓷,其釉質精細純淨,透明度適中,色調是一種穩定的橄欖青色。器物造型優美,裝飾手法嫺熟,紋樣圖案豐富,體現了北方青瓷的最高工藝水準。耀州窯領先的制瓷工藝和較高的藝術水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影響區域西抵甘肅,東達河南,南及廣東、廣西等地,並由眾多窯場和流通區域形成了一個由西向東,由北到南的耀州窯系 [2] 
宋代耀州窯青瓷在各方面的技術都已經相當完備和成熟,其中裝飾手法的多樣化——劃花剔花刻花、印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是最大的特色。宋代耀州窯青瓷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流行和使用的主要裝飾手法不同。北宋早期,裝飾手法主要是繼承五代風格,大多采用劃花和剔花工藝;到了中期,裝飾手法已經初步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主要以具有浮雕特徵的刻花為主,這一時期稍晚時候出現了與刻花風格相類似的印花工藝,並且也達到了較高的水準;晚期的裝飾手法以方便快捷的印花為主,刻花仍繼續沿用;南宋時期,耀州窯處在宋金政權交替佔領的背景下,瓷器的質量遠不如以前,此時器物素面和裝飾紋樣兼而有之,裝飾手法以印花為主。 [2] 
宋代耀州窯青瓷裝飾手法多種多樣,其中最為突出並獨具自身特色的是刻花工藝以及與之風格相近的印花工藝。耀州窯刻花工藝出現於宋代早期的偏晚時候,北宋中期發展到頂峯。北宋晚期到金代仍大量生產,但逐步被具有相同風格的印花工藝所取代。耀州窯印花工藝萌芽於晚唐,發展於五代,但與宋代耀州窯刻花同樣風格的印花工藝則產生於宋代中期稍晚。究其原因,耀州窯青瓷刻花的藝術效果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歡,產品遠銷海內外,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需求量激增,然而手工刻花工序多且週期比較長,無法滿足需要,為解決其矛盾,耀州窯工匠們在陶瓷裝飾技法上開始了新的探索,在長期不懈的努力下,效果類似刻花的印花工藝發展成熟並盛行。 [2] 
印花是宋代耀州窯青瓷裝飾手法的一大成就。印花就是用刻有紋樣圖案的印花範具在胚胎上印出花紋的裝飾手法。印花範具狀似蘑菇,有陰紋陽紋之分;模子依據紋樣的工藝特點有刻花式和剔花式之別。宋代耀州窯印花青瓷與刻花青瓷風格相似,紋飾以陽紋為多。製作方法是用瓷土坯料在陶車上輪製出碗、盤、盆等圓器形狀的陶範,稍加修整,隨後在其外壁陰刻出花紋圖案,晾乾後入窯低温素燒,這樣製成的印花範瓷化程度較低,具有較強的吸水性,便於印製時坯件的脱坯。再在陶車上拉坯輪製出與印花內範大小和造型均相似的圓器坯件,坯件晾到不粘後倒扣在印花範之上,用手掌或有彈性的小木拍沿坯件四周輕輕拍打,使兩者的造型和紋樣一致,最後取下印有花紋的坯件。之後在陶車上用刀修坯件的外壁,使其表面光滑、厚薄適當,再挖修器足而成。因為耀州窯青瓷備受社會廣泛歡迎,耀州窯工匠還發明瞭用母體範模製作印花內範的工藝方法。即先製作模,在陶車上先拉制出胎體較厚的器物原型,只修坯內,不修坯外和足,在器內刻制紋樣,入窯焙燒;然後將泥片置於範模內反覆拍打捺印,範內壁較厚,留有明顯的手指捺痕,範底寬而厚,內腔有明顯的手抹痕;再將範模和坯體一同放到陶輪上打正,轉動輪子,將範底刮平修正;待範泥半乾後進行脱模,對不清晰的花紋補修,最後入窯焙燒。與前種陶範的不同之處在於外壁的花紋不是刻劃出來,而是用模子印製出來的,且這種紋飾多為陽紋。 [2] 
參考資料
  • 1.    宋耀州窯纏枝蓮紋瓷盤  .開封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4-18]
  • 2.    甘莉莉.宋代耀州窯青瓷的刻花、印花工藝[J].大眾考古,2020,No.086(08):68-71.
  • 3.    於劍.青花纏枝蓮紋的起源及審美[J].中國陶瓷,2006(04):69-71+68.DOI:10.16521/j.cnki.issn.1001-9642.2006.04.023.
  • 4.    陸軍,羅茜.纏枝蓮紋飾簡論[J].景德鎮陶瓷,2015,No.158(04):8-9.